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97)
2023(4210)
2022(3319)
2021(3489)
2020(2718)
2019(6452)
2018(6475)
2017(9909)
2016(6500)
2015(7364)
2014(7794)
2013(6661)
2012(6347)
2011(5851)
2010(6113)
2009(5545)
2008(5529)
2007(5003)
2006(4539)
2005(4385)
作者
(15945)
(13299)
(13168)
(12974)
(8613)
(6388)
(6148)
(5514)
(5162)
(4760)
(4603)
(4498)
(4369)
(4276)
(4275)
(4271)
(3972)
(3949)
(3926)
(3873)
(3778)
(3371)
(3158)
(3153)
(3066)
(3039)
(3026)
(2925)
(2749)
(2740)
学科
教育(19157)
(19073)
经济(19055)
(11853)
中国(11701)
管理(11306)
理论(10202)
(9278)
(8483)
企业(8483)
方法(7279)
教学(6505)
数学(5209)
数学方法(5078)
(4324)
经济学(4307)
思想(4259)
(4199)
发展(4073)
(3950)
政治(3878)
研究(3745)
(3585)
业经(3564)
(3482)
思想政治(3241)
政治教育(3241)
治教(3241)
技术(3225)
德育(3219)
机构
大学(91894)
学院(84287)
研究(34506)
教育(27577)
(27529)
经济(26690)
管理(23571)
(22937)
师范(22798)
(21318)
理学(19948)
科学(19795)
理学院(19594)
中国(19504)
师范大学(19083)
管理学(18977)
管理学院(18782)
(17000)
研究所(15539)
北京(14610)
(14023)
(13949)
中心(13788)
技术(13015)
职业(12310)
(12231)
财经(10999)
(10826)
教育学(10608)
(10063)
基金
项目(49774)
研究(43821)
科学(40440)
基金(32915)
教育(29443)
(27862)
国家(27455)
社会(25229)
社会科(23397)
社会科学(23395)
科学基金(22453)
编号(20426)
成果(20402)
(19922)
(19402)
课题(17707)
基金项目(15706)
(15326)
资助(13675)
重点(13226)
(13128)
规划(13006)
项目编号(12601)
自然(12547)
自然科(12241)
自然科学(12233)
(12209)
教育部(12149)
自然科学基金(12028)
(11494)
期刊
教育(47004)
研究(38039)
(31182)
经济(31182)
中国(26376)
学报(12761)
职业(11250)
(10858)
大学(10731)
技术(10707)
科学(10535)
管理(8672)
(8178)
学学(8176)
技术教育(7276)
职业技术(7276)
职业技术教育(7276)
财经(6243)
图书(5699)
农业(5607)
(5595)
论坛(5595)
(5486)
经济研究(5371)
高等(5334)
(5299)
金融(5299)
(5090)
成人(5070)
成人教育(5070)
共检索到140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许建美  
对宏大理论、宏大叙事的反省和拒斥,构成了20世纪后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图景之一。自杜威以降,教育学宏大理论建构走向整体性式微。这一发展趋势,主要并非由教育学科内部自发启动,而是受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态势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实证研究的发展,在推进教育研究科学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也压制了教育学宏大理论的发展;系谱学研究向教育领域的渗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研究的样态,也动摇了教育学科中宏大理论的存在根基;教育学的内裂与外解,在促成教育学由“普通教育学”到复数“教育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消解教育学宏大理论的内在力量。缺乏宏大理论的支撑,仅靠碎片化的知识和数据,难以形成关于人—教育—社会的整体性认知。在一个倡导学科深度交融、知识跨界创新的时代,呼唤宏大理论的回归,应该成为教育学尤其是中国教育学实现转型的前提。教育学研究需要聚焦原生性、本己性的大问题,回归整体性思维,建构“全社会教育”的思考框架,重建教育学与“大哲学”的关系。教育学宏大理论的回归,并非简单地回到教育学的起点重新开始,而是在对理论传统和学科源流的温习与回溯中实现回归突破与转型重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康永久  
现代教育学的危机,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它还不够科学的问题,而在于其把自身确立为教育学的唯一形式。学校教育就长期被这种教育学所控制,并因此而排斥其他形式的教育学。而这一切,又都根植于现代教育教学与个人魅力、共享知识和共同体情境的剥离之中。但现代教育学依然不能阻挡其他形式的教育学发声,现代社会也不单纯只有这一种教育学。对现代教育而言,迫切需要的是重新认识这几种并存的教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将教育情境更加教育学化,而不是使教育学更多地成为个人的知识压力,完全可以为生活世界中的民间教育学提供一片广阔的制度空间。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命运都将因此而重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大伟  
赫鲁晓夫时期前苏联进行了大幅度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加强了学校与生活的联系;学校教育重点转向提高教学效率。这场改革使得苏联教育学研究的方向也转向关注儿童的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回归教育学研究,人文主义重现苏联教育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张斌贤  
在讨论近二十年教育学本科专业面临的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本研究着重分析三种关于教育学本科建设的主流见解,认为“以就业而论专业”“以本科而论专业”“以师范而论专业”的建设思路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学本科专业长远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强调立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研究生教育高速发展的时代条件,摆脱原有认识局限,超越师范、回归教育,从构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角度重新确立教育学本科专业作为基础性专业的定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方展画  弓静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对范畴。"学"为中心是中国教育的文化基因。随着封建集权社会的强化和科举考试制度的盛行,中国教育逐步演化成"教"为中心的范式,班级授课制度将"教"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机械化、程式化和制度化。当前,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教育隐含的诸多深层次矛盾渐次浮现。教育将在"否定之否定"的钟摆中回归"学"的本源,并将在机制层面上实现两大转轨:从"苦学"向"乐学"转轨、从"传授"向"引导"转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大伟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苏联开始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在教育学中的影响进行批判和进行以"加强学校与生活的联系"为宗旨的教育改革,苏联教育学发展转向人文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凯洛夫以自己的"方式"开始检讨他的"没有儿童的教育学",他的这一转变标志着一个"特殊时代"的教育理论——凯洛夫教育学的终结。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庞庆举  
中国教育学自近代从西方引进,百余年间,几代学者持续努力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叶澜教授新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以"论纲"方式呈现了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它纵贯西方三千年学科观,回归突破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形成了以"生命·实践"为内核基因、扎根民族"文化传统"和学校教育"变革实践"、提出中国式教育命题和体现中国思维、运用中国话语、呈现教育学"独立学科"立场的中国原创教育学。它有字书写的背后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与研究团队数十年学术生命实践的无字之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澜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当代中国社会大转型中,一个教育学研究共同体长期自觉探究的产物。近三十年来,该学派以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为己任,通过理论反思、实践探究、方法论更新、学科元研究等四个重要方面的持续深化与交互生成式的研究,经历了孕育、初创、发展、成形至通化五个阶段,在不断推进的、多维多层的回归与突破中,逐渐生成了富有个性的学派存在形态和独特品质,就教育学与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熊茵  
成人教育旨在促进成人的个性完善,关注成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体。但长期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存在诸多困境,使得"成人问题"缺失。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科边界模糊,"成人问题"研究肤浅;学科结构移植化倾向明显,"成人意识"缺乏;学科建设功利化倾向严重,人文精神缺失。基于此,需要采取有效策略,在学科建设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科体系构建等方面解决成人教育学科建设在"成人问题"上的取向偏差。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枬  
"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是以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为己任,具有浓郁的中国立场、中国传统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系统的理论建构体现了"回归与突破"的学派追求,表现在: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对已形成的学术自我的超越;研究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及建设中国教育学派的自觉;研究者自身以及学派群体教育学观的厘清及教育观的重构;研究者深度介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实践。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闻媛  
从道德哲学中独立并进而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研究由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共同塑造而成。然而,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各不相同。在18世纪开放的学术空间中,各种体现着不同理性的研究范式既彼此渗透和融合,亦相互对立和论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然而,典型的现代工业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深刻的工具理性化进程。为顺应时代的特点与要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为学科专业化所作的努力以及莱昂内尔·罗宾斯对经济学的性质与意义所进行的界定,使主流经济学在强调工具理性的同时,逐步远离价值理性。20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的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后工业时代开启了有关价值、意义、情感、道德等深层问题的讨论。以阿马蒂亚·森为代表的学者们努力重建经济学的价值维度,从人的行为动机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入手,尝试架构起伦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桥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叶澜  
自然与教育的关系是当今我国教育学和教育改革中尚未深入触及,但却是不可不研究的重要问题。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以下简称"新基础")深入开展、"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以下简称"生命·实践"教育学)推进所致,是两项研究交互作用的产物。此文以简要回顾这一过程始,继而重点阐述本人现阶段形成的基本认识,分上下两编述之。问题生成与研究框架一、问题生成2012年是"新基础"完成了三年"扎根"阶段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孟建伟  
生活是教育之根和本。教育与生活的脱节有其深刻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根源。从这个根源出发,我们可以探寻到教育回归生活的途径,那就是从知识教育回归文化教育、再从文化教育回归生活教育的途径。教育不仅要回归并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生活,从而重新找回生活之根和本,而且还要回归并融于生活的理想,从而引领现实的生活。理想的教育即理想的生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