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33)
2023(4537)
2022(3585)
2021(3730)
2020(2826)
2019(6793)
2018(7204)
2017(10896)
2016(7131)
2015(7868)
2014(8293)
2013(7066)
2012(6359)
2011(5926)
2010(6291)
2009(5480)
2008(5447)
2007(4875)
2006(4659)
2005(4378)
作者
(16765)
(13909)
(13821)
(13577)
(8977)
(6689)
(6446)
(5478)
(5324)
(5096)
(4761)
(4760)
(4604)
(4561)
(4487)
(4419)
(4277)
(4254)
(4145)
(4106)
(3925)
(3535)
(3400)
(3379)
(3305)
(3268)
(3157)
(3012)
(2899)
(2893)
学科
教育(19612)
(16614)
经济(16590)
管理(15324)
(14962)
(13154)
企业(13154)
中国(12087)
技术(12073)
教学(9464)
理论(8113)
(6842)
技术管理(5827)
(5648)
(5513)
(5457)
方法(5417)
体制(4822)
(4696)
数学(4534)
(4437)
学法(4406)
教学法(4406)
数学方法(4389)
业经(4382)
研究(4145)
发展(4096)
(3998)
(3973)
计算(3736)
机构
大学(90693)
学院(85287)
研究(36496)
教育(30128)
(28367)
经济(27480)
管理(25423)
(23785)
师范(23693)
(21759)
理学(21163)
理学院(20788)
管理学(20258)
中国(20154)
管理学院(20056)
科学(20028)
师范大学(19873)
(18222)
研究所(16409)
技术(15772)
(15629)
北京(15182)
中心(14659)
职业(14512)
(14203)
(12970)
(11672)
教育学(11625)
(10873)
职业技术(10139)
基金
项目(51123)
研究(47674)
科学(41909)
基金(32230)
教育(31739)
(27212)
国家(26800)
社会(26681)
社会科(24959)
社会科学(24954)
编号(22542)
科学基金(21988)
(21654)
成果(21637)
(20597)
课题(19809)
(16864)
基金项目(15818)
规划(14510)
(13625)
重点(13590)
项目编号(13409)
(13142)
(12580)
教育部(12530)
(12529)
资助(12221)
(12066)
研究成果(11591)
自然(11449)
期刊
教育(53115)
研究(40796)
中国(34456)
(33981)
经济(33981)
技术(15213)
职业(13168)
(11008)
管理(10481)
科学(10219)
学报(9981)
(9442)
大学(9236)
技术教育(8869)
职业技术(8869)
职业技术教育(8869)
(7623)
论坛(7623)
学学(6684)
农业(6390)
高等(5963)
(5805)
金融(5805)
成人(5695)
成人教育(5695)
财经(5415)
高等教育(5224)
(5207)
经济研究(5076)
技术经济(4993)
共检索到152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义兵  
从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史的宏观视角看,教育技术经历了前学科时代、电化教育时代以及信息化教育时代三个时期。教育技术的变迁并非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与之相应的是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学习变革,即面向过去的知识复制式学习,面向现在的知识重组式学习,面向未来的知识创新式学习。教育技术变迁与学习变革并非简单的逻辑上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二者存在着紧密的互动作用,这种变化也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侯中太  王亚莉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居于引导者的位置,是教育事业的主要实践者,对教师群体进行探讨研究,实质上是对教育教学方面展开研究工作。在教学变革的浪潮中,教师的身份认同不断发生变化,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加深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还需要经过一番深入思考。教师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高水红  
本文通过考察乡村学校教育的变迁过程,意在揭示学校如何通过各种制度设计完成对现代时空意识——"钟表时间意识"与"抽象化空间意识"的植入,从而排除了乡土时空意识——"生物时间意识"与"情境化空间意识"在现代乡村教育体系里存在的可能,并分析由此引发的乡村学生在时空意识层面潜在的冲突和紧张,以此反思乡村教育在自上而下的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局限,指出乡土文化在教育现代性建构中可能的价值和出路。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雪梅  
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来研究职业教育组织变革,将职业教育组织变革作为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来考察。职业教育组织体系的变革展示这样的发展轨迹:从与生活融合的学徒制,逐步发展到与生活背离的学校制度,再到回归生活的多元合作制度。农业社会属于职业教育孕育和萌生阶段,其职业教育组织体系还没有清晰的发展进路,因此,学徒制是一个职业、教育、生存三者交融的混沌体系。近代以来,在技术统治的世界,学校制度的职业教育朝着一个职业、教育、生活三者疏离的方向演进,单一"技术导向型"职业教育组织体系逐步生成并日渐明晰。在后工业社会,职业教育将会更加凸显它的终身性与全程性,更关注职业教育的生活化,是一个职业、教育、生活三者真正融合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南中  
各种可互联、可感知、可操纵的技术正在迅速改变着人类生活,"万物互联"的情景已经出现,互联网社会正在拉开序幕。高职教育场域的核心组成因素: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学习者也受到影响,同时促使教务职能由以往以事务处理为核心向自由与发展的学习环境塑造转变,呈现出引领性、服务性和治理特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建立以现代支持服务为内核的教务基本框架,形成治理的基本机制,构建以服务——协调为基本工作模式,实现从过程监督到教学生态治理,从组织评价到支持评价,并通过项目制发挥引领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晓哲  叶露  
新技术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面向新时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进一步指明了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的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在新技术支持下,学习环境发生了三类转变,分别是: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数字资源;从课堂技术应用到线上线下融合;从标准化到个性化学习服务。进而,在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上融入新技术:一是以多维度的情境构建,促进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二是以互动性的探究方式,构建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三是以个性化的测试跟踪,实现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冷静  刘梦娇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黄德群  毛发生  
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于2010年3月发布了名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该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其目标和行动建议集中在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和生产力五个重要领域。本文分析了此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内容和特点及计划提出的目标和行动建议,讨论了该计划对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博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未来社会职业的加速变迁,人机智能协作将成为职业存在的新形态。新的工作模式将显著改变各职业领域对劳动者职业能力的要求,并呈现出职业能力需求结构加速变迁的态势。职业教育需要根据智能时代的特征对其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变革,以职业功能的稳定性为切入点,构建“个人—院校—产业”间的新型动态均衡机制,并针对不同人机协作模式的特征差异,对传统工作任务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性重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淼  
基于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变革分析框架,对我国职业教育变革历史进程分析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变革的历史逻辑是:工业化发展水平及产业发展需求是根本动力,主体信念变迁是先行条件,对非正式约束的重构是突破口,当前迫切需要探索"求诸己"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变革之路。建议通过多主体参与的职业教育价值讨论来改变主体信念,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建立政府、产业与职业院校的三维立体信息沟通机制,构建多样性、竞争性激励制度激活各层面职业教育主体创新行动等策略来优化我国职业教育变革动力机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拉  
新世纪以来,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在整个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与变革。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可为我们了解这种变革的性质与模式提供独特的分析视角。从制度变迁的理论来看,新世纪我国特殊师范教育制度的变革在性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在模式上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黄群慧   杨耀武   杨虎涛   楠玉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基于“科技创新—结构变迁—效率变革”这一生产力发展的逻辑主线,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产业结构变迁逻辑;通过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国际比较,进一步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角度论述了当前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逻辑;最后围绕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则方向。本文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中国已有的发展成就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未来要科学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的方法论原则,围绕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线,坚定不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虽然经济学界一直以来有大量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但目前还鲜有文献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研究新质生产力,本文的尝试具有一定创新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冠岑  刘友兆  马贤磊  
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差距扩大和城乡发展失衡,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角度对目前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以及演变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的新体制提出可行的改革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