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20)
- 2023(12970)
- 2022(10666)
- 2021(10077)
- 2020(8329)
- 2019(19048)
- 2018(18740)
- 2017(35393)
- 2016(19515)
- 2015(21678)
- 2014(21445)
- 2013(20316)
- 2012(18046)
- 2011(16129)
- 2010(15955)
- 2009(13986)
- 2008(13140)
- 2007(11527)
- 2006(9887)
- 2005(8283)
- 学科
- 济(74328)
- 经济(74256)
- 业(56825)
- 管理(47399)
- 农(46760)
- 企(34966)
- 企业(34966)
- 方法(34350)
- 数学(31500)
- 数学方法(31088)
- 农业(31040)
- 中国(23763)
- 财(20355)
- 业经(20192)
- 教育(20144)
- 制(13700)
- 地方(13500)
- 发(13166)
- 技术(13145)
- 贸(12788)
- 贸易(12783)
- 理论(12777)
- 学(12575)
- 易(12519)
- 收入(12100)
- 发展(10960)
- 展(10837)
- 策(10781)
- 环境(10410)
- 农业经济(10397)
- 机构
- 学院(256093)
- 大学(254521)
- 济(106742)
- 经济(104775)
- 管理(100883)
- 理学(89138)
- 理学院(88300)
- 管理学(86791)
- 管理学院(86305)
- 研究(81378)
- 中国(57326)
- 农(53762)
- 京(51314)
- 科学(46264)
- 财(45391)
- 农业(40839)
- 业大(40641)
- 范(40640)
- 师范(40394)
- 中心(39856)
- 江(37466)
- 所(37373)
- 财经(37332)
- 经(34593)
- 研究所(34139)
- 经济学(33363)
- 教育(32835)
- 师范大学(32697)
- 北京(31295)
- 经济学院(30535)
- 基金
- 项目(181744)
- 科学(147783)
- 研究(141914)
- 基金(133122)
- 家(114061)
- 国家(112944)
- 科学基金(99283)
- 社会(92878)
- 社会科(87765)
- 社会科学(87744)
- 省(72045)
- 教育(71283)
- 基金项目(70487)
- 自然(60933)
- 划(60848)
- 编号(59740)
- 自然科(59641)
- 自然科学(59628)
- 自然科学基金(58561)
- 资助(51998)
- 成果(47681)
- 部(43133)
- 课题(41398)
- 重点(41129)
- 发(40775)
- 创(39122)
- 国家社会(38940)
- 教育部(38256)
- 人文(37167)
- 制(36605)
- 期刊
- 济(110145)
- 经济(110145)
- 研究(78587)
- 农(56953)
- 中国(53573)
- 教育(53030)
- 农业(39153)
- 学报(33419)
- 财(32989)
- 科学(32515)
- 管理(31699)
- 大学(28989)
- 技术(26399)
- 学学(26250)
- 业经(25135)
- 融(22035)
- 金融(22035)
- 业(18558)
- 财经(17580)
- 经济研究(15988)
- 问题(15887)
- 经(15236)
- 农村(13929)
- 村(13929)
- 农业经济(13829)
- 职业(13589)
- 版(12345)
- 世界(12316)
- 技术经济(11992)
- 经济问题(11579)
共检索到366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龙翠红
本文将教育对农户收入增长产生的效应进行分解,并选取1995-2005年湖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抽样调查结果,构建面板数据,探讨在此期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教育通过发挥配置效应为农户收入持续增加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教育通过发挥生产效应虽然也能够对农户收入增加带来正面的影响,不过这种效应并不高;配置活动先于生产活动,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能更有效地提高农户收入,也进一步说明了农村教育对促进农民离土增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教育 配置效应 生产效应 收入增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丹 冷利
在食品安全风险威胁下,农户“一家两制”的个体自保行为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风险。本文试图从农户劳动力配置的角度对农户“一家两制”生产行为给出可能的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解决措施。基于2018年广东千村调查数据,利用广义精确匹配(CEM)方法和逆概率加权回归(IP WRA)模型,本文探讨了农户劳动力配置对“一家两制”行为的影响,并进行了区域异质性和稳健性分析。研究表明:总体上看,劳动力跨产业配置带来的挤出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加剧了农户“一家两制”行为,但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地区,农户劳动力跨产业配置显著加剧“一家两制”行为;经济发展水平偏高地区,农户劳动力跨产业配置对“一家两制”的影响不再显著。本研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减缓农户“一家两制”行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龙翠红
本文选取1995~2001年湖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的抽样调查结果,构建面板数据,探讨在此期间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教育通过影响部门间的要素配置进而影响农户收入,在此期间,教育在配置更多的要素到非农部门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本文认为,教育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户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教育 配置效应 农民收入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邹洋 王庆斌 季荣妹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实证研究农户加入合作社对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业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影响。考虑可观测变量和不可观测变量的潜在自选择偏差问题,本文应用AI稳健标准误进行倾向得分匹配(PSM)估计,并用MLE方法估计处理效应模型(TEM)。实证结果表明,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业经营性固定资产显著增加,但在不同市场化程度的地区,其影响显著不同: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收入效应明显较大,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资产效应明显较大。样本总体的处理效应显示,与非农民合作社成员相比,加入农民合作社导致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业经营性固定资产分别增加16%和45%。最后,本文还讨论了实证发现的潜在政策应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文浩 李佳俊 曹建民 滕超
本文对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户收入的机理进行分析,根据2019年入户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检验了产业融合与农户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可以使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提高收入,而且有利于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水平,减小与高收入水平农户之间的差距;产业融合引致的人力资本提升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过程中能显著提高农户收入,但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并不会因为受教育程度或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变而有效缩小与处于高收入水平农户收入差距,但技能培训能有效缩小处在中等及以上收入水平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相比于传统农业,从事现代农业会显著促进处在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收入提高。本文建议根据异质性农村所具备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特点,因地制宜合理有效的进行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户增收、农民生活幸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若迪 吉小燕 陈超
本文分别从农户老年和青年成员的劳动就业决策的角度,分析了生产外包服务对小农户劳动力配置的优化机制,并从家庭收入及结构角度检验生产外包服务对劳动力配置的优化结果。结果表明,对于采用外包的农户来说,相较于不采用外包的反事实情形,其60岁以上老年劳动力的农业参与率会提高58.3%,但45岁以下青壮年农业参与率并没有明显变化,务工者平均务工时间要高出3.98个月,务工者占比提高0.137,家庭总收入和农业收入分别高出18458元和8234元。生产外包服务对老年人农业劳动和务工者外出务工起到了显著的支持作用,并有效促进了小农户的收入增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文娥 罗宇 赵敏娟
“粮改饲”政策是优化农业结构、助推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之一。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测度农户的风险偏好,依据农牧交错带1 479个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两阶段回归模型,系统剖析风险偏好对农户“粮改饲”参与行为的作用与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1)风险偏好显著促进了农户的“粮改饲”参与行为,农户风险偏好程度越高,参与“粮改饲”的可能性和规模越大;(2)风险偏好通过促进农户参与信贷而影响其“粮改饲”参与行为;(3)风险偏好对农户“粮改饲”参与行为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风险感知情境依赖特征。据此,从重视全株青贮玉米技术培训、构建全株青贮玉米种植保险体系、增加信贷支持、加强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风险信息宣传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时蕾 张寒 刘璨 杨红强
基于非农就业调节效应,本文构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非农就业——营林投入”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9省(区)1497户林农的固定样本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投入行为的差异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上提高了农户对林地的劳动投入积极性,但对资本投入的增加并不显著。这种效应对不同程度非农就业的农户具有差异性。对于纯农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林地的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显著增加,表现出产权激励效应;对于非农户,由于退出效应的作用,改革导致了非农户的资本投入显著下降了约36%;对于I兼农户,其劳动投入的减少和资本投入的增加反映出林权改革的要素替代效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农户营林积极性提高的制度环境,但并非充分条件;非农就业的调节效应会导致产权的正向激励机制受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方蕊 安毅 刘文超
中国农产品供给长期偏紧,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波动呈加剧趋势。"保险+期货"试点是中国农业风险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本文采用Logit回归模型,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检验方法,深入探讨了"保险+期货"试点对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保险+期货"试点可以有效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发挥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农户未来参与试点意愿是参加试点与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中介变量,其间接影响占比为27.693%;政府补贴满意度在中介变量作用于农户种粮积极性的路径中具有调节效应,农户对政府补贴越满意,未来参与试点意愿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正向影响越强。可以认为,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与"保险+期货"试点具有相互补充促进的关系,未来中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需注重"保险+期货"试点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吕炜 凡盼来
促进本地农户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本文基于2010-2020年县级层面数据与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的双重视角探究城镇化对本地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显著提高了本地农户的收入水平,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之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城镇化放松了要素流动约束,加速了经济要素流动,促使本地农户重新配置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要素,进而提高本地农户收入水平。此外,从收入分配的视角看,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本地农户和初始资源禀赋较高地区的本地农户从城镇化中获益更多;在研究时期,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本地农户内部的收入差距,本地农户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现象凸显。本文研究为新型城镇化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镇化 资源配置 本地农户收入 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林文声 王志刚
本文从地权安全性、地权交易性和信贷可得性三个维度构建了理论框架,采用2011年和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确权影响农户生产投资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地确权通过地权安全性和地权交易性两种渠道增加了农户农业经营投入和家庭务农时间,而信贷可得性的传导机制则尚未发挥作用。此外,对于拥有较多资源禀赋和较好信贷可得性的农户,农地确权更为明显地促进农户生产投资;与之相反,对于更适合农业规模化经营、农地租赁市场较为活跃的村庄,农地确权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畅倩 李晓平 谢先雄 赵敏娟
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利用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630户稻农的数据,在构造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综合值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关注农业生产经营特征的中介效应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非农就业在总体上抑制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②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变量在非农就业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具体而言,非农就业通过减少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户的地块集中程度和生产专业化水平抑制了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③家庭生命周期在非农就业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调节效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向后推移,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负向影响增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明艳 陈利根 石晓平
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将其区分为配置效应、兼业效应、投资效应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表明,非农就业显著促进了土地流转,改变了农户的投资结构,特别是增加了雇佣劳动和机械对自家劳动投入的替代,但没有明显提高总土地投入水平,影响土地投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的经济收益而不是投资能力;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对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但要释放劳动力转移的土地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效应并将非农就业带来的投资能力转变为现实投资,必须在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同时配合农产品市场化、农业新技术供给等发展农业的政策。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赵宇 代桂霞
"金融脱农"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资金大量外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失血"。当前我国各地正积极进行土地流转探索,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此创新融资模式,盘活农村"沉睡"的土地资产,打通农村金融的"血脉"。在当前几种创新模式中,土地预期收益成为农户的主要还款来源,但土地收益权的不确定性因素侵蚀了土地收益权的价值。银行会通过降低农户土地收益权的抵押率使贷款风险降低到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进而降低了农户收益权跨期配置的融资能力。只有克服不确定因素对土地收益权价值的侵蚀,才能实现收益权跨期配置的预期融资效应。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哲晰 穆月英 侯玲玲
本文基于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优势产区蔬菜专业村农户调查数据,在对农户农业保险投保决策机理及其生产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就农户投保对化肥投入、生产效率及家庭收入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种植经验丰富,生产经营专业化,偏好风险将降低农户的投保概率,经历过灾害影响则会提高农户投保概率;投保后农户亩均化肥投入有所下降,并结合其他要素投入调整的共同作用降低单位面积产出,但投保引致的技术储备增加是稳定作物单产的重要力量;此外,生产风险分散所带来的农户被保险作物品种面积增加能够弥补单位面积产出下降对收入造成的抑制效应,有利于提高农户收入;保险也具有马太效应,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投保所产生的收入提升效果越好。据此,应继续加强与完善农业保险,推动保险公平;发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劳动力配置对农户收入及收入不均等的影响——基于要素市场发育的视角
要素空间溢出能提高农户收入吗?——基于3省649户微观数据的分析
金融素养能提高农户农房抵押贷款的满意度吗?——基于收入差距视角的实证分析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农村金融排斥——基于农户收入分层的视角
劳动力转移如何影响农户风险金融资产配置?——基于金融排斥的视角
农业合作社的合约安排:生产决策权配置——基于农户视角的实证分析
土地流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基于生产资源优化配置视角
基于农户视角的我国蔬菜生产资源配置评价——兼对三阶段DEA模型的修正
提高农民收入的新视角
契约农业能有效提高农户的收入吗?——以肉鸡养殖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