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52)
- 2023(8630)
- 2022(7037)
- 2021(6560)
- 2020(4995)
- 2019(11718)
- 2018(11823)
- 2017(20233)
- 2016(12023)
- 2015(13282)
- 2014(13400)
- 2013(12419)
- 2012(12014)
- 2011(11251)
- 2010(11735)
- 2009(10656)
- 2008(10566)
- 2007(9466)
- 2006(9037)
- 2005(8770)
- 学科
- 济(46958)
- 经济(46903)
- 管理(23782)
- 中国(23219)
- 业(22746)
- 教育(20121)
- 地方(17657)
- 企(16371)
- 企业(16371)
- 农(15102)
- 业经(12767)
- 制(12175)
- 发(11732)
- 融(10421)
- 金融(10421)
- 理论(10198)
- 农业(10197)
- 学(10082)
- 银(9986)
- 银行(9978)
- 地方经济(9876)
- 行(9847)
- 方法(9538)
- 发展(9408)
- 展(9281)
- 财(9192)
- 体(8977)
- 教学(8116)
- 技术(7938)
- 数学(7638)
- 机构
- 大学(158609)
- 学院(157415)
- 研究(66251)
- 济(60960)
- 经济(59368)
- 管理(49689)
- 中国(46142)
- 理学(40231)
- 理学院(39604)
- 管理学(38900)
- 管理学院(38561)
- 京(37346)
- 科学(37220)
- 所(33808)
- 范(32985)
- 师范(32789)
- 教育(32360)
- 财(31247)
- 研究所(29994)
- 中心(27945)
- 江(27804)
- 师范大学(26783)
- 北京(25751)
- 农(24531)
- 院(23760)
- 州(22201)
- 财经(22198)
- 技术(21007)
- 经(20057)
- 省(19781)
- 基金
- 项目(91039)
- 研究(78174)
- 科学(72403)
- 基金(59569)
- 家(50266)
- 国家(49564)
- 社会(46663)
- 社会科(43797)
- 社会科学(43792)
- 教育(42481)
- 科学基金(41184)
- 省(38154)
- 编号(35152)
- 划(33433)
- 成果(32310)
- 基金项目(29780)
- 课题(28837)
- 发(27117)
- 年(24510)
- 资助(23445)
- 发展(22714)
- 展(22277)
- 重点(22265)
- 自然(21954)
- 规划(21454)
- 自然科(21367)
- 自然科学(21364)
- 部(21126)
- 自然科学基金(20951)
- 性(20946)
共检索到283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天雪 余乐
教育基金会是具有自身特殊性的社会组织,其自身发展、建立公民社会的本质诉求以及国家、各地方的政策法律奠定了教育基金会参与教育改革的现实基础。本文从教育基金会的角色、参与教改的内容以及方式来剖析其发展进程,并基于法律缺失、社会公信力下降、社会监督体系的缺乏、基金会本身的不足等因素,对教育基金会参与教育改革简要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
教育基金会 教育改革 现实基础 发展进路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建磐
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大致可以概括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的形成,教师教育中心的后移,教师教育机构从三级设置到一级设置和三层次教育的过渡,以及师范院校的个性化发展。顺应这些发展趋势,师范大学应注重科学合理的定位,着力改革教师的入职教育,并努力探索建立教师的终身教育体系。为适应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政府要提供充分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包括: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的入职要求,建立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证和课程认证制度,完善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积极建设远程教师教育体系、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以及对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合理分类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
教师教育 师范院校 改革 新体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尹玉玲
巴西的基础教育发展基金会对促进巴西义务教育公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巴西基础教育发展基金会政策的主要内容作出解读,并总结了该基金会在公正分配与高效管理公共教育资金工作机制方面的经验,以期为促进我国的义务教育公平提供借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小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1条明确规定国家要"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一规定不仅体现了政府锐意推行教育改革的决心,同时也可视为政府在实施终身教育政策、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的一项庄严承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进一步将"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确立为战略目标,不仅要求"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而且要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至立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变,也在促使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为使我国面向 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三个面向”,走改革创新之路。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关键词:
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康宁
从社会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改革的成功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改革道德正当性的来源;二是对积极支持并参与教育改革者予以合理的利益回报,这是教育改革社会合法性的前提;三是采取民主的推进方式,这是教育改革过程有效性的保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小娅
2010年3月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的第二天,陈小娅副部长视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着重阐述了基础教育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3月28日,《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截止日,陈部长在中国教育学会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论述了新形势、新阶段、新要求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强调了面向未来十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在此,本刊对陈部长的两次讲话稿进行删减刊用,以飨读者。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志军 王振存
教育均衡分为基础均衡和高位均衡,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文化性决定了教育均衡发展应关注文化影响,走向高位均衡是教育改革的应然追求,以文化关怀为切入点科学构建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策略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应推进研究范式从绩效主义到文化自觉的转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文化关怀、特色彰显、生态共荣"的价值理念;充分发挥文化的推进作用,关注文化影响,加强文化研究,重视家庭、学校、社会和区域文化建设。
关键词:
教育均衡发展 基础均衡 高位均衡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忠魁
适应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和文化立国两大战略的需要,日本加强了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强调“心的教育”和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教育,为此实施了包括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和开展青少年社会体验和自然体验活动在内的改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遵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把握社会转型特征,深入研究基础教育当代问题;扎根中国教育实际,动态构建21世纪新型学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大胆探索教育研究创新道路。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健生
克林顿总统多次予以强调并给予大力支持的特许学校,具有许多重要的特点,它实际上深刻地映射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六大趋势和特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燕来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这是由基础教育特定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所决定的。基础教育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又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基础性,克服各种功利化倾向,实现自身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建国
基础教育的改革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大学必须向外争取资源,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之路;必须走内涵发展、突出特色、质量取胜之路;必须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路。
关键词: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发展 关键问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红艳 杜佳慧 李伟
教育改革不能脱离社会支持只在教育系统内进行孤立的自我改革。教育改革嵌套于社会改革,两者是相互包含、互为媒介、互动同构的有机整体。社会信任、社会合作、社会参与是影响教育改革的社会三要素,三者以社会合作为中心,共同为教育改革提供从心理到行动、从行动到制度化的社会基础。社会信任影响教育改革的成本与责任共担,信任程度缺失制约教育改革,造成教育改革制度设计的“公平悖论”与参与改革的多元主体之间的内耗;社会合作促进教育改革的技术、人力、经费等诸要素融合,并为教育改革提供自生自发的基层创新动力机制,跨界合作为解决教育“短板”与“盲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社会参与为教育问题解决从个体感受经由社会行动并上升为国家政策开辟了渠道,通过协商机制可以促进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重建社会信任、鼓励社会合作、扩大社会参与可夯实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