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22)
2023(11703)
2022(9897)
2021(9032)
2020(7229)
2019(16827)
2018(16601)
2017(30919)
2016(17433)
2015(19937)
2014(20251)
2013(19414)
2012(18708)
2011(17487)
2010(17986)
2009(16396)
2008(15964)
2007(14456)
2006(13188)
2005(12238)
作者
(48469)
(40562)
(40396)
(38499)
(26138)
(19466)
(18443)
(15807)
(15687)
(14674)
(13954)
(13677)
(13094)
(13053)
(12649)
(12634)
(11920)
(11773)
(11739)
(11706)
(10705)
(10049)
(9860)
(9419)
(9165)
(9140)
(9066)
(8942)
(8323)
(7973)
学科
(96287)
经济(96213)
管理(42307)
(40382)
方法(35250)
数学(31765)
数学方法(31535)
(30596)
企业(30596)
中国(29600)
地方(26114)
(20734)
教育(20199)
业经(17910)
(17099)
(16894)
地方经济(16072)
农业(14692)
(14626)
(13749)
金融(13748)
(13507)
理论(13279)
(13161)
贸易(13149)
(12682)
银行(12671)
(12559)
环境(12430)
(12322)
机构
大学(253502)
学院(249488)
(112208)
经济(109955)
研究(94839)
管理(88561)
理学(74802)
理学院(73864)
管理学(72775)
管理学院(72280)
中国(67872)
(55572)
科学(52372)
(50438)
(47424)
(42598)
研究所(42409)
师范(42338)
中心(41415)
(39546)
财经(39209)
北京(36782)
经济学(36193)
(35594)
(35414)
师范大学(34650)
教育(33996)
(33725)
经济学院(32361)
(31417)
基金
项目(154006)
科学(123275)
研究(121806)
基金(108785)
(92066)
国家(91132)
社会(78419)
科学基金(77968)
社会科(74311)
社会科学(74293)
教育(62275)
(61219)
基金项目(55863)
(52422)
编号(50274)
资助(45466)
自然(45139)
自然科(44061)
自然科学(44049)
成果(43929)
自然科学基金(43278)
(39840)
课题(38789)
(36656)
重点(36035)
发展(33236)
(32671)
教育部(32560)
国家社会(31865)
(31774)
期刊
(134052)
经济(134052)
研究(91871)
中国(61897)
教育(54842)
(37526)
管理(33751)
(32417)
学报(32011)
科学(30497)
(26542)
金融(26542)
大学(26200)
技术(25996)
学学(22723)
经济研究(22571)
农业(22403)
财经(21035)
业经(19873)
(18308)
问题(17057)
技术经济(14064)
(13905)
职业(13591)
世界(13294)
统计(12955)
(12602)
论坛(12602)
图书(12521)
(12166)
共检索到409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何菊莲  袁永逸  李军  
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是我国制定教育发展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据之一。文章运用构建的测评教育状况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指标体系,利用全国1995-2014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教育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率为28.72%。可见,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明显的贡献作用。根据结论提出了我国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贡献研究课题组  温涛  彭智勇  许洪斌  宋乃庆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一个人们公认的事实,虽然国外早有实证,并由此形成了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但国内至今尚无通过调查研究与数学方法有效结合的手段予以充分证实。正因为如此,教育对经济贡献的认同度也有所差异,进而影响了教育的地位和经济对教育发展的支持。在大量实地调查基础上的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而进一步发挥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则有赖于实施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菊莲  陈增民  李缘  
基于主成分分析(PCA)与熵权相结合的方法,采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动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指标的源数据,测评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结果表明:从2001-2014年湖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综合指数评级依次为"较差—中等—较好—很好",呈现良好转变趋势,在2014年取得报告期历年最高值,综合指数评级达到I级。PCA与熵权结合的方法能较好地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适用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科学评价。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亮  李廉水  刘军  程中华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智能化与经济增长集约化的CES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4-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呈显著的U型影响,即智能化对经济增长集约化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动态作用,在考虑区域异质性以及内生性问题后,U型影响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智能化通过影响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集约化。本文明确了智能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显著效果与作用渠道,也为中国推动智能化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宋丽颖  张安钦  温军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中国经济“稳”可预期、“进”有动能的关键。本文基于中国市县级政府税收弹性分成的典型事实,从理论和经验层面考察了税收分成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市县级政府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集约型转变,这一结论在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税收分成比例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营商环境质量,从而增进经济发展的集约型水平。异质性分析得出,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辖区人口规模较高、同省内市县发展差距较大的样本,税收分成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早  杨光  李康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转型过程的深入,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呈现出下降趋势。我们通过一个无限期经济增长模型刻画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拐点"。同时利用中国大陆198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长期关系中存在"拐点值",即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超过"拐点值"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呈现出明显递减的趋势。因此,逐步放弃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适当扩大公共投资领域,提升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应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何代欣  叶子荣  江晓莉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宏观经济态势骤变,加之"5.12"特大地震的持续影响,四川省经济发展出现了诸多新的情况和变化。研究发现,四川省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巨大落差,形成消费拉动型的经济结构存在很大潜力;近期四川省的投资、产出和消费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市场中微观经济主体亟待保护和扶持;四川居民消费存在"理性迷茫"现象,且拉动内需和保障民生需要进一步结合。在应对地震后续影响及外部经济冲击时,四川省需要更加灵活务实地采取应对措施,实现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的双向增进。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向国成  邝劲松  文泽宙  
本文以新兴古典经济学为基本分析框架,从微观理论上建立了分工发展视角下研发投入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基本理论模型,阐述了分工发展是研发投入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并利用1998—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与非线性门槛模型对研发投入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1)分工发展是影响研发投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2)研发投入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作用具有显著的分工门槛效应,并且这种效应在选择不同分工发展门槛变量时呈现出异质性。据此提出优化经济发展质量的若干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余长林  马青山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高压工程有效解决了中国电力资源供需逆向分布的难题,为新时期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本文基于2005~2020年县区级面板数据和其他多种类型数据,采用交错双重差分法探讨了特高压工程对县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特高压工程显著促进了县区经济发展。机制研究发现,特高压工程通过“资源优势转化效应”带动了电力输出区经济发展、通过“资源劣势弥补效应”带动了输入区经济发展、通过“扩大市场可及性”带动了落点地区经济发展、通过“促投资效应”和“纠错配效应”促进了整体县区经济发展。异质性研究发现,特高压工程对线路起点、终点以及落点地区经济发展均能产生积极作用,但对落点和终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强。清洁能源输送型和混合输送型特高压能够显著促进县区经济发展,但以输送火电为主的特高压并未促进县区经济发展。并且,交流和直流特高压均能促进县区经济发展。拓展性研究发现,特高压工程有利于打破市场分割,实现污染防治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其辐射范围大约为周边200公里。本研究为“新基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葛立宇  莫龙炯  张方  
基于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的中国城市创新区域指数和281个地级市2011—2017年的经济发展数据,考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城市的区域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政府公共科技投入、市场金融信贷投资和社会人力资本提升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区域创新的主要影响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创新的积极效应在教育水平较低、城市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更为显著;数字经济对城市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性特征。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创新的机制效应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改革  [作者] 贺唯唯  侯俊军  
将居民消费问题纳入数字经济的分析框架,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居民消费。理论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会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流动性约束等手段影响居民消费。利用数字经济发展数据和手工查找的城乡居民消费数据,对2011—2019年我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居民消费带动效应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将增加本地人均消费支出,且该结果具有稳健性;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城市层级等层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支付便利性、流动性约束以及家庭不确定性是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作用机制;基于城乡不平等视角的扩展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而且有利于带动城乡居民消费升级。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培鑫  吕长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已成为重要议题。本文使用2003—2015年中国地级市经济数据,检验创新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二者之间关系,即创新对于环境污染强度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创新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强度。其中,高质量创新和绿色创新对于降低环境污染强度的作用更大。进一步,鉴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创新对降低环境污染强度的效果亦不相同,当地区的人均GDP水平达到约三万元时,创新才能发挥降低环境污染强度的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创新可以通过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降低能源强度来降低环境污染强度。本文论证了创新对于环境污染强度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制,丰富了创新的经济后果以及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研究,对于以市场化手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彭硕毅  张营营  
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且具有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促进效应,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提高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协同程度,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此外,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促进效应还受到企业特征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中,数字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伊志宏  曹淮扬  刘轻舟  
本文选择1994~2004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检验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因素与公司内因素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企业资本结构。本文发现,人均居民消费水平越高,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人均GDP较高的地区,人均居民消费水平对资产负债率影响较小,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企业非债务税盾越大,人均GDP对其资产负债率影响越小;城乡储蓄年度余额越高的地区,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随着地区人均GDP的提高,城乡储蓄对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减小;资本形成总额越高、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李明  聂召  
国家审计的本质目标是保障和促进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经济发展责任是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理应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目标。本文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基础,运用1984—2010年的省级地方政府数据,实证考察国家审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及作用路径等问题。研究发现: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并不利于实现短期经济增长,但却能够显著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施以来,国家审计在促进地方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国家审计对于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效率来实现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