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84)
- 2023(10644)
- 2022(8613)
- 2021(8525)
- 2020(6552)
- 2019(15019)
- 2018(15213)
- 2017(26036)
- 2016(15673)
- 2015(18014)
- 2014(18674)
- 2013(17204)
- 2012(16460)
- 2011(15172)
- 2010(15749)
- 2009(14254)
- 2008(14528)
- 2007(13998)
- 2006(12584)
- 2005(11601)
- 学科
- 济(50316)
- 经济(50245)
- 管理(40899)
- 业(34795)
- 企(30536)
- 企业(30536)
- 教育(23101)
- 中国(22815)
- 理论(17318)
- 学(16546)
- 农(16437)
- 方法(15437)
- 业经(14005)
- 制(13485)
- 财(13282)
- 地方(12097)
- 教学(11262)
- 数学(10518)
- 农业(10492)
- 体(10252)
- 数学方法(10171)
- 银(10143)
- 银行(10118)
- 和(10056)
- 策(9904)
- 发(9870)
- 行(9765)
- 融(9412)
- 金融(9405)
- 技术(8969)
- 机构
- 大学(219536)
- 学院(215705)
- 研究(80982)
- 济(71785)
- 管理(70774)
- 经济(69420)
- 理学(58614)
- 理学院(57725)
- 管理学(56320)
- 中国(56134)
- 管理学院(55858)
- 京(50869)
- 科学(49061)
- 范(42153)
- 师范(41810)
- 所(41353)
- 教育(39143)
- 财(37741)
- 江(37587)
- 研究所(37027)
- 中心(35253)
- 农(33751)
- 师范大学(33673)
- 北京(33650)
- 技术(30843)
- 州(29836)
- 院(29708)
- 业大(28374)
- 财经(27930)
- 职业(26111)
- 基金
- 项目(129107)
- 研究(105484)
- 科学(100661)
- 基金(85276)
- 家(73495)
- 国家(72602)
- 社会(60474)
- 科学基金(59880)
- 教育(57447)
- 社会科(56474)
- 社会科学(56460)
- 省(53021)
- 编号(47947)
- 划(46807)
- 成果(45002)
- 基金项目(42612)
- 课题(38260)
- 自然(35668)
- 自然科(34775)
- 自然科学(34762)
- 资助(34736)
- 自然科学基金(34102)
- 年(32587)
- 重点(30963)
- 发(29497)
- 部(29378)
- 项目编号(29082)
- 性(28096)
- 规划(27738)
- 创(26551)
- 期刊
- 济(96465)
- 经济(96465)
- 研究(78433)
- 教育(68934)
- 中国(62906)
- 学报(34570)
- 农(32970)
- 科学(30311)
- 财(29996)
- 管理(29772)
- 大学(27333)
- 技术(24166)
- 学学(23412)
- 农业(21885)
- 融(18699)
- 金融(18699)
- 职业(18269)
- 图书(15875)
- 业经(15756)
- 财经(14245)
- 坛(13589)
- 论坛(13589)
- 经济研究(13549)
- 经(12529)
- 书馆(11720)
- 图书馆(11720)
- 技术教育(11699)
- 职业技术(11699)
- 职业技术教育(11699)
- 问题(11531)
共检索到3650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薛二勇 李健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围绕什么是好老师、如何认识教师、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路径建设教师队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构成了新时代建设高素养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思路和实践遵循。本体论上,从教师本身角度,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从学生发展角度,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从品质提升角度,教师要具备“教育家精神”。认识论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筑梦人”与“大先生”。方法论上,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第一标准、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以“四个统一”协同育人、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论上,教育优先发展中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优先建设乡村教师、提高教师职业待遇、在教师群体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薛二勇 李健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围绕什么是好老师、如何认识教师、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路径建设教师队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构成了新时代建设高素养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思路和实践遵循。本体论上,从教师本身角度,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从学生发展角度,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从品质提升角度,教师要具备“教育家精神”。认识论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筑梦人”与“大先生”。方法论上,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第一标准、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以“四个统一”协同育人、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论上,教育优先发展中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优先建设乡村教师、提高教师职业待遇、在教师群体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易凌云 卿素兰 高慧斌 李新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和中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是具有完整内在逻辑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明确教师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调教师应该具备“以德为首”的综合素养,倡导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指出要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发展保障体系,要求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并取得显著成效,教师队伍规模迅速扩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待遇保障持续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从战略层面指明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从理论层面深化了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规律,从实践层面提供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心慧 李志明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发展大势和国家发展全局,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的具体实践,形成一系列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重点任务和战略方向,需要系统认识“为什么建设教育强国”的鲜明价值逻辑、“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的科学理论逻辑“、建设教育强国从何而来”的深厚历史逻辑“、怎么样建设教育强国”的清晰实践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深刻彰显了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的价值导向性,体现了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思想引领性,刻画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主动性,阐明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的实践创新性,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思想 教育战略 内在逻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傅湘龙 席梅红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需要有内涵清晰、体系完整兼具发展性的指标体系提供指引。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指标体系建构要坚持把问题作为逻辑起点,充分把握其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意义。宏观层面强调教师队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中观层面强调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微观层面强调教师专业内涵提升。对标教育强国目标,指标体系建构要依据国家政策要求,立足我国国情,从教师队伍建设实际需求出发,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变化、技术变革等因素,深入研究国内先行示范案例,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指标体系坚持近景目标与远景目标相衔接,构建了战略地位、师德师风、规模结构、素质提升、教师管理等内容维度,涵盖16个关键指标。实践中要对应关键指标和考查要点,对照目标指引,形成动态评价机制,做好过程性跟踪,坚持以评促建,把评价结果纳入区域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引导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作为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借鉴。
关键词:
教育强国 高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 指标体系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占虎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主题。习近平从大历史观视野研判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选择,展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百年来,中国人民从社会阶级的"两极对立"中选择革命性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从中西方革命的"两极相联"中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指引下建设"新世界",是实现民族自主和走向复兴的科学指南;在技术霸权的"两极失衡"中重塑现代科技文明,是以科技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主动;在东西方文化的"两极交流"中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在新的时代基点上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复兴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既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历史逻辑和实践印证,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自信和未来向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桑标 陆璟 李伟涛 周江林 陈越洋 杜宜阳
学历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要素。我国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尽管整体上呈不断提高的态势,但与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及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教师队伍学历提升具有中介效应、连锁效应和扩散效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夯实教师的职业地位。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延长职前教育年限、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拓宽教师来源、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生提供培训等举措提升教师队伍学历水平。推进教师队伍学历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需要坚持规划为先,提升教师队伍入职学历要求;综合施策,全面、精准、协同推进实施教师培养计划;强化激励,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机制;开展动态监测,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师队伍培养及政策调适。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师队伍 学历水平 推进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世露 乔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内蕴着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它以创新动力论揭示了“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的发展动力逻辑,以协调跃升论揭示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的发展平衡逻辑,以绿色底色论揭示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持续逻辑,以开放环境论揭示了“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发展联动逻辑,以共享价值论揭示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公平逻辑,以实践方法论揭示了“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发展思路逻辑。总之,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整体逻辑,有助于指导新质生产力实践。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理论 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RC
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确立了教师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有力支撑了我国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合格的世界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发展方向,以教师教育优先发展为建设战略取向,以开放协同联动为改革重中之重,以完善政策体系为关键制度保障,以数智赋能模式为改革重要变量。对照建设教育强国目标任务,结合国际先进经验,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还需要在坚持教师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优化调整师范院校战略布局、支持高水平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制度完善创新、深化教师教育模式改革、推进教师教育数字化升级、加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秉镰 袁博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新形势下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首先,对当前国内外现实情况和城市群政策演进进行梳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解析二者之间的理论逻辑。最后,从培育壮大新动能、增强综合承载力、推动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融合五个方面提出未来城市群战略推进的路径选择,以期为推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提供思路和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悦群 李珂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支点,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聚焦问题导向,重点从政策整合、多元协同、破解痛点、畅通路径、注重激励等方面施策,构建了覆盖高技能人才培养全周期的政策体系。以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为遵循,应从增加高质量就业岗位、提升职业教育育人水平、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工会作用、优化技能生态等维度持续发力,畅通统筹推进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鸿
迎接新时代,应对新挑战、新机遇,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系统性工程,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资格制度,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加强校企深度协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一流职业教育教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
关键词:
新时代 职业教育教师 思路与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曦萌 彭玉兰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采用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X)、政策内容(Y)和时间序列(Z)三维框架,对53份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1994-2020年)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类型使用不均衡,命令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应用过多;政策内容间存在较大差异,培养培训体系和教师管理内容过于集中;政策工具作用于政策内容的均衡性不足,存在配置差异。建议未来合理优化政策工具整体结构,实现工具的科学搭配;适度调整政策的注意力配置,促进要素的协调发展;妥善规划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的整合,加强政策体系的建设。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康晓强
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时代社会建设面临的现实课题的理性考量和精辟回应。文章指出,这些论述,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基点,以"民生+社会治理"为主要发展路径,以建构兼具活力与秩序的美好社会为目标取向,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结构,呈现出层次性、科学性、耦合性、公共性、时代性、底线性等理论特质。文章认为,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关于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推进社会建设与创新,应以是否增进公平正义作为根本准绳,以系统思维擘画社会建设的主体建构,以辩证思维剖析和考量社会建设遇到的风险、难题和困境,以基层作为中国社会建设的重点"场域"与基本空间。
关键词:
习近平 民生 社会治理 社会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