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08)
2023(4777)
2022(3633)
2021(3684)
2020(2715)
2019(6244)
2018(6158)
2017(9071)
2016(6379)
2015(7450)
2014(7720)
2013(6605)
2012(6388)
2011(5719)
2010(5968)
2009(5025)
2008(5007)
2007(4898)
2006(4431)
2005(3722)
作者
(16357)
(13425)
(13424)
(12904)
(8480)
(6431)
(6373)
(5186)
(5172)
(5122)
(4526)
(4419)
(4405)
(4371)
(4360)
(4273)
(4157)
(4017)
(3882)
(3838)
(3596)
(3583)
(3334)
(3310)
(3220)
(3116)
(3024)
(3007)
(2975)
(2853)
学科
教育(20197)
中国(12591)
(11183)
经济(11174)
管理(8225)
理论(8013)
(6680)
教学(6593)
(5386)
(4998)
(4611)
地方(4593)
发展(4454)
研究(4399)
业经(4363)
(4332)
思想(4312)
政治(4261)
思想政治(3997)
政治教育(3997)
治教(3997)
德育(3936)
(3927)
企业(3927)
学校(3796)
文化(3746)
(3681)
(3516)
高等(3504)
农业(3406)
机构
大学(78563)
学院(74295)
研究(32326)
教育(28841)
(23157)
师范(22993)
科学(20726)
(19455)
师范大学(18912)
管理(16565)
(16334)
中国(16213)
技术(15589)
(15224)
研究所(14969)
职业(14402)
经济(14365)
(14265)
(14024)
中心(13550)
理学(13243)
北京(13115)
理学院(12851)
管理学(12335)
管理学院(12147)
(11711)
(11224)
农业(11118)
业大(10960)
教育学(10875)
基金
项目(46396)
研究(42073)
科学(36811)
教育(28253)
基金(27583)
(23831)
国家(23382)
社会(21834)
(21358)
成果(20681)
编号(20514)
(20089)
社会科(20066)
社会科学(20064)
课题(18906)
科学基金(18203)
(16729)
基金项目(13258)
规划(13058)
重点(12550)
项目编号(12071)
(11973)
(11815)
(11503)
研究成果(11238)
(11080)
(10572)
年度(10464)
(10137)
(10115)
期刊
教育(50733)
研究(32915)
中国(30876)
(22103)
经济(22103)
学报(14525)
(14203)
职业(12938)
大学(11553)
科学(11126)
技术(10880)
农业(9619)
学学(8727)
技术教育(8407)
职业技术(8407)
职业技术教育(8407)
图书(7311)
(6674)
论坛(6674)
高等(6617)
(6364)
管理(6142)
书馆(5908)
图书馆(5908)
高等教育(5814)
(5589)
成人(5395)
成人教育(5395)
(5156)
(4645)
共检索到1319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   滑子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厚基石。从文化主义视域出发,教育强国建设是一个以优秀传统教育思想为根基的教育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历程。从历史逻辑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历经重教兴学、教育救国、科教兴国和三位一体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从文化基因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文明以止、经世致用为代表的教育思想,更是伴随着每一次文明的兴衰更替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为此,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教育思想、政策与制度,全面总结文化教育与国家兴衰的联系,既是为现阶段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根基和思想智慧的应然之举,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觉醒的必由路径。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克松   薛悦歌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体现了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历史逻辑,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现实逻辑,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的发展逻辑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面向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新内生式发展是职业教育强国的核心动力,具体表现为理念认同的“自信力”、主体协同的“内生力”和资源配置的“外驱力”。据此,需要构建“价值—行动—治理”三维一体的共生模式,灌注职业教育强国“自信之源”;创设“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联结的共生单元,形成职业教育强国“内生合力”;联结“制度—市场—文化—技术”多层次的共生环境,凝合职业教育强国“外驱聚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黄兴胜  黄少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历史节点之际,回望审视中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历史进程和巨大成就,清晰呈现出以"调整与探索——奠定基础,恢复与发展——实现跨越,深化与提高——追求一流"为历史逻辑特征的壮阔画卷。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逻辑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始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导向,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始终坚持高等教育开放办学交流互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文  刘益东  
科教兴国和教育强国作为近年的热点政策话语,体现了科技和教育作为孪生性概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和教育的交汇处与联结点,通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呈现科教兴国与教育强国的联动效应。科教兴国战略正迅速有效地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稳步迈进。深度耦合科教兴国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知识—社会—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分析框架,在坚持已有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一是树立辩证科学观,警惕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倾向;二是继续深入实施制度化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能力建设;三是建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剖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重塑高等教育话语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褚宏启  
教育强国是指教育实力强大,能够有效支撑该国成为世界强国,并且在国际比较中处于第一方阵的国家。教育功能是判定教育强国与否的根本标准。世界强国主要体现为军事和经济实力强,其内核是先进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直接对接的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精准对接的三个点位是教育体系结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要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把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领域予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整体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础教育如何发挥基点作用,都可以从这三个点位推理出来。教育强国建设要从教育目标或产出、教育体系、育人模式、教育保障、教育对外开放、教育治理等方面整体推进,评价指标体系要突出强调教育强国的科技贡献与人才贡献,并把关键影响因素如育人模式、教育治理方式列入评价指标。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与实现,现代性是培育创新能力的最好土壤。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潘奇  
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去思考教育的属性、地位、价值,进而激发教育评价内涵、逻辑及其维度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基于对教育服务贡献相关概念内涵及其特性的认识,立足教育强国战略目标实现,提出教育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科技自立自强、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提升大国影响力提升等五个方面的努力方向、服务贡献内容及其标志性指标。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薛二勇  李健  
高质量的教育政策体系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之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机理集中体现为,领导体制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战略地位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任务上,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育人体系上,建立“三全育人”教育体系。层级治理与部门协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制度与路径的基本经验。从领导体制、发展体系、要素配置角度看,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立德树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学生、教师、教育内容、教育设施等要素优化配置不足的挑战。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落实教育根本任务,以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协同性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远杰  
阐发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是当前中国教育学重大新使命,“文明”是必要的视角与方法。以“文明”论教育强国,首先需要确证两个基本逻辑前提,一是批判性地分析文明概念,完成文明概念的中国式建构;二是整体把握教育与文明的内在关联,建立关于教育促进文明、文明奠基教育、教育作为文明的基本认识。立足中国式文明概念及教育与文明关系的三种基本认识,可进一步深入到教育强国三重文明逻辑的建构:教育强国即以教育强国家之文明,教育强国即以文明强国家之教育,教育强国即强国家教育文明。这三重逻辑纲要性地实现了以“文明”回答教育强国“何以强”的根本性问题,以及通过“文明”而构思教育强国内在法则的理论任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炜  周洪宇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基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低投入、高产出”类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综合判断,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应借鉴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聚焦教育过程性指标监控和教育产出性指标提升;在软实力建设上应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原则,坚定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应着重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晓强  
我们正处在强国建设伟大时代。立足伟大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在历史总结、比较分析和前瞻预测中,全面深刻认识未来12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地位、方位、重点和路径。一、教育强国:是基础,也是引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素质提升为目标,将每一个人的自信、自强、自立,凝聚为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奠定民族复兴伟业。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薛二勇   李健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围绕什么是好老师、如何认识教师、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路径建设教师队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构成了新时代建设高素养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思路和实践遵循。本体论上,从教师本身角度,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从学生发展角度,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从品质提升角度,教师要具备“教育家精神”。认识论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筑梦人”与“大先生”。方法论上,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第一标准、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以“四个统一”协同育人、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论上,教育优先发展中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优先建设乡村教师、提高教师职业待遇、在教师群体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薛二勇   李健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围绕什么是好老师、如何认识教师、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路径建设教师队伍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构成了新时代建设高素养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战略思路和实践遵循。本体论上,从教师本身角度,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从学生发展角度,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从品质提升角度,教师要具备“教育家精神”。认识论上,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要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筑梦人”与“大先生”。方法论上,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第一标准、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以“四个统一”协同育人、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实践论上,教育优先发展中优先建设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中优先建设乡村教师、提高教师职业待遇、在教师群体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郭绒   严梓洛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强国”国家重大战略寄托着党和国家对于通过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望和深沉期待。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模型建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安全稳定、兴旺发达、文明昌盛、人才济济和具有强大国际权威的高水平大国,依赖于安全能力、核心技术创新力、文化软实力、人才竞争力与全球领导力五个核心国家能力的支撑。国家逻辑视角下教育强国价值实质就是以教强国,即通过教育凝聚支持国家发展的五个核心能力,实现以教安邦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以教兴国促进国家兴旺发达、以教育才满足国家人才需要、以教化人建设国家精神文明、以教立世塑造国家国际权威,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由此构成以教强国模型。以教强国是教育的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和教育性价值统一于国家发展、回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其所内嵌的“教育-国家能力-国家水平”的价值链揭示了教育发展与国家发展的深刻关系,展现了“教育为国”的使命担当。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具有历史自觉性的主动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主要农业强国都是该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其农业生产、政策和文化也都从该国历史中汲取养分。有鉴于此,第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我国农耕文明的回应。中国是公认的农业文明古国,传统农业长期领先,为我国人口繁衍、文明传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对党的农业思想和政策的传承与发扬。党一直将“三农”工作视为重中之重,并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农业强国的理论概念以及当下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都是党长期重视“三农”、发展“三农”的必然结果。未来,应当继续秉持大历史观,从历史智慧中寻找发展道路、继承文化精神、完善评价指标和构建话语体系,持续开辟农业强国的新境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