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98)
- 2023(5719)
- 2022(4757)
- 2021(4746)
- 2020(3684)
- 2019(8440)
- 2018(8882)
- 2017(14374)
- 2016(8891)
- 2015(9601)
- 2014(9283)
- 2013(7887)
- 2012(6712)
- 2011(6157)
- 2010(6500)
- 2009(5970)
- 2008(5484)
- 2007(4659)
- 2006(4432)
- 2005(4079)
- 学科
- 教育(19568)
- 济(18020)
- 经济(17987)
- 管理(16331)
- 中国(13012)
- 业(12581)
- 企(11030)
- 企业(11030)
- 理论(8308)
- 教学(8115)
- 制(7880)
- 农(6942)
- 财(6459)
- 体(6060)
- 学(5957)
- 业经(5596)
- 体制(5205)
- 发(5102)
- 方法(4756)
- 发展(4636)
- 展(4514)
- 银(4239)
- 银行(4238)
- 学法(4175)
- 教学法(4175)
- 行(4129)
- 研究(4046)
- 农业(4029)
- 融(3946)
- 金融(3945)
- 机构
- 大学(98466)
- 学院(96351)
- 研究(36927)
- 济(29635)
- 教育(28837)
- 管理(28694)
- 经济(28657)
- 范(24669)
- 师范(24567)
- 理学(23885)
- 理学院(23501)
- 管理学(22859)
- 管理学院(22628)
- 京(22448)
- 中国(22124)
- 科学(20410)
- 师范大学(20171)
- 所(17699)
- 财(16793)
- 江(16734)
- 职业(16438)
- 研究所(15807)
- 技术(15612)
- 中心(15287)
- 北京(15110)
- 院(13472)
- 州(13151)
- 财经(11890)
- 农(11285)
- 职业技术(11241)
- 基金
- 项目(58367)
- 研究(53692)
- 科学(47029)
- 基金(37033)
- 教育(33422)
- 家(30702)
- 社会(30566)
- 国家(30233)
- 社会科(28536)
- 社会科学(28532)
- 编号(26492)
- 科学基金(25378)
- 省(24997)
- 成果(24684)
- 划(22690)
- 课题(21508)
- 年(19559)
- 基金项目(18159)
- 项目编号(16085)
- 规划(15818)
- 性(14892)
- 重点(14774)
- 度(14325)
- 发(14142)
- 资助(14076)
- 部(14045)
- 研究成果(13613)
- 自然(13325)
- 教育部(13056)
- 一(13037)
共检索到165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陈胜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传统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十年,废止科举取士制度,颁布实施近代学制,创办大量新式学堂,震撼着千百万旧教育体制下穷年累月孜孜以求的士人心灵。作为一名深受科举制度之惠的传统士人,面对20世纪初的教育大变革,恽毓鼎的认知和行动,一方面明显地受到个人成长、文化传承所给予的深刻影响,对封建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崩溃感到痛心、无奈和愤懑;另一方面,家族和个人切身利益,又促使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跻身于这场变革之中。他的言论和行动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和悖论,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复杂面相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剧变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面对的一种文化困境。
关键词:
恽毓鼎 教育大变革 士人心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隽
田正平所著《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聚焦于现代中国转型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理解清民之际日记资料的教育学视角,为反思现代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进程打开了新视窗。尤其是对刘大鹏面对教育变革时的心理及应对情绪的分析、将胡适视为为国族寻求出路的精英与教育家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竺可桢作为一代大学领袖高尚品格与精神向度的展现,都显明作者把握住了作为社会分层和个体学养形成中具有枢纽性意义的教育环节的重要作用。从后设视角来看,在处理日记这类特殊史料时,应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意识,参证各类材料,才能呈现新问题;而对个案的考察也应摒弃过于主观的思维旧习,还原个体存在的历史语境,客观呈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此外,对清民之际知识精英们的省思不能仅停留在思想的还原层面,还需继续追问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其思想的职守及特殊的历史情境对于这一思想完形的造就作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以废科举、兴学校为中心的清末教育变革给那些生活在旧教育体制之下士人带来巨大的冲击。不同的士人对这场变革有着不同的体验:一些士人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正确之路,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另外一些士人则认为教育变革搅乱了传统社会的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秩序,他们情绪低落、牢骚满腹,对新式教育极力攻击。士人们不同的体验和表现既与他们生活的区域等客观环境有关,也与他们的个人经历、心态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的教育体验是他们主观构建的结果。这种建构与乡村士人的个性、原有知识结构、遭受挫折的忍耐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清末教育大变革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可以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提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云生
"互联网+"广泛深入推进的最终结果必将实现"万物互联",即所有人、事、物都被互联网连接起来。同时,教育迎来人类历史上第三次教育大变革,全面满足每个人的学习需求成为这次教育变革的核心要义。为此,需要改写教育认知,从"实有范式"走向"互联范式",教育不再把让人实际拥有知识、能力作为唯一重要的育人指向,而是把致力于提升人自由互联的智慧作为其核心追求;需要再造教育业态,从主要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教育走向普遍以个性化菜单制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化教育,使教育渗进世界的每一个毛孔之中;需要重构教育治理,从"计划—管控模式"走向"市场—法治模式",给予教育主体充分的自由,建立教育市场的互联规则,切实保障教...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程彦霞
《李星沅日记》《曾国藩日记》等八种日记的作者皆晚清湘籍士人,日记的起止年限皆在五年以上,而且日记对阅读都有或繁或简的记录,可谓是私人阅读的真实呈现。通过对这些阅读文献资料的整合、比较和分析,可一窥晚清湘籍士人日常的阅读行为,并从中探析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对异域文化的消纳和对新型阅读媒介接受的过程,以及他们试图通过阅读来缓解社会带来的焦灼与危机的努力。
关键词:
晚清民初 日记 湘籍士人 私人阅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践行者。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他有关读书、修身和治家的言论与实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曾国藩认为,读书贵在立志,重在深造自得,即不把读书求学仅仅看作是与个人荣辱得失有关的事情,既当志存高远,又应脚踏实地、修身务本。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是曾国藩一生用以儆惕的修己之道,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曾国藩的治家理念是:愿家族世代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为仕宦暴发之家;愿子孙个个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礼义之旗帜,不愿他们做大官、发大财;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瞩,骄怠者败。所有这些,在《曾国藩日...
关键词:
《曾国藩日记》 读书 修身 治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胜 田正平
一部近80万字的《留学日记》详细记录了1910年至1917年胡适留学美国期间的生活、学习和所思所想。胡适认为,"救国千万事,造人为最要",而"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教育救国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办好中国自己的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在归国后的近半个世纪里,胡适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胡适 《留学日记》 教育救国 一流大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田正平 裴子卫
朱自清短暂的一生有28年在讲坛上度过,其中,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担任教授、系主任整整23年。他对大学教授的职业心怀敬畏和神圣,刻苦勤奋,抓住一切机会充实、提高自己。他教了几十年书,对每一堂课总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反省,虚心向学生、同行学习,努力改进、提高教学效果。他严格律己、坦白诚挚,待人宽厚、亲切,谦逊而不失原则,在贫困与疾病的考验中彰显出知识分子的气节。他既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师、更是一位品格高洁的人师。《朱自清全集·日记》是大学教授朱自清一生自我修为的忠实纪录。
关键词:
朱自清 日记 中国文学 大学教授 修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阅读《竺可桢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在竺可桢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位大学校长的家国情怀,他的追求真理、培育英才、转移风气、报效国家的办学理念,他的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襟怀广阔、平易近人的道德情操,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更是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中,我们亟待认真发掘、充分利用的宝贵的本土资源。这些基于一所大学的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和情操,折射的是现代大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她的主持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正在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可以给我们提供诸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
《竺可桢日记》 抗日战争 浙江大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华文
当互联网刚刚普及之时,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新技术而已,和电脑、复印机、手机相差无异。然而短短的十几年之后,互联网真的就如同一个无形的大网,覆盖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所有领域。大学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互联网使用最频繁、最密集的地方,如果哪一天网络信号全部中断,大学就会陷入瘫痪的地步。这几年来,一种被称为"慕课"的网络在线学习方式,风靡世界,深受全球大学生喜欢,并且正在撞击着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浩歌
大凡亲身经历者都会赞同这样的判断:世纪之交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极不平凡的时期。发展气势恢弘,改革波澜壮阔。但说来也怪,大发展之后的高等教育,问题反倒多起来了,有的矛盾还更加凸显,社会舆论的批评声也比以往多。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陈希 郑大钟
MIT工程教育的几次重大变革陈希郑大钟[编者按]去年年底,围绕“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这一主题,清华大学召开了第20次教学讨论会。讨论会期间,本着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改革要放到世界科技发展和国际高教体系的环境中去考虑,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宝存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正在推动着教育的大变革,从而为比较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在大变革时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承担着阐释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引领教育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国际交流等重大的历史使命。为此,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必须拓展研究领域,服务国家发展,打造学科特色,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派。
关键词:
比较教育 使命 发展道路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康卫华
社区银行是美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浪潮、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综合化经营等重大变革,对社区银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考察社区银行过去20年间在美国银行业相对地位的变化、业绩的发展,并分析其未来发展前景。
关键词:
银行业 社区银行 美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李玉伟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能够详细了解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社交等情况。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结合相关基本史料可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以教学为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巨大,深受学生认可与爱戴;他潜心于读书治学,借史学以经世,所著《清史探微》一书奠定了其在史学界的地位;就任西南联大总务长一职虽非其本意,但他最终选择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堪称“联大舵手”。西南联大时期郑天挺的读书治学、为人处世,反映了他潜心育人,为学校发展而克己奉公,从中亦可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学者的不屈精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