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02)
2023(7937)
2022(6438)
2021(6036)
2020(4716)
2019(10792)
2018(10538)
2017(18088)
2016(10871)
2015(12089)
2014(12303)
2013(11071)
2012(10469)
2011(9547)
2010(9772)
2009(8523)
2008(8363)
2007(7857)
2006(7190)
2005(6106)
作者
(28029)
(23430)
(23041)
(21954)
(14685)
(11288)
(10624)
(9155)
(8906)
(8365)
(8127)
(7834)
(7436)
(7354)
(7254)
(7223)
(7086)
(6914)
(6699)
(6622)
(5911)
(5896)
(5525)
(5388)
(5362)
(5269)
(5158)
(5066)
(4719)
(4599)
学科
(37674)
经济(37634)
管理(21221)
教育(20194)
(17853)
中国(17545)
地方(16799)
(14002)
(11974)
企业(11974)
方法(10551)
农业(9401)
数学(9362)
(9230)
地方经济(9183)
数学方法(9161)
理论(8485)
业经(8122)
(7978)
(7445)
教学(7145)
环境(6840)
发展(6231)
(6109)
(6020)
技术(5739)
(5656)
金融(5655)
(5532)
研究(4797)
机构
大学(138116)
学院(135519)
研究(53338)
(46399)
经济(44872)
管理(44004)
理学(36906)
理学院(36285)
管理学(35412)
管理学院(35131)
中国(32723)
科学(32029)
(31252)
(31022)
师范(30886)
教育(30816)
(26058)
师范大学(25380)
(24308)
中心(24216)
研究所(23731)
(21883)
(21369)
北京(20285)
(19650)
技术(19549)
业大(19177)
(18865)
职业(18136)
(17407)
基金
项目(91111)
研究(76127)
科学(73095)
基金(59974)
(52105)
国家(51099)
社会(45424)
科学基金(42658)
社会科(42569)
社会科学(42553)
教育(42195)
(41224)
(34508)
编号(34366)
基金项目(31003)
成果(30228)
课题(27999)
自然(24637)
自然科(23956)
自然科学(23949)
(23742)
自然科学基金(23463)
(23083)
资助(22993)
重点(22453)
规划(21342)
(20937)
(19430)
发展(19239)
项目编号(19047)
期刊
(57829)
经济(57829)
教育(53171)
研究(50508)
中国(42769)
(20882)
学报(19118)
科学(17526)
技术(17215)
大学(16066)
管理(15434)
(15112)
农业(14680)
职业(14039)
学学(13095)
业经(9925)
(9570)
金融(9570)
技术教育(9225)
职业技术(9225)
职业技术教育(9225)
(9002)
论坛(9002)
图书(8551)
(8438)
资源(7902)
(7672)
经济研究(7529)
财经(7245)
问题(6961)
共检索到224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瑞君   尹星星   张美丽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构成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人口背景,决定教育资源供需关系的时空结构。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各省统计年鉴的研究发现,未来我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任教师需求量整体呈下降态势,中等教育专任教师需求量先升后降,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总需求量持续上升;省域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供需特征存在差异,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为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应改革和优化教师编制配置标准,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增强学龄人口趋势分析研判,做好教师需求中长期规划;依据学位供需结构变化,构建前后学段衔接的区域教师资源结构体系;强化分类施策,探索不同类型人口增长区域师资结构的优化路径;提高统筹层次,提高各级各类师资配置和使用效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魏小鹏  
推进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自身发展水平、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和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要站在全局看教育,立足教育谋划全局,在把握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体系建构、内涵提升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扎实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炜  周洪宇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基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低投入、高产出”类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综合判断,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应借鉴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聚焦教育过程性指标监控和教育产出性指标提升;在软实力建设上应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原则,坚定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应着重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晓强  
我们正处在强国建设伟大时代。立足伟大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在历史总结、比较分析和前瞻预测中,全面深刻认识未来12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地位、方位、重点和路径。一、教育强国:是基础,也是引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素质提升为目标,将每一个人的自信、自强、自立,凝聚为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奠定民族复兴伟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晓慧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2023年5月29日,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新阶段教育工作最强音。在不到12年的时间里,在一个14多亿人口的大国,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责任重大、工程浩大、挑战巨大的壮举。为深入理解“什么是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本期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霍登煌   张伟  
作为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程,职业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强有力、全方位的支撑体系。基于系统结构的层次性特征,这一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层、运行层和保障层等。其是由理论性、物质性、文化性、社会性、政策性、组织性和师资性等支撑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根据主体职责分工的不同,这一体系可以划分为党和政府的主导建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主体建构、代表社会力量的行业企业参与建构三种主要运行模式。基于此,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对其支撑体系的要素输入、处理和输出环节进行整合优化。既要充分挖掘符合职教类型发展定位的多重支撑要素,也要着力形成协同发展机制、实践转化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效能评价机制等,使各类支撑要素整合在呈现帕累托最优效应的基础上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建成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前提条件,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带动我国的国家发展程度。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高等工程教育要发挥引领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肖丹   王志伟  
人才是我国的第一资源,对于深入推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深刻意涵。梳理人才引领与职业教育历史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经历了从“助力”到“引领”、从“定位”到“赋能”、从“适应”到“协调”的互动转向。为厘清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功能,需要基于经济、政治、教育三方面探寻人才引领视域下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源流。面向未来,要树立类型化职业教育发展观念,设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新引擎,塑造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品牌,构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体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德祥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探寻并抓住其根本和永恒性主题,解决相应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性选择。动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条件,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深度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承诺,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系统加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廷柱  
<正>建成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使命。至于我国要建成什么样的教育强国,学界从教育强国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目标任务、评估指标等方面多有探讨。从相关政策文件或规划文本来看,教育强国建设也主要遵循的是目标导向策略,具有较为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放眼当今的世界形势与格局,特别是再次回顾新冠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严重冲击,必须意识到国际国内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乃至干扰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尽管暂不具备适当的氛围与依据提出韧性教育强国议题,却也有必要把“韧性之维”作为一个论题来审视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顺昌  汪文竹  闫程莉  
建设用地利用变化是引起碳源/汇变化的重要原因,如何优化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以驱动碳减排,是双碳战略背景下一个重要课题。用首位城市占比和赫芬达尔指数等表征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集中度,以地均碳排放量表征碳排放水平,基于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借助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检验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集中度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空间集中配置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分功能用地来看,工业、居住和服务用地空间集中配置也均能抑制碳排放,就作用强度来看,工业和服务用地较大,而居住用地略小;(3)能源效率是省域城市建设用地及各功能用地空间集中配置影响碳排放的重要机制;(4)各功能用地空间集中配置的耦合协同将通过增强能源效率而对碳减排产生倍增效应。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瞿振元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当年招生57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在学总规模超过了27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了180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也是谋划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永新  
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有助于制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举措。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锚定办学方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到职业教育战线,要强化使命担当、培育时代新人,要服务国之大者、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要注重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改革,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志勇   赵新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以治理现代化为教育强国建设基本路径。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治理本质是教育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有效行使。面向2035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在教育治理主体、教育治理手段、教育治理对象、教育治理效能等要素结构上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治理主体更加强调多元参与、治理手段更加强调依法治教、治理对象更加强调主体自治、治理实施更加强调内在自觉。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深化党在教育治理中的根本制度建设;加快教育立法、修法,深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教育治理体系纵横向权力配置,重视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机制建设,提高教育决策和政策调整的适切性、科学性;深化教育治理工具创新。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儒   何莉  
教育与实现收入均等化和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高度相关。迈向新发展阶段,教育强国建设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促进教育均等化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有效途径显著助力实现以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和渐进富裕为内涵的共同富裕。研究发现,不断提高教育强国建设助推共同富裕效能,必须有效消解城乡劳动要素水平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较大,教育实践的全面性和资源分配的均等性不足,以及教育益贫式增长效应有待增强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由此,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坚持教育事业人民主体性原则;强化教育资源分配和教育公平制度;深化教育结对帮扶机制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终完胜教育强国建设,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