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58)
- 2023(15892)
- 2022(13505)
- 2021(12698)
- 2020(10530)
- 2019(24205)
- 2018(24121)
- 2017(45301)
- 2016(25409)
- 2015(28162)
- 2014(28166)
- 2013(27418)
- 2012(25196)
- 2011(22942)
- 2010(23062)
- 2009(20775)
- 2008(19932)
- 2007(17582)
- 2006(15650)
- 2005(13800)
- 学科
- 济(110631)
- 经济(110531)
- 管理(66028)
- 业(61425)
- 企(49625)
- 企业(49625)
- 方法(45299)
- 数学(39743)
- 数学方法(39350)
- 中国(31180)
- 学(26505)
- 农(26108)
- 地方(24284)
- 财(23387)
- 教育(22660)
- 业经(21903)
- 理论(18089)
- 农业(17949)
- 贸(17484)
- 贸易(17476)
- 制(16948)
- 易(16892)
- 环境(15725)
- 技术(15360)
- 和(15178)
- 地方经济(14975)
- 务(14111)
- 财务(14051)
- 财务管理(14031)
- 发(13722)
- 机构
- 大学(361596)
- 学院(355676)
- 济(143957)
- 经济(140950)
- 管理(133919)
- 研究(128158)
- 理学(116853)
- 理学院(115405)
- 管理学(113289)
- 管理学院(112638)
- 中国(86984)
- 科学(80332)
- 京(77948)
- 所(65696)
- 财(61828)
- 农(61317)
- 研究所(60435)
- 业大(55818)
- 中心(55186)
- 范(54285)
- 师范(53735)
- 江(51852)
- 财经(50454)
- 北京(49734)
- 农业(48248)
- 经(45959)
- 院(45792)
- 经济学(44076)
- 师范大学(44053)
- 州(41367)
- 基金
- 项目(245065)
- 科学(192590)
- 研究(178036)
- 基金(175906)
- 家(155280)
- 国家(153928)
- 科学基金(130365)
- 社会(111776)
- 社会科(105762)
- 社会科学(105735)
- 省(96321)
- 基金项目(93406)
- 教育(86737)
- 自然(85178)
- 自然科(83162)
- 自然科学(83139)
- 划(83035)
- 自然科学基金(81673)
- 编号(72249)
- 资助(72045)
- 成果(59595)
- 重点(56377)
- 部(54802)
- 发(53714)
- 课题(52165)
- 创(50664)
- 创新(47120)
- 教育部(47077)
- 科研(46694)
- 大学(45622)
- 期刊
- 济(157036)
- 经济(157036)
- 研究(113820)
- 中国(70243)
- 学报(61557)
- 教育(60085)
- 科学(54636)
- 农(54354)
- 管理(47766)
- 大学(46278)
- 财(45068)
- 学学(42899)
- 农业(37396)
- 技术(32455)
- 经济研究(26569)
- 融(25498)
- 金融(25498)
- 财经(25010)
- 业经(23944)
- 经(21547)
- 问题(20260)
- 业(18737)
- 技术经济(17759)
- 科技(17102)
- 版(16248)
- 图书(16058)
- 业大(15744)
- 理论(15668)
- 商业(15203)
- 现代(14711)
共检索到5216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管振 孙志军
以往研究往往忽略了教育对人口结构的作用。将这一因素引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在估计理论模型中相关参数的基础上,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教育对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教育通过提升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和经济体技术水平,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第二,教育通过降低生育率和提升寿命,推动人口老龄化和提升人口抚养负担,并通过推迟毕业时间,降低劳动参与率;第三,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强于对劳动参与率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人均收入的增长。总而言之,教育解释了人口结构的变动,但是并未加剧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经济压力。研究结果不仅扩展了教育经济影响的分析视角,也对完善我国公共教育和生育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于婷婷 宋玉祥 浩飞龙 李秋雨 朱邦耀
首先从人口结构视角,揭示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文化结构、性别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再以2003—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纳入空间效应后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并估计了人口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相关性,且这种空间依赖性不断加强;劳动年龄人口、城镇人口以及中专以上学历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失业人口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后,文章从人口扶贫、人口政策调整、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云龙 常先林 黄承锋
基于1990年至2019年的中国历史数据,运用ARDL方法研究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抚养比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均碳排放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和抚养比的增加在遏制人均碳排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人均GDP的增加则可能会导致人均碳排放的增长;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对人均碳排放量分别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在三个影响因素中,经济增长是样本期内对人均碳排放量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方福前 祝灵敏
经济发展过程伴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又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本文刻画了这两种结构,考察工作家庭与退休家庭、体能资本与知识资本、通用性知识资本与专用性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笔者发现,一个经济社会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依靠体能资本和专用性知识资本促进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和赶超,之后主要依靠通用性知识资本实现质量型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杏 M.W.Luke Chan
本文利用中国29个省份20年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将人口结构指标引入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并用固定效应模型和SYS-GMM计量方法分别测算其对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效应。考虑到老年抚养比在经济增长方程的内生性,我们还将滞后30年的就业人数比率作为工具变量来识别老年抚养比对经济增长的因果效应。结果显示老年抚养比对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人口增长率对储蓄和投资有着负相关,但对经济增长没有影响。工作年龄人口比率对储蓄存在负相关,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影响但估计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在加入其他制度和人口变量之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于婷婷 宋玉祥 浩飞龙 李秋雨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地区每年人口净流出200万,人口结构正由过去的“纺锤型”逐步向“倒三角型”转变。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现象严重,且已成为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首先从人口结构视角,揭示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文化结构、性别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再以2003~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纳入空间效应后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检验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并估计了人口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相关性,且这种空间依赖性不断加强;劳动年龄人口、城镇人口以及中专以上学历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三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为:劳动年龄人口>城镇人口>中专以上学历人口;失业人口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后,文章从人口扶贫、人口政策调整、人力资本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汪伟
本文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出发点,并运用中国1989—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我们通过不同的识别方式和各种计量方法实证检验发现:市场经济转型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与人口政策转变带来的抚养系数下降导致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储蓄率上升的贡献随着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被强化,但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被弱化。在使用了不同的识别方法与计量技术并控制了其他潜在影响中国储蓄率的各种因素后,我们的结果基本稳健。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李婷婷 逯进
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 1997—2017年面板数据,从系统协调发展视角分析了各省级经济体的储蓄、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三大系统时空演变规律,以及两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三系统综合指数趋势图来看,2005年之前三者均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但2005年以后人口结构综合指数趋于平稳,储蓄近些年也开始出现持续下降态势,而经济增长虽然继续上升,但增长速度却明显下降;第二,从长期看,三系统存在较为稳定的正向协调发展特征,其中"人口—储蓄"二系统的协调发展对三系统的优化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而"人口—经济"和"经济—储蓄"二系统空间匹配效率较低,不利于三系统耦合度的提升;第三,无论是三系统还是二系统,其耦合数值均从东向西依次递减,并且区域差距日趋明显;第四,从三大系统空间重心变动的轨迹特征看,我国经济、储蓄和人口结构重心整体呈现出阶段性方向转移特点。
关键词:
老龄化 储蓄 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颖 倪超
文章基于经济收敛理论构建理论模型,以53个国家和地区、1960~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人口增长与人均GDP增长率是显著的正向关系;而总人口增长、少儿抚养比和人均GDP增长率是显著的负向关系;总体而言,这期间人口转变因素解释了人均GDP增长中28.3%,其中20世纪八十年代人口转变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达到53.6%;
关键词:
人口结构 经济增长 人口红利
[期刊] 征信
[作者]
徐诺金
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两个阶段的经济增长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新时代下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研究表明,新时代下我国人口数量红利已经消失,转而进入人口负债阶段;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未来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基于年龄分布和就业分布的人口结构红利和制度改革是新时代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源泉。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高等教育的收益不高,推广高等教育对经济的直接支持作用有限。外部需求减少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对我国外向型经济产生冲击,新时代下这一因素的负面影响还将持续。基于以上发现,为促进中国经济更有质量地运行在合理区间,从挖掘人口数量红利、收取就业结构红利、扩大人口质量红利、注意转向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连友 王慧斌 关海玲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因素就是人口,而人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结构,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促使人口数量以及结构的逐步合理化。文章以山西省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山西省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实证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在山西省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人口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因子,为政府制定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的人口政策,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丽清
本文将人口结构变量,即劳动人口(红利人口和漏损人口)及抚养人口纳入索罗增长模型,建立了包含人口结构变量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方程,并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
关键词:
红利人口 漏损人口 漏损率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铠豪 刘渝琳
本文在个体储蓄模型和企业决策模型的基础上拓展了索洛模型,基于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教育结构、收入结构和职业结构七个视角,通过1990~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老年抚养比与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拐点将出现在2034年前后。研究发现:人口性别比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负效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初见端倪的现代型人口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高中学历人口所占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不显著,而专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逯进 吴莹
以多系统耦合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三系统耦合模型,以此测算了2005—2017年中国省域人口结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三类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而全面解析三系统交互关系的变化特征以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三者交互作用的耦合度绝对水平较低,且区域间差异较为明显,整体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态势;同时,三系统的耦合变化与"人口结构-对外贸易"和"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等三类二元系统的耦合水平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关键词:
人口结构 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 耦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丽清
本文将人口结构变量,即劳动人口(红利人口和漏损人口)及抚养人口纳入索罗增长模型,建立了包含人口结构变量的经济平衡增长路径方程,并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应。
关键词:
红利人口 漏损人口 漏损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