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10)
2023(7740)
2022(6377)
2021(5797)
2020(4630)
2019(10608)
2018(10538)
2017(18615)
2016(11058)
2015(12445)
2014(12580)
2013(11853)
2012(11253)
2011(10491)
2010(10906)
2009(9683)
2008(9025)
2007(8213)
2006(7752)
2005(7197)
作者
(30299)
(25539)
(25502)
(24311)
(16237)
(12137)
(11661)
(9897)
(9699)
(9035)
(8906)
(8368)
(8222)
(8141)
(8115)
(8036)
(7602)
(7380)
(7312)
(7200)
(6694)
(6233)
(6195)
(5874)
(5787)
(5763)
(5571)
(5533)
(5174)
(5115)
学科
(64069)
经济(64044)
管理(21867)
方法(21022)
(19501)
数学(19430)
数学方法(19280)
教育(19086)
中国(18666)
地方(16360)
(12959)
(12648)
地方经济(12328)
(12283)
企业(12283)
业经(10171)
农业(9282)
(9271)
(9223)
理论(9211)
环境(7697)
经济学(7399)
发展(7331)
(7207)
(6779)
贸易(6775)
(6470)
(6402)
产业(6347)
教学(6218)
机构
大学(160172)
学院(155937)
(73073)
经济(71739)
研究(63301)
管理(50038)
理学(43024)
理学院(42393)
管理学(41588)
管理学院(41258)
中国(39683)
科学(35296)
(34663)
(31897)
(30235)
师范(30060)
(29337)
研究所(29053)
教育(28642)
中心(25929)
(25006)
师范大学(24912)
经济学(24834)
(24819)
财经(23565)
北京(22624)
经济学院(22163)
(21957)
(21443)
业大(21182)
基金
项目(98113)
科学(79250)
研究(77176)
基金(69505)
(60355)
国家(59763)
社会(50407)
科学基金(50046)
社会科(47676)
社会科学(47663)
教育(42986)
(38943)
基金项目(35131)
(34405)
编号(31611)
自然(28785)
资助(28552)
自然科(28123)
自然科学(28117)
成果(27770)
自然科学基金(27664)
课题(25683)
(24347)
重点(24074)
(23887)
教育部(21337)
国家社会(20994)
(20923)
发展(20454)
规划(20361)
期刊
(84542)
经济(84542)
研究(61836)
教育(46619)
中国(39007)
学报(22084)
(21880)
(21481)
科学(20312)
管理(18653)
大学(18184)
技术(18166)
学学(15924)
经济研究(15257)
农业(15161)
财经(12948)
(11503)
职业(11334)
问题(10747)
(10714)
金融(10714)
业经(10470)
技术经济(9505)
统计(8854)
(8145)
世界(8093)
(7866)
(7632)
论坛(7632)
技术教育(7431)
共检索到250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王爱民  徐翔  
本文借助联立方程和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教育差距、劳动生产率、物质资本生产率、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教育差距对劳动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教育差距在前两年对物质资本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积累具有正向影响,长期影响一直为负;教育差距除在第二年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外,其余年份一直为负向影响,从累积效应看,教育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始终为负。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芸  杨冠琼  
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替代性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的角度,反观GDP及其增长率是否真实或可信这一逻辑是否成立,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性质。如果技术进步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且缓慢的演化过程,那么,作为技术进步替代性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正常情况下,即在没有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或天赐良机的情况下,就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没有非正常情况发生而全要素生产率却发生了急剧变化,一般而言,是产出测量或投入测量出现了问题。但如果恰好面临技术革命或根本性制度变迁时期,则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漂移性变化,即从这一时刻起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永久性水平的变化。本文利用DEA模型实证性地研究了中国X省经济增长、全要素...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洁,泉弘志  
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中日比较李洁泉弘志ABSTRACTUsinginput-outputdata,therelationbetweeneconomicgrowthandfactorproductivityrisingduringtheperiodf...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心弘  裴平  
本文研究金融科技、全要素生产率与数字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是:金融科技推进业态创新,加快数据要素积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数字经济增长。政府采取支持金融科技发展和数据要素积累的政策,能够产生推动数字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直接政策效应(经济数字化效应)的机制是,金融科技扩散程度与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外溢程度直接决定数字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外部性大小,即外部性越大,数字经济增长就越迅速。间接政策效应(人口覆盖效应)的机制是,基于金融科技充分挖掘中国大量人口潜在数据要素价值,进而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增加数字经济参与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在传统经济条件下增加科研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更有利于间接推动经济增长,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薇  
在我国经济产业中,流通产业作为服务行业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广义最小二乘法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2016-2017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情况,通过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对其经济增长值、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就业增长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流通产业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就业率的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拥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化,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应从大力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支持技术创新等方面着手,促进流通产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陶磊  刘朝明  胡敏杰  
能源既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同时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需要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投入之间的关联关系。文章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引入了能源要素对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拓展,通过统计实证揭示了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能源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比例关系。揭示这些比例关系,对我们认识经济增长的规律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欠男  李谷成  高雪  尹朝静  
[目的]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收敛性,以期为缩小中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提供指导。[方法]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78—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Moran′sⅠ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其收敛性。[结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区非均衡性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将28个省(市、区)划分为"快速上升型""平稳上升型"和"持续下降型"3种类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弱→强→弱"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收敛速度加快;分阶段来看,市场经济制度正式确立之后,空间收敛速度明显降低;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成来看,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存在空间收敛趋势;分地区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速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格局。[结论]考虑空间因素的收敛性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地区间的空间效应,通过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措施,逐步缩小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宫超  
本文借助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并且通过省级面板数据根据地区分类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我国东部地区的流通业发展能够更有效促进就业岗位,而在中西部地区的促进就业效果接近东部的一半,代表了我国中西部流通体系建设仍然较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另外,流通业产业进步对就业影响具有地区性差异,在东部地区能够更有效发挥互联网流通业创造就业岗位的功能,而在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主要产生的是"创造性破坏",由技术推动替代了基础劳动力。研究的政策建议是:宽容流通产业的非正规就业,扶持中小流通企业,为流通产业的人员培训提供政府资金扶持,政府开设专项资金来扶持创新技术。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田娜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韩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利用增长会计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和韩国的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02~2009年中国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率从1981~2001年的23.29%上升到28.88%,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超过了劳动投入的贡献率。1981~1998年期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为7.64%,其中,60%以上是靠资本投入来实现的,25%是依靠劳动的投入,但在1999~2009年期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达到了42%,中国与韩国的经济增长开始走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道路。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昊  李征  
本文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和分析我国区域TFP差异及其构成,进而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向TFP驱动转型的困境。研究表明,我国区域TFP增长以东部沿海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最低;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差异是TFP增长区域差异的主要成因;体制机制建设滞后和经济结构性失衡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向TFP驱动转型的主要障碍。因此,加快经济转型增长的重点应为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文先  钱学锋  
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日益突显,应重点关注数字经济对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采用以DDF模型为基础,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来测度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构建门槛模型,以此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化特征。数字经济可以从整体上显著提升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还存在以地区行业规模、制度环境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分别呈现出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点和U型关系及区域化差异特征。进一步稳健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工业GTFP具有不同分位数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约束下,本文利用DEA-SBM模型将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包含了相关的非期望产出,并利用GML生产率指数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按区域进行分类测算。数字经济不仅可以赋能予传统工业企业,而且具有绿色价值,可以为中国后疫情时代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完成国家"六稳六保"目标总任务,成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推动力。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贺京同  何蕾  
基于国民经济全行业的视角,从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了2002—2013年间,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行业间要素配置对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结构红利",劳动力的行业配置可以解释劳动生产率提升的18.4%;相反,资本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结构负利",资本配置效应可以解释资本生产率下降的77.4%;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而言,劳动结构效应持续为正,而资本结构效应则以负值为主;2008年以来,资本结构效应的严重下滑,解释了TFP增速下降的近50%,且年均降低GDP增长率的7.5%。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金营  
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分析,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需要物质资本的高增长投入,而且更需要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和包括技术进步在内的总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现代经济增长依赖于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因此,保持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首要需求的是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曹策  王真  
首先将两位数工业行业分为投资品部门和消费品部门,然后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了2006—2017年的两部门技术进步效率及其变化情况,两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都超过了1,且投资品部门的TFP变化指数相对于消费品部门更高,投资品部门TFP变化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而消费品部门呈波动下降趋势,最后运用PVAR模型考察了两部门TFP冲击对产出、投资和就业的影响。TFP冲击的结果显示:两部门TFP冲击对经济发展都具有扩张效应,促进了产出增加,且TFP冲击对投资品部门的影响作用更大,消费品部门的TFP冲击对投资和就业具有负向影响且大于投资品部门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