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01)
2023(3402)
2022(2576)
2021(2678)
2020(1981)
2019(4783)
2018(4933)
2017(7079)
2016(5172)
2015(6004)
2014(6267)
2013(5320)
2012(5066)
2011(4684)
2010(4881)
2009(4071)
2008(3995)
2007(4048)
2006(3735)
2005(3109)
作者
(11127)
(9241)
(9120)
(8780)
(5825)
(4370)
(4312)
(3737)
(3568)
(3493)
(3191)
(3107)
(2987)
(2943)
(2899)
(2855)
(2845)
(2742)
(2718)
(2666)
(2582)
(2385)
(2368)
(2258)
(2206)
(2160)
(2095)
(1975)
(1948)
(1914)
学科
教育(19317)
中国(11182)
(9122)
经济(9119)
管理(6724)
理论(6318)
教学(6207)
(4515)
(4384)
(4102)
发展(3999)
(3877)
地方(3751)
思想(3717)
政治(3635)
学校(3577)
思想政治(3464)
政治教育(3464)
治教(3464)
研究(3443)
德育(3415)
(3404)
高等(3337)
改革(3258)
(3052)
学法(2945)
教学法(2945)
教育改革(2814)
技术(2726)
学理(2601)
机构
大学(59317)
学院(54941)
教育(26702)
研究(23784)
(19696)
师范(19640)
师范大学(16306)
(15408)
科学(13205)
职业(13162)
管理(12907)
(11978)
技术(11934)
中国(11461)
经济(11293)
(11171)
(11101)
北京(10924)
中心(10420)
教育学(10254)
理学(10129)
研究所(10007)
理学院(9859)
管理学(9422)
管理学院(9276)
职业技术(9046)
(8976)
(8714)
技术学院(7933)
教育学院(7521)
基金
研究(33118)
项目(31709)
科学(25685)
教育(24653)
成果(17391)
编号(17273)
基金(17126)
社会(16814)
课题(16310)
社会科(15425)
社会科学(15423)
(14706)
(14514)
(14453)
(13670)
国家(13342)
规划(11184)
科学基金(10396)
(10175)
项目编号(9928)
研究成果(9663)
年度(9201)
(9152)
重点(9076)
(8695)
(8666)
(8599)
(8381)
(8361)
阶段(8337)
期刊
教育(48152)
研究(28937)
中国(25798)
(16711)
经济(16711)
职业(12377)
技术(10444)
技术教育(8059)
职业技术(8059)
职业技术教育(8059)
高等(6076)
大学(5985)
学报(5845)
(5725)
论坛(5725)
(5564)
图书(5486)
高等教育(5340)
成人(5175)
成人教育(5175)
科学(4824)
(4809)
(4679)
管理(4480)
书馆(4290)
图书馆(4290)
农业(4099)
发展(4072)
(4072)
职教(4064)
共检索到1047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炜  周洪宇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基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低投入、高产出”类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综合判断,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应借鉴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聚焦教育过程性指标监控和教育产出性指标提升;在软实力建设上应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原则,坚定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应着重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晓强  
我们正处在强国建设伟大时代。立足伟大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在历史总结、比较分析和前瞻预测中,全面深刻认识未来12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地位、方位、重点和路径。一、教育强国:是基础,也是引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素质提升为目标,将每一个人的自信、自强、自立,凝聚为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奠定民族复兴伟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德祥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探寻并抓住其根本和永恒性主题,解决相应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性选择。动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条件,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深度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承诺,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系统加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廷柱  
<正>建成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使命。至于我国要建成什么样的教育强国,学界从教育强国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目标任务、评估指标等方面多有探讨。从相关政策文件或规划文本来看,教育强国建设也主要遵循的是目标导向策略,具有较为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放眼当今的世界形势与格局,特别是再次回顾新冠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严重冲击,必须意识到国际国内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乃至干扰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尽管暂不具备适当的氛围与依据提出韧性教育强国议题,却也有必要把“韧性之维”作为一个论题来审视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永新  
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有助于制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举措。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锚定办学方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到职业教育战线,要强化使命担当、培育时代新人,要服务国之大者、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要注重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改革,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志勇   赵新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以治理现代化为教育强国建设基本路径。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治理本质是教育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有效行使。面向2035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在教育治理主体、教育治理手段、教育治理对象、教育治理效能等要素结构上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治理主体更加强调多元参与、治理手段更加强调依法治教、治理对象更加强调主体自治、治理实施更加强调内在自觉。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深化党在教育治理中的根本制度建设;加快教育立法、修法,深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教育治理体系纵横向权力配置,重视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机制建设,提高教育决策和政策调整的适切性、科学性;深化教育治理工具创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建华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晓慧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2023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新阶段教育工作最强音。在不到12年的时间里,在一个14多亿人口的大国,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责任重大、工程浩大、挑战巨大的壮举。为深入理解“什么是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本期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桑标   陆璟   李伟涛   周江林   陈越洋   杜宜阳  
学历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要素。我国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尽管整体上呈不断提高的态势,但与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及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教师队伍学历提升具有中介效应、连锁效应和扩散效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夯实教师的职业地位。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延长职前教育年限、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拓宽教师来源、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提供培训等举措提升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推进教师队伍学历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需要坚持规划为先,提升教师队伍入职学历要求;综合施策,全面、精准、协同推进实施教师培养计划;强化激励,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机制;开展动态监测,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师队伍培养及政策调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德祥   王晓玲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和科技创新模式变革的必然要求。基于已有研究界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概念内涵,进而从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大学发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论述产学研深度融合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系。最后从文化、制度、组织三个层面提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策略。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肖丹   王志伟  
人才是我国的第一资源,对于深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深刻意涵。梳理人才引领与职业教育历史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经历了从“助力”到“引领”、从“定位”到“赋能”、从“适应”到“协调”的互动转向。为厘清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功能,需要基于经济、政治、教育三方面探寻人才引领视域下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源流。面向未来,要树立类型化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设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新引擎,塑造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品牌,构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体系。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霓   王远  
新时代以来的十年,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实质性地推进了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整体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系统性地拓展了服务国家发展能力,为建成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教育强国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助推我国实现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从理论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彰显了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的理念;从实践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深度嵌入并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被赋予重大的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境遇中,教育强国建设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育;坚持系统发展观念,担负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   滑子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厚基石。从文化主义视域出发,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以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根基的教育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历程。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历经重教兴学、教育救国、科教兴国和三位一体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从文化基因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文明以止、经世致用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更是伴随着每一次文明的兴衰更替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为此,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政策与制度,全面总结文化教育与国家兴衰的联系,既是为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根基和思想智慧的应然之举,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觉醒的必由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许建领  
瞄准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近年来逐步确立了新的思路,推行了多种新举措。职普融通,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以往实践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的新思路,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其实施策略之一,即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2023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推进职普融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入选理由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