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1)
- 2023(11032)
- 2022(9317)
- 2021(9154)
- 2020(7433)
- 2019(17509)
- 2018(17676)
- 2017(32881)
- 2016(18825)
- 2015(21304)
- 2014(21555)
- 2013(20622)
- 2012(18804)
- 2011(17023)
- 2010(16948)
- 2009(14897)
- 2008(14222)
- 2007(12292)
- 2006(10765)
- 2005(9283)
- 学科
- 济(65622)
- 经济(65556)
- 管理(47790)
- 业(44105)
- 企(37304)
- 企业(37304)
- 方法(30698)
- 数学(26322)
- 数学方法(25992)
- 教育(22271)
- 中国(21966)
- 学(19641)
- 农(16626)
- 财(15577)
- 理论(15537)
- 业经(14891)
- 地方(13284)
- 技术(11727)
- 和(11143)
- 农业(11092)
- 贸(10797)
- 贸易(10792)
- 易(10452)
- 环境(10357)
- 制(10338)
- 务(9915)
- 教学(9890)
- 财务(9857)
- 财务管理(9843)
- 发(9619)
- 机构
- 大学(257128)
- 学院(251122)
- 管理(97786)
- 济(89370)
- 经济(87111)
- 理学(85308)
- 研究(85060)
- 理学院(84277)
- 管理学(82730)
- 管理学院(82253)
- 京(56143)
- 中国(55733)
- 科学(53814)
- 范(43226)
- 师范(42925)
- 所(42152)
- 财(39659)
- 研究所(38843)
- 中心(37125)
- 业大(36721)
- 教育(36487)
- 农(36479)
- 江(36391)
- 北京(36175)
- 师范大学(35294)
- 财经(32523)
- 院(30920)
- 技术(30375)
- 州(29738)
- 经(29618)
- 基金
- 项目(174925)
- 科学(138051)
- 研究(134518)
- 基金(123221)
- 家(106201)
- 国家(105164)
- 科学基金(89833)
- 社会(80743)
- 社会科(76082)
- 社会科学(76062)
- 省(69656)
- 教育(68172)
- 基金项目(65649)
- 划(60413)
- 自然(57889)
- 编号(57657)
- 自然科(56477)
- 自然科学(56465)
- 自然科学基金(55420)
- 资助(50124)
- 成果(49064)
- 课题(41824)
- 重点(39914)
- 部(39670)
- 发(37884)
- 创(36616)
- 项目编号(35728)
- 教育部(34522)
- 年(34196)
- 创新(33762)
共检索到362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伍红林
赫尔巴特率先提出事关教育学学科独立性的"赫氏难题",为此曾形成德国路径和美国路径两种应对方案。但它们都只回答了"赫氏难题"的一半:前者坚守"教育学"学科立场,但脱离了实践土壤;后者关注实践,但失去了"教育学"边界。当代教育学人的探索逐步聚焦于对教育实践过程内在逻辑和基本结构的揭示,力求形成只有教育学不可替代的独特认识。这赋予了教育实践以教育学知识生产的源发性意义。其关键在于:如何处理与实践(者)的关系?如何实现教育学理论创生与教育实践变革的双向建构?在此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学者突破西方"旁观"传统,基于中国文化与知识传统创生并践行"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为解决"赫氏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具体而言,"深度介入"式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突破了理论者对实践(者)"看"而不介入的界限,在具体实施上保证了介入的"深度",在研究主体上促进了两类主体角色的多重转换与转化,在学科界限上坚守了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在方法运用上实现了多种方法的具体综合。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卉
赫尔巴特晚年曾自称是个"康德派",然而在知识论上,他与康德显示出差异。由此赫尔巴特并非严格意义的"康德主义者"。与康德一样,赫尔巴特在知识论上也试图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不过,调和的结果却是康德知识哲学整体仍偏向了"先验论",而赫尔巴特在延续康德"先验论"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对"经验论"的关注。康德哲学以"三大批判"为核心,集中体现为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以及"反思性判断力"的讨论。"审美理性"是康德整个"反思性判断力"的核心,康德借此实现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赫尔巴特试图在他的教育学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采
赫尔巴特主张以伦理学来说明其教育的目的。本文主要以《赫尔巴特文集》为依据,试图进一步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思想,包括其研究教育的基本方法,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以及教育性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并思考其在当代的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1901-1904年,为赫尔巴特教育学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其间,中国学界对它的引入,至少有两个不同路径学术著作的翻译和留日速成师范生的听课笔记。与之相对应,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教育学文本学术著作与讲义纂集。后者又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如湖北和直隶对波多野贞之助讲授内容的不同取舍。这种特殊的历史际遇,成就了中国现代教育学在产生之初的特殊学科形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坤庆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致力于“统觉”这一概念在教育上的运用。他试图在“目的——过程——方法”这一思维模式下构建起具有三维结构性质的教育学理论;他的教育学是一种以“目的”为逻辑起点的教育学,由“基础理论”、“教学论”、“训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部分构成。赫尔巴特建构了一个被后人竞相模仿和因袭的完整的理论教育学体系,为教育学找到了科学基础,试图将教育学研究置于较严格的科学条件和实践基础上。在方法论意义上,我国教育理论界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中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启示:研究教育必须整合多种研究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研究者的自身素质是决定...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育学 哲学 方法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来到中国的。清末民初,"赫尔巴特"有相对统一的译名后,国人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有了学术派别的认识。国人认识赫尔巴特主要不是经由《教育世界》及教育世界社的引介,而是通过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育史教科书。教育学侧重强调赫尔巴特的地位,对其观点则褒贬不一;教育史的介绍相对系统,大都按照"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教育目的(五道念)——教育方法(管理、训育、教授)"的结构描摹赫尔巴特的学说。经历学习和积累后,国人逐渐接受并开始研究赫尔巴特的学说,但总体不脱教育史教科书的范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大伟
本文就赫鲁晓夫时期对斯大林时代创立的"苏维埃教育学"的批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梳理苏联教育学是如何摆脱斯大林的意识形态的控制,最后走上共产主义教育和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关心儿童"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弄清这样的问题对了解六十年代后至前苏联解体期间的苏联教育学的走向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也为思考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苏维埃教育学 儿童学 凯洛夫《教育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浅沼茂(Asanuma shigeru)教授应邀于2007年5月底来上海参加由本所主办的"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带来了近年来由他主持的"旨在提高综合学习的课程质量的教师元认知研究"的成果。本访谈主要围绕其研究成果的一个论题——巴赫金语言哲学的意义——展开。理解巴赫金语言哲学及其对话论命题的精髓,是发展"临床教育学"研究所需要的。教育临床研究三基轴——"现场性"、"实践性"之轴;"病理性"、"问题性"之轴;"发现性"、"批判性"之轴——的分析,集中体现了"临床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性格及其特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元涛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国子监",中国的现代学术体制也逐渐成型。中国教育学正是在现代学术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引进知识、理论,到建构课程,直至进入大学体制完成其"学科建制"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建立的过程,同时也是它与中国教育思想中断、与中国传统文化分裂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现代学术转型 中国教育学 学科建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卉
"哲学"与"教育学"构成赫尔巴特一生思想发展的两条核心主线,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即以儿童的"道德性格形成"为中介的"实践哲学"与"德育理论"的互动,以儿童的"经验统觉"为中介的"知识哲学"与"智育理论"的互动,以及以儿童的"多方面兴趣"为中介的"审美哲学"与"美育理论"的互动。基于这三重互动关系,赫尔巴特构建起他的"反先验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小微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体系总是处于特定处境中的理论主体基于特定的理论视角对特定视域中的实践进行理论建构的产物。从实践中归纳提炼理论才能满足教育学内源式发展的需求。通过发现实践逻辑增长教育学本土知识是当前发展中国教育学的核心任务。研究者要尝试以"移植—改造"、"反思—归纳"、"反向操作"、"批判—重建"等多种方式把握教育实践的多重逻辑,并基于实践逻辑的发现展开教育学分析。同时,教育学者在介入式互动中要有认同度、洞察力和分寸感,"反思—重建"应当成为合作互动双方的自觉意识和习惯行为。
关键词:
教育学研究 实践取向 本土化建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现平
本文基于“从教育的视角理解比较教育”的思路,从目的功能、逻辑起点、对象内容等几个主要侧面,对比较教育学与教育学作了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教育之用在于改造人,进而改造社会,比较教育之用在于改造教育自身,进而改造社会;教育以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比较教育以教育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为逻辑起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规律,解决如何育人问题,比较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发展规律,解决如何认识教育、如何对待教育、如何发展教育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对比较教育学的理解。
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教育学 比较研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文雯 史静寰 周子矜
大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特征。本研究基于清华大学已经进行了五年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的实证数据,借助大学生发展理论,重点对大四学生的学习发展特征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揭示受中国社会变迁及教育改革影响、有清华教育特色的"大四现象"。研究发现,清华大学的大四现象主要体现在:高年级课程教学挑战度明显不足,院校和教师对大四学生课堂学习投入的要求明显下降;但深入剖析后又发现这样一些特征:第一,大四学生对非课程性、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投入明显增加,自主探究性学习显著提高。第二,大四学生具有更大的学习自由度和自主权,也具有更强的内部动机;第三,大四学生更多采用反思性学习和...
关键词:
大四现象 大学生发展 学习性投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林凌 彭韬
《论作为教育主要任务的对世界的审美展示》和《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早期的两部作品。在前者中,赫尔巴特完成了对教育目的的考察,进而提示了他对实践哲学和普通教育学的系统设计;而后者,他将其完整地命名为"由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进一步对现代教育的三种作用方式和具体措施做出了规定。通过这两部作品,赫尔巴特确立起了教育学和伦理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彰显出了普通教育学的自身逻辑。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道德 判断 行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