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31)
2023(7189)
2022(5931)
2021(5956)
2020(4706)
2019(11149)
2018(10965)
2017(18581)
2016(11047)
2015(12846)
2014(12694)
2013(11799)
2012(11334)
2011(10659)
2010(10842)
2009(9669)
2008(9625)
2007(8438)
2006(7661)
2005(7109)
作者
(29130)
(24470)
(24386)
(23321)
(15855)
(11694)
(11044)
(9646)
(9374)
(8729)
(8617)
(8441)
(7967)
(7941)
(7939)
(7647)
(7276)
(7145)
(7041)
(7000)
(6539)
(6053)
(5853)
(5711)
(5638)
(5519)
(5333)
(5318)
(5049)
(4925)
学科
(39427)
经济(39370)
中国(20948)
管理(20097)
教育(19481)
(19210)
方法(17062)
数学(15397)
数学方法(15233)
(13740)
企业(13740)
(10947)
(10819)
(10287)
贸易(10281)
(10133)
理论(8635)
(7901)
(7787)
(7166)
农业(6842)
(6695)
金融(6694)
业经(6660)
(6624)
银行(6609)
关系(6593)
发展(6497)
(6493)
(6374)
机构
大学(160655)
学院(151033)
研究(65787)
(64730)
经济(63608)
管理(47691)
中国(43703)
理学(40848)
理学院(40176)
管理学(39364)
管理学院(39056)
(36999)
科学(36919)
(33227)
(31334)
师范(31173)
研究所(30671)
教育(30375)
(28386)
中心(26584)
师范大学(26327)
北京(25060)
(23189)
财经(22984)
(22519)
(22200)
经济学(22173)
(21385)
经济学院(19988)
业大(18532)
基金
项目(98207)
科学(79927)
研究(78432)
基金(71951)
(64231)
国家(63255)
科学基金(51668)
社会(50062)
社会科(47197)
社会科学(47186)
教育(43586)
基金项目(36036)
(34375)
(33484)
编号(31482)
自然(30298)
资助(29677)
自然科(29621)
自然科学(29606)
成果(29475)
自然科学基金(29136)
(25876)
课题(25683)
重点(24536)
教育部(22926)
中国(22865)
(22617)
国家社会(21505)
(21181)
(20717)
期刊
(68285)
经济(68285)
研究(59468)
教育(48622)
中国(40792)
学报(23643)
科学(23067)
(20370)
(19568)
大学(19217)
管理(17612)
学学(16444)
农业(14582)
技术(14456)
财经(12164)
经济研究(12084)
(11490)
金融(11490)
职业(11393)
世界(10885)
(10740)
(10590)
国际(9968)
(9222)
问题(9164)
(8896)
论坛(8896)
技术教育(7519)
职业技术(7519)
职业技术教育(7519)
共检索到242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庆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论述,高度凝练和概括了当代中国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所具有的精神风貌,既为教育实践者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他们的日常言行确立了准则,与此同时也启发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入思考。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出发,继续思考教育家精神这一问题,可以发现精神性是教育家的自性;教育家精神即人格化的教育精神。因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中国教育家具有独特的精神品质和追求,具体表现为至诚报国之情、弘道成人之志、必仁且智之心、为师为范之态,它们共同构成以“情志”和“心态”为核心成分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建朝  
教育家办学的内在诉求中首先要求教育者应坚持并践行教育精神。教育精神由于其形而上的特点,是教育家诸多素养中较容易被忽略的。追寻教育理想、求索教育本真、不断超越和创新等是教育精神的基本特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刚  
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特质是具有一种"教育精神",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因此没有必要区分教育家与教育学家,因为在其内在特质上两者是完全一致的;也不必把教育家视为一个高不可攀的层次,只要他们具有教育精神并坚守初心,他们都在履行教育家的角色。教育精神包括"无差别性"、"真诚性"、"导引性"和"反思性"四个方面。今天提出并讨论教育精神,旨在从规范性维度应对教育活动的不确定性,并重构教育共同体的专业承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翠   谢书影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扎根于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其中传统职业教育领域展现了教育家精神的原初形态。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鼻祖,鲁班和墨子身上具有行为世范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求是创新的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胸怀天下的自我批判与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特质。分析班墨教育家精神生成的机理发现,作为士的能力品质、作为师的弘道追求、作为匠的职业情怀共同构成了班墨教育家精神生成的支点、动力和引力。因此,职教教师要传承“士”的品质,夯实心有大我自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支点;职教行政部门要倡导“师”的弘道追求,提升教师把职业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引力;社会协同组织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提升职教师生成为德技并重实干家的动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玉乐   王潇晨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培养,涉及人与自我、人与知识、人与社会乃至自然万物的多重关系。培养教育家精神,在心理世界,要唤醒“小我—大我—无我”的生命意识。即通过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锤炼“小我”品格;通过立己达人、修齐治平,强化“大我”担当;通过参赞天地、曲成万物,追寻“无我”之境。在客观知识世界,要涵养“悟道—传道—弘道”的教育情怀。即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悟道”,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传道”,在文明互鉴、命运与共中“弘道”。在物质世界,要发展“生存—生活—生生”的实践智慧。即以求是创新改造“生存”境遇,以仁爱之心驻扎“生活”世界,以胸怀天下创造“生生”之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培养新道路,应强化使命担当,激励广大教师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颖  王毓珣  
成为教育家必须具备教育家应有的特质。教育创新就是教育家必备的一种特质。在梳理及界定创新的定义、归纳与概括教育创新的本质的基础上,翻阅中外教育史发现,教育创新乃教育家的必备特质之一。教育家的教育创新或为立言、或为办学、或为教学。顺应时代需要、勇于开拓创新、遵循相关规律、做到知行合一,是教育家教育创新这一特质的特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贾文娟  
随着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到来,各类事物不再困于特定系统中,而是被要素化,随着系统边界的打破被释放出来,并与新要素联结在一起,使劳动呈现出各种新状态。知识劳动、创意劳动、创业劳动、数字劳动等新劳动推动了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劳动的核心特质是破壁性与关联性:从劳动方式看,其破除了各类劳动、要素的边界,要求总体性劳动实现高位复归;从劳动时空看,其在时空交错、时空侵占机制作用下,不断突破着生活与工作、虚拟与真实、本地与全球、当下与未来之间的次元壁;从劳动组织和制度看,自上而下的制度规章与自下而上的自主工作加以结合,劳雇双方的身边边界变得模糊,氛围、体验等非制度因素成为激发生产活力的关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劳动的出现也对劳动社会学研究提出了破壁与联结的新要求。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颜禾  
中国近代的大学校长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在动荡的年代里,他们渗淡经营,艰辛创业,为近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反映近代大学校长的办学主张和办学业绩,总结他们的办学经验,体现他们的品格特征,一些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中青年在大量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编著了《百年之功》一书(周川、黄旭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50位有影响的近代大学校长,记载他们事迹的时间跨度为19世纪中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该书叙述生动,评价公允,特别突出了50位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读后使人深受鼓舞,感佩不已,心灵上得到一次很好的陶冶。近代大学校长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忱。他们大都留...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章荣  
职教领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具有鲜明的教育家精神特质。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阐释,对2010年以来的职教领域24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进行分析,将他们身上彰显的精神品质凝练概括为:钟情职教、志在强国的理想信念;涵养师德、以身立教的道德情操;深耕教学、科研育人的育人智慧;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躬耕态度;关爱学生、筑梦成才的仁爱之心;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弘道追求。职教领域教育家精神特质的生成得益于“需求-改变”“信念-支撑”“实践-养成”“价值-驱动”的实践机制,其培育路径为:榜样示范,引领职教教师热爱职教;尊师重教,提升职教教师职业地位;强化实践,提升职教教师专业素养;筑牢保障,支持职教教师笃志从教。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书光  
教育家精神,即指教育家在特定社会办学或“办教育”之艰辛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创造精神”“、开辟精神”和创业过程中所体现的崇高人格精神。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国人不仅践行了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的变革之路,而且探索出“回归人本、务实兴学”的发展之路,更走出了一条“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之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深刻领会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历史底蕴、本质内涵和价值深意,遵循并努力做到六个向度的基本要求,以便更好地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的纵深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德海  
在笔者看来,“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难度不小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简要论述。纵观中华民族整个悠长的历史,可以说: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中国社会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社会,中国人民也历来具有热爱知识文化和尊师重教...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书光  
教育家办学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语境。只有回归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变革的复杂历史境遇,直面前贤所面临的压力、困境、求索与创造,才能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教育家办学的价值选择、个性特征、群体共识和文化认同。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尤莉娟   陈鹏  
“匠人之师”理念和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有着内在契合点。新时代,“匠人之师”教育家精神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价值追求。“匠人之师”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包含六点:执着与坚守事业的理想信念、专注与投入教学的道德情操、力行与勤思实践的育人智慧、深潜与探寻研究的躬行态度、关爱与引导学生的仁爱之心、发展与赓续精神的弘道追求。为生成新时代“匠人之师”教育家精神,建议强化职前培养,筑基为师的教育智慧;深入企业实践,积蓄为师的教学深度;构建教学共同体,积聚为师的教学广度;稳固投入持续力,积淀为师的教育情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海燕  
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深层引领与价值支撑。从历史逻辑上讲,教育家精神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师道的道德感召力,饱含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强使命的价值引领力,代表了时代发展中改革创新的实践驱动力。就教育家精神的内涵而言,其实现了个体与大局的理性统一、立身与育人的德性统一、实学与创新的知性统一、情感与情怀的感性统一,谱写了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特质。践行教育家精神,要以坚守使命担当为根本,坚定理想信念;以加强师德引领为前提,注重思想教育;以勇于躬耕实践为关键,强化责任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