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93)
2023(5283)
2022(3773)
2021(3890)
2020(2667)
2019(6230)
2018(6007)
2017(9271)
2016(6085)
2015(6581)
2014(6641)
2013(5572)
2012(4931)
2011(4633)
2010(4671)
2009(3893)
2008(3573)
2007(3392)
2006(3100)
2005(2822)
作者
(12567)
(10511)
(10359)
(10203)
(6481)
(4965)
(4831)
(4180)
(3929)
(3775)
(3535)
(3454)
(3337)
(3327)
(3315)
(3221)
(3170)
(3089)
(3066)
(3013)
(2707)
(2660)
(2551)
(2489)
(2414)
(2375)
(2360)
(2352)
(2145)
(2141)
学科
教育(18934)
(12100)
经济(12083)
中国(11593)
(10252)
(9138)
管理(8735)
农业(7334)
理论(6436)
教学(6077)
(5192)
收入(4985)
(4952)
企业(4952)
业经(4944)
发展(4770)
(4648)
(4513)
分配(4220)
地方(3583)
思想(3489)
(3399)
技术(3388)
政治(3368)
研究(3324)
(3278)
改革(3236)
高等(3218)
思想政治(3193)
政治教育(3193)
机构
大学(69854)
学院(68075)
研究(27692)
教育(26955)
(21125)
师范(21075)
(18822)
经济(18131)
管理(17864)
师范大学(17371)
(16356)
理学(15192)
科学(15011)
理学院(14902)
管理学(14484)
管理学院(14316)
中国(13986)
职业(13450)
(12767)
技术(12241)
(11887)
研究所(11608)
中心(11395)
北京(11352)
教育学(10472)
(10466)
(9444)
(9331)
职业技术(9208)
研究院(8503)
基金
项目(43335)
研究(42640)
科学(35975)
教育(27909)
基金(26695)
社会(24646)
社会科(22904)
社会科学(22898)
(21861)
国家(21441)
编号(20870)
成果(19903)
(19195)
课题(18326)
(17972)
科学基金(17659)
(16323)
规划(13470)
基金项目(12838)
项目编号(12194)
(12066)
(12014)
(11975)
重点(11601)
(10941)
研究成果(10733)
(10604)
(10559)
阶段(10537)
发展(10445)
期刊
教育(46965)
研究(31569)
中国(24880)
(22703)
经济(22703)
职业(11997)
技术(9970)
(8510)
技术教育(7767)
职业技术(7767)
职业技术教育(7767)
学报(7518)
大学(7455)
科学(7110)
(6510)
农业(5960)
管理(5561)
高等(5487)
(5349)
论坛(5349)
学学(5236)
成人(5183)
成人教育(5183)
(5023)
业经(4846)
高等教育(4784)
(4319)
金融(4319)
发展(4221)
(4221)
共检索到113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金久仁  
教育扶贫在内涵上既有"扶乡村教育之贫"之义,也有"依靠教育扶乡村之贫"之价值主张。乡村教育的资源性贫困、政策性贫困、地域性贫困使得乡村教育须被纳入扶贫工作的具体领域予以"托底"关照。在"依靠教育扶乡村之贫"内涵上,既包括建立于教育对家庭经济收益具有正向功能假设基础上的"依靠教育扶乡村绝对之贫",也包括建立于教育对家庭经济收益具有正向功能且对贫困家庭的收益率大于非贫困家庭之假设的"依靠教育扶乡村相对之贫"。若要实现"扶乡村教育之贫",并通过教育"扶乡村绝对之贫"和"扶乡村相对之贫",须将乡村教育从扶贫的"托底"原则转向"平等"原则,并最终通过对乡村教育的"扶优"来缩小先赋资源性和区域性差距,进而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段从宇  伊继东  
教育精准扶贫是一种针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增值、思想观念塑造、生产技能提升的综合性教育治贫活动,属于教育活动和教育固有功能在扶贫领域的延伸与拓展。教育精准扶贫内含主体、客体、中介三个基本要素,以教育治贫活动的内容构成和活动方式为中介,教育精准扶贫在贫困对象和精准教育治贫主体间形成了有机衔接。教育精准扶贫的系统推进,需要横向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纵向上"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老年教育"的统筹和协调互补,构建集"扫盲脱盲识字教育、知识文化素养锻造、劳动生产技能培训、创业创新能力培养"于一体的"全纳式教育精准扶贫"体系。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曲蕴  马春  
基于扶贫、文化扶贫、精准扶贫的相关概念,对文化精准扶贫进行定义,阐述文化精准扶贫的手段、原则、目标等内涵。同时,围绕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三方面,探讨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并重点从人、资源、环境、经济等四个纬度,分析实现文化精准扶贫的关键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潘安琪  
近年来,国家在教育领域先后实施多项精准扶贫举措,以确保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目前,在精准扶贫理念、教师队伍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控辍保学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亟须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加大教育保障投入,坚持控辍保学常抓不懈,深化产教融合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萍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乡村贫困地区脱贫,成为乡村旅游扶贫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如何解决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出现的精准度不高和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首先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随后从空间作用机制、动力机制、受益机制三方面详细分析了这种模式如何更好地实现"带"的功能;最后从巩固景区的核心作用、强化景区对贫困村的带动作用、景村融合一体化发展、分层分目标带动贫困户、机制设计保障旅游扶贫五个方面,提出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为后来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视角。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饶蕊  耿达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长期受"贫困文化"的影响处于"文化贫困"之中。当前我国文化扶贫的实践形式是把文化作为民生重要工程进行建设,切实推动文化惠民,加快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章指出我国文化扶贫的根本困境是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处于结构失衡和供需错位的状态,提出我国文化扶贫须建立"上下联动"与"有效对接"机制,以实现贫困地区的全面脱贫、真实脱贫和有效脱贫。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全喜  
借助文献研究和对比研究,在解释网络扶贫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网络扶贫的实践特色。研究发现,网络扶贫能够推动扶贫思维的深层变革:从单向思维到互联网思维;助力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从主观判断到科学界定;促进扶贫动力的内外融通:从外源救济到内生崛起;推进扶贫主体的系统升级:从单一分离到通力合作;优化扶贫路径的实践切入:从共性举措到个性特色;保障扶贫效果的稳定有序:从短期快速到长期持续。因此,在网络扶贫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提升网络扶贫主体的人力资本、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注重构建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培育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推进网络公益扶贫有序发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教育对相对贫困治理具有关键性作用,优化教育扶贫政策是为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行动探寻路径的最佳战略抉择。贫困的"多维性""动态性""相对性"与"持久性"构成了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前提。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优势构成了教育扶贫政策优化的逻辑起点,贫困与教育反贫困的理论关照揭示了其政策优化的理念探寻,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理论支点指明了其政策优化的价值理路,立体交融式战略格局的理论图景表达了其政策优化的发展走向。在后扶贫时代,教育扶贫政策要基于"共识""共融""共生""共建""共享"五个维度全面升级,趟出政策优化的创新路径。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健云  陈恩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初步建设阶段、以全面发展为指向的规范发展阶段和以精准聚焦为核心的精准发力阶段。在此过程中,教育扶贫的独特价值与核心作用备受重视,教育扶贫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但与此同时,教育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诸多困境,严重影响了政策效益的合理释放。因此,在当下教育扶贫精准发力阶段,须以强化政策认知内化精准扶贫理念,以精准理念驱动形成精准扶贫机制并以精准扶贫机制推进多元主体共治,通过重塑顶层设计、引领扶贫攻坚、规范政策执行过程来提升政策效益,突破当前教育扶贫领域的现实困境,确保我国扶贫攻坚战略的高效能实施。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潘朝阳  林辉  刘淑芳  
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举措。精准扶贫强调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三精准"治贫方式,包含"物扶"和"人扶"两个层次的内涵(1)。职业教育作为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主导的教育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对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帮助最为快捷和有效,是"人扶"的有效途径。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以"立足供销,服务三农,做政府精准扶贫好帮手"为理念,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利平  姜嘉伟  
教育扶贫的作用机制是指教育扶贫作为制度规范或措施以及相应的制度体系或结构对相关客体(贫困群体、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互动关系。教育扶贫在逻辑趋向上是在其理论愿景和现实图景映射下政策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亦是围绕"教育属性"和"贫困属性"两条主线形成教育扶贫切实可行的逻辑合力。教育扶贫作用机制的发挥需以聚合地方性和全球性力量为核心载体,以重塑"知识资本"为预设目标,以注重"文化自觉"为指引方向,以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为技术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扶贫需要从优化战略定位、识别扶贫对象、保障资本投入、提升文化能力和助力全球减贫五个维度构建教育扶贫作用机制的新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代蕊华  于璇  
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举措。而目前教育精准扶贫在思维理念、制度建设、扶贫方式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为此,亟需转变教育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精准扶贫实践;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和完善教育精准扶贫法律制度体系;提升关键环节成效,建构精准化的教育精准扶贫治理机制;发挥政府"元治理"的核心主体作用,构筑多元协同参与的教育精准扶贫格局,从而突破教育精准扶贫中的困境,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顺利推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贾海刚  
文章以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为核心,以构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基本路径为主题,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进行深入挖掘,转变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内容及方式等因素,实现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的深度理论耦合,阐释精准扶贫工程对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提升贫困地区社会生产主体(适龄劳动力)的自主"造血"能力。提出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以造血式扶贫为主要方式、适龄劳动力为主要扶贫对象、职业能力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三重路径,实现由见效周期较长的基础教育扶贫向教学周期短、时效性更强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转变。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晔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大策略和重要路径,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更应该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文章从探讨职业教育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入手,在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的具体路径:转变扶贫理念,从政策主导粗放扶贫向文化主导精准扶贫转变;创新扶贫管理模式,基于互联网多方联动形成扶贫共同体;构建扶贫体系,形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体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倬  
精准扶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目前,扶贫工作面临攻坚阶段,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文章对扶贫的路径选择进行研究,认为扶贫工作聚焦精准发力,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帮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