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47)
2023(17224)
2022(14260)
2021(13390)
2020(10890)
2019(24830)
2018(24391)
2017(44942)
2016(25278)
2015(27817)
2014(27144)
2013(26041)
2012(23802)
2011(21255)
2010(21158)
2009(18794)
2008(17958)
2007(15755)
2006(13782)
2005(11943)
作者
(69160)
(57979)
(57380)
(54663)
(36337)
(27978)
(26088)
(22776)
(22301)
(20271)
(19608)
(19429)
(18278)
(17984)
(17929)
(17655)
(17605)
(17031)
(16653)
(16486)
(14550)
(14104)
(14002)
(13488)
(13095)
(12918)
(12772)
(12643)
(11625)
(11591)
学科
(94550)
经济(94441)
(66901)
管理(60878)
(51203)
(44594)
企业(44594)
方法(42022)
数学(38020)
数学方法(37534)
农业(33987)
中国(30386)
业经(25585)
(24301)
教育(21393)
(20931)
贸易(20922)
(20530)
(20462)
地方(18302)
(17504)
技术(16019)
(15903)
理论(14986)
(13600)
(13587)
财务(13551)
财务管理(13517)
环境(13310)
(13041)
机构
大学(335394)
学院(334396)
(132962)
经济(130366)
管理(124895)
研究(115557)
理学(109629)
理学院(108391)
管理学(106197)
管理学院(105595)
中国(83586)
(76533)
科学(72385)
(70539)
农业(59331)
业大(58235)
(57628)
(57528)
中心(54461)
研究所(52846)
(50734)
(50651)
师范(50167)
财经(46275)
北京(43638)
(42701)
(41681)
经济学(40883)
师范大学(40680)
(39252)
基金
项目(237727)
科学(188981)
研究(173678)
基金(172778)
(153235)
国家(151821)
科学基金(129469)
社会(111366)
社会科(105185)
社会科学(105159)
(94077)
基金项目(91044)
教育(84898)
自然(84096)
自然科(82211)
自然科学(82188)
(80771)
自然科学基金(80727)
编号(70312)
资助(69294)
成果(56455)
重点(54850)
(54107)
(52521)
(50119)
课题(49974)
创新(46683)
国家社会(46474)
教育部(46429)
科研(46251)
期刊
(140316)
经济(140316)
研究(98310)
(77444)
中国(75838)
学报(58495)
教育(57593)
农业(52942)
科学(51723)
大学(45982)
(42544)
学学(42456)
管理(40714)
技术(29868)
业经(29416)
(28763)
金融(28763)
(25800)
财经(22020)
经济研究(21038)
问题(19890)
(18962)
(18405)
业大(16695)
世界(16022)
科技(15670)
统计(15155)
资源(15112)
农村(15020)
(15020)
共检索到4951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宾  马九杰  
基于湖北省和重庆市485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扩展后的明瑟收入方程,研究了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偏远山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都对偏远山区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作经验对偏远山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程度大于教育年限的影响。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宾  马九杰  
采用湖北省和重庆市485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偏远山区新生代农民工向农村家庭转移的收入金额是否显著少于传统农民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偏远山区低年龄段外出农民工向农村家庭转移的收入金额少于高年龄段外出农民工,但"是不是新生代农民工"并未对偏远山区外出农民工向农村家庭转移的收入金额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偏远山区,农民工低龄化并非城乡收入差距不能持续收敛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宾  马九杰  胡琼方  
采用湖北省和重庆市485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四种类型的劳动力转移和三种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所有样本农户而言,四种类型的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积极影响都大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积极影响;但对选择了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样本农户而言,"专业合作模式"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了所有类型的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家庭人均收入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宾  马九杰  
文章采用湖北省和重庆市485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多项Logistic模型,研究了劳动力转移对农户选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是否发生劳动力转移总体上对于农户选择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对农户选择特定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却不显著;劳动力向省外转移有利于农户参加合作社,但不利于参加了合作社的农户发展成为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建武  明娟  
从刘-费-拉二元经济模型来看,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获得的工资仅为制度工资(生存工资),而制度工资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最低工资标准,其制定和调整取决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益博弈的均衡。深圳和龙岗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践也表明,最低工资标准对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有显著影响,但其制定和调整更多的是迎合企业的偏好。解决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问题的根本途径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工资决定机制,在劳动者、企业以及政府利益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新一轮的博弈实现利益均衡。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展进涛  黄宏伟  
本文以江苏省金湖县92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Logit模型和排序Logit模型,讨论了正规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是否外出务工、是否正规就业和外出务工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规教育水平和长期培训共同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机会,而技能培训则决定了外出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并且技能培训对正规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在正规教育不足的情况下,农户通过投资技能培训也能获得较高的回报。具体而言,技能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概率和工资水平,且长期培训较短期培训作用更大,但不同类型的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拥有技术职称和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村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栾江  李强  
通过2009—2010年调查数据对中国18个省48个县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样本考察了教育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非农收入的影响,通过OLS法估计的教育回报率为3.9%,考虑了选择性因素的影响后估计结果为5.06%,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率依然较低。通过分位回归发现教育可能扩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差距。政府要在农村地区推动教育扩张和平等才能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回报率,减小教育所产生的扩大收入差距的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宁光杰  
运用2008年的农村—城市移民调查数据(RUMIC),本文探讨了中国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特别关注自我雇佣这一就业形式。我们发现人口特征、人力资本、社会网络和迁移目的城市都影响其就业选择和收入。控制了选择性偏差,自我雇佣者的小时收入比短期工资获得者(短期工)的小时收入高,但并不比长期工资获得者(长期工)的高。收入差异分解的结果显示在自我雇佣者和长期工、自我雇佣者和短期工之间的收入差异中都存在歧视因素。我们的研究支持双重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假说:对于农村外出劳动力来说,自我雇佣这一就业状态的选择只部分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入壁垒限制了一些自我雇佣者转为长期工。另一方面,即使有创业的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超  孙晗  叶林祥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通过因果性和异质性教育收益率的测量,实证评估了经济转型期两次教育扩张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与其受教育程度具有正相关性,经验对工资的影响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2)利用工具变量法发现教育扩张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义务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将个体接受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概率值提高了2.9和9.8个百分点,其社会经济价值则将工资水平提高了830.1%和181.9%;(3)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义务教育改革有助于收敛组内工资差距,但高校扩招扩大了低-高收入群体间的组内工资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释放公共教育政策经济社会价值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超  孙晗  叶林祥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通过因果性和异质性教育收益率的测量,实证评估了经济转型期两次教育扩张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与其受教育程度具有正相关性,经验对工资的影响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2)利用工具变量法发现教育扩张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义务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将个体接受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概率值提高了2.9和9.8个百分点,其社会经济价值则将工资水平提高了830.1%和181.9%;(3)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义务教育改革有助于收敛组内工资差距,但高校扩招扩大了低-高收入群体间的组内工资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释放公共教育政策经济社会价值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詹鹏  
本文基于2005年国家统计局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历年宏观统计数据,分别使月普通中学生师比、农村普通中学生师比和生均教育经费作为教育质量的代理指标,使用修正的明瑟方程初步估算了农村外出劳动力教育质量回报率。考虑到教育质量差异可能影响非大学生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结构,本文结合Heckman修正样本选择性偏差的方法对该群体教育质量回报率进行了修正。分析结果表明,教育质量回报率在统计上非常显著;同时,教育质量还会显著地影响农村外出劳动力教育年限回报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询  
一、工资作用于劳动力吸收能力的机理我们将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定义为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高于或至少不低于工资的就业机会.从经济效率上看,只有边际收益高于工资的就业才是有效的.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可能存在边际收益低于工资水平的就业者,另一方面可能有一些边际收益高于工资水平的就业机会无人去就.因此现实中的就业量与劳动力吸收能力常常是不一致的. 工资水平对劳动力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可分为微观作用机制和宏观作用机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11390万人,比上年增加920万人,增长8.8%。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3.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常住户(居住在乡镇行政管辖区域内的住户)外出务工的劳动力8960万人,比上年增加840万人,增长10.2%;举家在外务工(整户离开居住地到居住地所属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比上年增加80万人,增长3.4%。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方卫  康姣姣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不仅对区域劳动力供需平衡产生影响,也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的优化。文章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回流、再外出的流动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利用2013和2018年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中国农村劳动力存在反复流动的现象,外出的原因主要为增加收入,回流的原因主要为照顾老人及子女等非经济因素,流出地与流入地在政治、社会及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差异促使回到流出地的劳动力心理成本不降反增而再外出,再外出的原因还与农业经营收入的相对低稳定性有关。厘清农村劳动力回流与再外出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利于制定保持区域劳动力供需平衡的相关政策。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凯杰  
提高流动劳动力工资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效应,会影响流动劳动力工资水平。结合2011—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CMDS)数据,系统考察了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工资及其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出口贸易规模显著正向影响流动劳动力工资水平,且2011—2017年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工资的边际效应不断上升。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不同分位点影响模式存在差异,且呈现动态变化趋势,从有利于低收入群体逐渐转向有利于高收入群体。第二,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从缩小流动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转变为拉大流动劳动力内部工资差距。第三,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工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女性流动劳动力、技能劳动力、制造业部门和贸易部门流动劳动力工资受出口贸易影响更大。第四,出口贸易对不同流入时长的流动劳动力工资水平均有正向效应,且随着时长的增加,该效应在不断增加。出口贸易对市内跨县流动劳动力工资效益最大,其次为省内跨市,最后为跨省流动。基于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工资差异分解表明: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劳动力特征差异是其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歧视性因素则是次要原因;出口贸易可以解释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劳动力工资差距缩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