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08)
2023(13266)
2022(11181)
2021(10648)
2020(8754)
2019(19773)
2018(19826)
2017(35952)
2016(20021)
2015(22452)
2014(21793)
2013(20273)
2012(18165)
2011(16194)
2010(16174)
2009(14423)
2008(13357)
2007(11712)
2006(9933)
2005(8335)
作者
(49856)
(41405)
(41285)
(39369)
(26176)
(19808)
(18969)
(16121)
(16014)
(14765)
(14186)
(13754)
(13020)
(12722)
(12626)
(12563)
(12493)
(12318)
(11942)
(11900)
(10175)
(10052)
(9895)
(9603)
(9378)
(9265)
(9203)
(9126)
(8165)
(8157)
学科
(65900)
经济(65830)
管理(52519)
(46358)
(38738)
企业(38738)
方法(31143)
数学(27376)
数学方法(26892)
中国(23804)
教育(22021)
(19774)
(18790)
(15578)
业经(15473)
理论(14986)
地方(13557)
农业(12881)
(12238)
(12110)
贸易(12101)
(11908)
财务(11856)
财务管理(11833)
(11773)
技术(11511)
企业财务(11176)
环境(11075)
(10773)
教学(10603)
机构
大学(252151)
学院(250781)
管理(93983)
(91606)
经济(89478)
研究(81316)
理学(81310)
理学院(80383)
管理学(78688)
管理学院(78189)
中国(56771)
(53539)
科学(48692)
(43420)
(42863)
师范(42536)
(39055)
中心(38987)
(37783)
教育(36272)
(34914)
业大(34531)
师范大学(34524)
财经(34497)
研究所(34395)
北京(33337)
(31476)
技术(31170)
(30978)
(30866)
基金
项目(174362)
科学(139781)
研究(135661)
基金(124099)
(106670)
国家(105642)
科学基金(92082)
社会(84044)
社会科(79266)
社会科学(79251)
教育(70456)
(70115)
基金项目(65001)
(60390)
自然(58634)
编号(58174)
自然科(57279)
自然科学(57268)
自然科学基金(56170)
资助(49432)
成果(47594)
课题(42144)
重点(40877)
(39623)
(38353)
(37314)
(35648)
项目编号(35528)
教育部(35172)
创新(34536)
期刊
(97660)
经济(97660)
研究(78644)
教育(61216)
中国(56249)
(35160)
学报(34547)
管理(34151)
科学(32173)
(30840)
大学(28238)
技术(27405)
学学(24683)
农业(21257)
(19369)
金融(19369)
业经(18099)
职业(16812)
财经(16458)
经济研究(15456)
图书(14951)
(14227)
问题(12300)
(12081)
论坛(12081)
(11344)
(11276)
(10968)
资源(10794)
书馆(10786)
共检索到3740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占魁  
对于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于19世纪中期提出的“智、德、体”三育说,后世学人多从教育要素上加以承传,而对其内蕴的教育价值秩序观鲜有关注。从历史视野看,古代儒家经典《中庸》中有关智、仁、勇“三达德”的教育学说与斯宾塞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一致。至近代,虽然严复早在19世纪末就已宣示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标”,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才是国家现代化的“本”,但在近代学人引用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个“中国化”的版本:一是严复和蔡元培因应近代民族“救亡”之需,将其改造为“体、智、德”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二是梁启超出于“维新”之需,将其改造为“德、智、体”的教育价值秩序观;三是晚清政府出于“保皇”之便,又将其改造为“德、体、智”的教育价值秩序观。这三个版本在教育价值秩序观上的改造,不仅造成20世纪中国民众在“爱智”之求真(而非“用智”之求利)教养上的明显缺失,也最终导致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真正处于智力核心地位的卓越推理判断能力(而非传统教育所固着的记忆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瓶颈难破。为此,智育不仅是教育强国的关键,也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强国事业未竟的历史使命。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克勇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可以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支撑,有利于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探索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方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形成教学成果,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为解决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在设计、实施与治理方面的难题,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一体化设计,强化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类型特征;通过一体化实施,落实中高职贯通无缝衔接;通过一体化治理,全面增强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吸引力。为进一步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需要在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上展示新担当,在服务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上展现新作为,在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上取得新突破,在发挥长学制一体化优势上寻求新进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善槐   赵春阳   杨海波  
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保证编制供需平衡是建强师资的首要任务。当前,学龄人口变动新趋势、教育发展新要求和学校功能拓展新导向诱发了教师编制供需矛盾。为了实现编制充足供给,需要转变配置理念:由“总量核定”转变为“结构化核定”,由“单校保障”转变为“区域统筹”,由“静态配置”转变为“动态调整”;并从编制核定标准、核定方式以及调配机制三方面入手,完善教师编制保障机制。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刘庆昌  
教育价值秩序的核心是人们的教育价值逻辑。教育系统、社会和个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常常是不一致的。目前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教育系统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价值秩序不具有先进性。为此,教育系统应该通过教育价值竞争,努力让建立在科学理性和人类理想基础上的教育价值秩序发挥主导作用,只有这样,许多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谢和平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也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认真回顾总结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入思考大学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责任与使命,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炜  周洪宇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基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低投入、高产出”类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综合判断,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应借鉴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聚焦教育过程性指标监控和教育产出性指标提升;在软实力建设上应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原则,坚定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应着重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晓强  
我们正处在强国建设伟大时代。立足伟大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在历史总结、比较分析和前瞻预测中,全面深刻认识未来12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地位、方位、重点和路径。一、教育强国:是基础,也是引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素质提升为目标,将每一个人的自信、自强、自立,凝聚为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奠定民族复兴伟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入选理由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关键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学飞  沈文钦  
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和条件分析表明,从各种人员规模指标来看,我国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国际化水平、科研质量、世界一流大学数量等方面来看,我国与西方高等教育强国仍有较大差距。我国要逐步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必须牢牢把握未来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加大投入和制度改革为两大抓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以点带面,最终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宗诚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国家教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应在全球化劳动力需求、国家外交大局、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等方面充分理解其价值意蕴,从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的规模、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模式等方面了解其现实发展状况,从国家统筹、项目合作、数字赋能等方面规划未来发展路径,从而在世界坐标系及对比中做强中国优势,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深化中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书琪  
建设职业教育强国需要坚定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打造新型文化空间,共建职业教育现代化新形态。以诠释与认同为趣旨、以自识与同构为意旨、以融生与互成为归旨,构成了职业教育文化空间建设的本源性、认知性与价值性理据;以文化表征的物态空间、文化思辨的精神空间、文化韧性的制度空间及文化共享的数字空间为职业教育文化空间的应然样态。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文化空间建设应立足同一与差异的平衡,加强空间建设整体部署;促进传承与再造的呈现,激发空间功能跨界整合;关照自我与他者的共容,汇聚空间主体协同联动;桥接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形塑数字网络文化空间。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敏   苏悦文  
职普融通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其内涵特征与教育强国进程存在着价值趋同,这要求在新的背景下思考职普融通的时代价值、现实困阻与发展策略。职普融通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通道,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变量,具有实现个体现代化的价值属性。但是,我国职普融通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着“融不进”“融不通”“融不好”等多重困境。由此,应将“中国式”发展内涵嵌入职普融通发展逻辑;细化顶层设计,保持职普融通结构的内部平衡;提升职普课程融合水平,确保职普融通内涵式发展;完善职普融通要素保障机制,强化融通内生力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许建领  
瞄准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近年来逐步确立了新的思路,推行了多种新举措。职普融通,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在以往实践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的新思路,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选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其实施策略之一,即以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2023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推进职普融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郑友霄  
我们的语文课堂正承受着来自传统的固有重力和外部要求蜕变的超强作用力的双重挤压,这两股完全相反的力量使课堂教学形态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异:真知识的缺席,旧的东西以最现代的姿态出现,许多疏离语文的教学行为正以新课程的名义在施行。我们有必要整饬当前的混乱局面,重建课堂教学秩序:一方面,吸纳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并重构语文知识新体系;另一方面,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态(诸如诵读、评点、整体熏陶等)要善于积极的传承。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敏洁   王露莹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途径。高技能人才是前沿技术落地的“技能延伸者”、是拓展领域边界的“技能迭代者”、是推动产业转型的“技能渗透者”。然而,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数量与质量尚不能达到要求、人才培养与培训平台尚未充分建设、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尚不到位等现实问题。为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树立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培育发展观、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数字赋能行动、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育产教融合平台、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水平评价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