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14)
- 2023(12793)
- 2022(10682)
- 2021(10311)
- 2020(8319)
- 2019(19121)
- 2018(18827)
- 2017(35395)
- 2016(19689)
- 2015(22143)
- 2014(21985)
- 2013(20563)
- 2012(18843)
- 2011(16953)
- 2010(17040)
- 2009(14852)
- 2008(14076)
- 2007(12592)
- 2006(10912)
- 2005(9276)
- 学科
- 济(68974)
- 经济(68913)
- 管理(52594)
- 业(47051)
- 企(38149)
- 企业(38149)
- 方法(30616)
- 数学(27066)
- 数学方法(26620)
- 中国(25102)
- 农(21592)
- 教育(21460)
- 财(19240)
- 业经(16000)
- 地方(14852)
- 理论(14501)
- 农业(13944)
- 贸(13733)
- 贸易(13726)
- 易(13406)
- 制(12984)
- 学(12934)
- 策(12318)
- 技术(11998)
- 务(10919)
- 财务(10866)
- 银(10845)
- 财务管理(10843)
- 银行(10838)
- 融(10764)
- 机构
- 大学(253153)
- 学院(251832)
- 济(100298)
- 经济(98032)
- 管理(96339)
- 研究(84987)
- 理学(82797)
- 理学院(81916)
- 管理学(80461)
- 管理学院(79939)
- 中国(60514)
- 京(53268)
- 财(47872)
- 科学(47030)
- 范(41483)
- 师范(41224)
- 中心(40195)
- 所(39391)
- 江(39085)
- 财经(37001)
- 教育(35446)
- 研究所(35342)
- 经(33829)
- 北京(33802)
- 农(33535)
- 师范大学(33427)
- 业大(32228)
- 院(32003)
- 州(30431)
- 经济学(30182)
- 基金
- 项目(169248)
- 科学(136389)
- 研究(135370)
- 基金(120610)
- 家(102413)
- 国家(101387)
- 科学基金(88507)
- 社会(84525)
- 社会科(79914)
- 社会科学(79898)
- 教育(69336)
- 省(66754)
- 基金项目(62515)
- 编号(57907)
- 划(57569)
- 自然(54316)
- 自然科(53034)
- 自然科学(53024)
- 自然科学基金(52073)
- 成果(49016)
- 资助(48326)
- 课题(42328)
- 部(39625)
- 重点(38906)
- 发(37738)
- 创(36271)
- 教育部(35285)
- 项目编号(35278)
- 年(35166)
- 性(34282)
- 期刊
- 济(108891)
- 经济(108891)
- 研究(83601)
- 教育(60182)
- 中国(58225)
- 财(36548)
- 管理(36213)
- 学报(30563)
- 农(30404)
- 科学(30015)
- 技术(28001)
- 大学(26333)
- 融(23921)
- 金融(23921)
- 学学(22990)
- 农业(21103)
- 业经(18433)
- 财经(17903)
- 经济研究(17206)
- 职业(16393)
- 经(15518)
- 问题(13859)
- 图书(12933)
- 坛(12642)
- 论坛(12642)
- 贸(12213)
- 理论(11408)
- 发(11334)
- 技术经济(11219)
- 国际(10905)
共检索到3865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薛二勇 李健
高质量的教育政策体系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之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机理集中体现为,领导体制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战略地位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任务上,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育人体系上,建立“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层级治理与部门协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制度与路径的基本经验。从领导体制、发展体系、要素配置角度看,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学生、教师、教育内容、教育设施等要素优化配置不足的挑战。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落实教育根本任务,以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协同性体系。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改革 教育政策 教育生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薇 张燕军 徐辉
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也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两者可统一为“教育共富”。这既是一个整体理念,又是一个系统互动过程。遵循这一行动逻辑,建设教育强国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应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水平不高、教育和产业脱节等问题。对此,主要有四项应对措施:一是坚持公平为先,坚守教育共富的公平底线;二是信守质量为本,重点统筹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是完善教育投入,构建兼顾“渐增投入”与“重点投入”的教育共富投入机制;四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增强教育共富的驱动力。在此基础上,可以系统地构建一体化的“三螺旋双循环”模式以推进教育共富。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共同富裕 行动逻辑 应对策略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朱永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强国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育强国建设这一时代任务应当被全面理解与把握,包括其理论内涵、面临的挑战与实现路径。在理论内涵方面,教育强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突出特征,致力于建设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强大的内部和外部综合教育实力为建成标志。就其面临的挑战而言,目前教育强国建设需要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要求,做好超前布局,推动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教师队伍,降低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实现教育强国,需要依法提供政策保障与组织保障,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教育格局的均衡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 滑子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厚基石。从文化主义视域出发,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以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根基的教育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历程。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历经重教兴学、教育救国、科教兴国和三位一体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从文化基因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文明以止、经世致用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更是伴随着每一次文明的兴衰更替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为此,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政策与制度,全面总结文化教育与国家兴衰的联系,既是为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根基和思想智慧的应然之举,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觉醒的必由路径。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文化主义 历史逻辑 文化基因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克松 薛悦歌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体现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历史逻辑,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现实逻辑,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的发展逻辑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面向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新内生式发展是职业教育强国的核心动力,具体表现为理念认同的“自信力”、主体协同的“内生力”和资源配置的“外驱力”。据此,需要构建“价值—行动—治理”三维一体的共生模式,灌注职业教育强国“自信之源”;创设“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联结的共生单元,形成职业教育强国“内生合力”;联结“制度—市场—文化—技术”多层次的共生环境,凝合职业教育强国“外驱聚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文 刘益东
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作为近年的热点政策话语,体现了科技和教育作为孪生性概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交汇处与联结点,通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呈现科教兴国与教育强国的联动效应。科教兴国战略正迅速有效地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稳步迈进。深度耦合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知识—社会—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分析框架,在坚持已有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一是树立辩证科学观,警惕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倾向;二是继续深入实施制度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能力建设;三是建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剖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重塑高等教育话语权。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维 许佳宾 蒋晓蝶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战略支撑,也是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更高要求的回应。一方面,要认真审视其承载的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盼和追求、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实践经验的使命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正视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短板弱项、均衡协调矛盾以及教育治理水平亟待提升等问题。总体而言,应从深化教育理论本土化创新性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治理格局、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探索建立教育资源补偿机制、构建教育强国效益监测体系等方面综合施策。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历史使命 现实挑战 对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褚宏启
教育强国是指教育实力强大,能够有效支撑该国成为世界强国,并且在国际比较中处于第一方阵的国家。教育功能是判定教育强国与否的根本标准。世界强国主要体现为军事和经济实力强,其内核是先进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直接对接的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精准对接的三个点位是教育体系结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要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把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予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础教育如何发挥基点作用,都可以从这三个点位推理出来。教育强国建设要从教育目标或产出、教育体系、育人模式、教育保障、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治理等方面整体推进,评价指标体系要突出强调教育强国的科技贡献与人才贡献,并把关键影响因素如育人模式、教育治理方式列入评价指标。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与实现,现代性是培育创新能力的最好土壤。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奇
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去思考教育的属性、地位、价值,进而激发教育评价内涵、逻辑及其维度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基于对教育服务贡献相关概念内涵及其特性的认识,立足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实现,提出教育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科技自立自强、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提升大国影响力提升等五个方面的努力方向、服务贡献内容及其标志性指标。
关键词:
教育服务贡献水平 教育强国建设 评价维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兴胜 黄少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史节点之际,回望审视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历史进程和巨大成就,清晰呈现出以"调整与探索——奠定基础,恢复与发展——实现跨越,深化与提高——追求一流"为历史逻辑特征的壮阔画卷。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始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导向,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始终坚持高等教育开放办学交流互鉴。
关键词:
新中国 70周年 高等教育强国 历史逻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林 王阿舒 罗江华
多源流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受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共同推动,是经典的公共政策分析工具。纵观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也同受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但因中外政治因素差异,将其适当修订来分析高职教育发展变迁政策更具适切性。分析发现,国家政策通过确定类型定位、促进持续发展,并重服务社会,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对建设教育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时代使命,高职教育还面临类型特征不够鲜明、社会吸引力较弱、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能力不足的挑战。展望未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职教育需深入探究类型规律、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精准服务社会,构建现代高职教育类型发展、技能人才公平发展与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三大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德新 邱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职业教育政策变迁历经恢复、调整、适应和快速发展四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可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治理中职办学体制为重点的动力机制、以构建民族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为政策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制度规范为抓手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以民族特色文化为基准的政策话语的文化规则。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未来走向应实现动力机制由"管理"向"治理"转变、价值取向由"单一"向"多元"转变、过程保障由"弱化"向"强化"转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远杰
阐发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是当前中国教育学重大新使命,“文明”是必要的视角与方法。以“文明”论教育强国,首先需要确证两个基本逻辑前提,一是批判性地分析文明概念,完成文明概念的中国式建构;二是整体把握教育与文明的内在关联,建立关于教育促进文明、文明奠基教育、教育作为文明的基本认识。立足中国式文明概念及教育与文明关系的三种基本认识,可进一步深入到教育强国三重文明逻辑的建构:教育强国即以教育强国家之文明,教育强国即以文明强国家之教育,教育强国即强国家教育文明。这三重逻辑纲要性地实现了以“文明”回答教育强国“何以强”的根本性问题,以及通过“文明”而构思教育强国内在法则的理论任务。
[期刊] 改革
[作者]
倪红福 冀承 杨耀武
利用GDP支出法需求结构和世界典型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中国宏观需求结构的演变历程和逻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对其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改善宏观需求结构的相关政策含义。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需求结构大致经历了从消费主导型向投资和进出口快速增长型,再到消费和投资协同驱动型的演变阶段,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需求动力差异明显。从宏观需求的三次产业和细分行业结构来看,中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结构在不断改善,高附加值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的行业占比显著提升,服务消费、服务投资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短期来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宏观需求结构仍将是消费和投资协同驱动型,投资率的提升幅度可能会超过消费率,净出口率会有所下降;从长期来看,消费率将会继续上升,投资率会有所下降,净出口率可能变化不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