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14)
2023(8131)
2022(6536)
2021(6143)
2020(4827)
2019(10981)
2018(10904)
2017(18341)
2016(11202)
2015(12568)
2014(12857)
2013(11911)
2012(10862)
2011(10007)
2010(10263)
2009(9390)
2008(9218)
2007(8333)
2006(7437)
2005(7034)
作者
(28312)
(23788)
(23661)
(22759)
(15038)
(11391)
(10859)
(9266)
(8987)
(8687)
(8208)
(8182)
(7603)
(7554)
(7490)
(7477)
(7076)
(7035)
(6951)
(6864)
(6296)
(5870)
(5640)
(5551)
(5520)
(5479)
(5407)
(5286)
(4804)
(4761)
学科
(36507)
经济(36432)
管理(30918)
(28222)
(22007)
企业(22007)
教育(19292)
中国(17234)
(16739)
(15892)
方法(13293)
(12344)
数学(11596)
数学方法(11457)
农业(11240)
业经(11223)
收入(8988)
理论(8870)
(8565)
(8206)
(8186)
发展(7296)
(7268)
财务(7249)
财务管理(7229)
体制(7205)
(7172)
地方(7028)
企业财务(6838)
(6745)
机构
大学(154962)
学院(150307)
(57534)
经济(56111)
研究(54090)
管理(50431)
理学(43289)
理学院(42714)
管理学(41897)
管理学院(41571)
中国(35012)
(33431)
(31446)
教育(29877)
(29617)
师范(29476)
科学(28997)
(25902)
(24906)
师范大学(24349)
财经(23647)
中心(23322)
研究所(22981)
北京(21677)
(21416)
(20396)
(19409)
经济学(18814)
(18665)
业大(18143)
基金
项目(95633)
研究(79354)
科学(78075)
基金(67839)
(57084)
国家(56423)
社会(51065)
科学基金(48583)
社会科(48045)
社会科学(48038)
教育(44657)
(38111)
基金项目(34574)
编号(33930)
(33448)
成果(31016)
自然(27512)
课题(27157)
自然科(26862)
自然科学(26858)
资助(26708)
自然科学基金(26390)
(25055)
(23886)
重点(23029)
(22814)
(21816)
教育部(21811)
(21329)
规划(21219)
期刊
(66934)
经济(66934)
研究(57935)
教育(49758)
中国(42557)
(25820)
(21390)
学报(19686)
管理(18933)
科学(18755)
大学(17416)
技术(15989)
学学(14811)
农业(14381)
(12652)
金融(12652)
职业(12527)
财经(12436)
业经(10889)
(10708)
经济研究(10048)
问题(8423)
技术教育(8272)
职业技术(8272)
职业技术教育(8272)
(7594)
论坛(7594)
(7334)
(7229)
(6140)
共检索到2418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文静  刘彤  陈漫雪  
基于CHIP数据和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的研究表明:城市劳动者只有接受高中以上教育才能显著提高其工资水平,外来务工人员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回报率比城市劳动者要高。此外,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发现,高中教育起到了缩小城市内部低收入阶层与其他阶层收入差距的作用,而大专及以上教育缩小了中等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差距。就外来务工人员而言,接受初中及以下阶段教育起到了缩小中低收入阶层与高收入阶层收入差距的作用,而大专以上教育对其收入差距产生了"马太效应"。通过分解城乡工资差距发现,改善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回报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熨平城乡居民群体特征差异,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润平  刘文革  
文章利用CHNS数据,分别分析了2004年和2006年分学历层次城乡不同教育阶段的回报率。结果表明,从2004年到2006年,城市劳动者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回报率都是显著降低的,而高等教育的回报则是显著上升的,所以城市劳动力应该接受更多的高等教育;农村劳动者的初等教育回报率是显著降低,中等教育的回报率是显著上升,所以农村劳动力应该接受更多的中等教育;在中等教育内部,不论是农村劳动者还是城市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的回报率都是高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所以政府应该引导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和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初帅  孟凡强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初帅  孟凡强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数据(2007年与2013年),在断点回归设计的框架下分析1999年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对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收入及教育回报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59年左右,使城镇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85年左右。第二,在断点回归的设计下,农村居民的教育回报率大约为11%,城镇居民的教育回报率大约为8%,高于OLS的估计。虽然实证结果显示教育回报并不存在城乡间的马太效应,但并不意味者城乡间教育发展与收入差距缩小。第三,高校扩招政策一方面显著促进了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教育回报的提升,有效抑制了城镇居民中可能出现的收入差异扩大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政策使得农村居民高收入群体教育回报高于低收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马太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光  
笔者使用2012年中国31个省、市的调查数据,估算城乡劳动者在城镇就业的教育回报率,区分人力资本回报和就业机会不平等对教育回报的影响,研究城乡教育回报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城乡工资差距问题。结果表明,忽略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和农村就业的选择问题会导致农村教育回报率被严重低估,修正后的城乡教育回报差异明显缩小;就业机会不平等是造成城乡教育回报差异和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的城乡差距并不明显。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消除家庭背景所致的就业机会不公是缩小城乡教育回报差异、激励农村劳动者接受更多教育的必然选择。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孟凡强  
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从受教育年限、现职任职期和其他工作经验三个方面分析整体工资分布上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城乡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城镇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回报率总体上高于农村劳动力,但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城乡差异在工资分布的不同位置存在不对称现象,这说明对于不同工资收入阶层的城乡劳动力来讲,其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差异并不相同。具体而言,教育回报率的城乡差异由工资分布的低分位数到高分位数呈现缩小趋势,这说明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教育回报率的城乡差异逐渐缩小,对于处于工资分布顶端的两群体来讲,这种差异并不明显;任期回报率城乡差异的研究结果与教育回报率相近;而从经验回报率的研究结果来看,经验回报率的城乡差异在整个工资分布...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姚先国  张海峰  
本文从收入不平等现象出发,认为教育回报率之间的差异也是造成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Mincer(1958,1974)工资方程的基础之上,利用最近的抽样调查数据估计了我国的教育回报率,并对城乡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总体上来说我国教育回报率近年来有所提高,但还不是很高;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回报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认为,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教育质量,普及真正的义务教育,才有可能减缓目前城乡收入分配过分拉大甚至极化的趋势,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志岭  
本文采用CHIP2007年数据探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城乡工人在自我雇佣收入上的差距问题。本文发现,以小时自我雇佣收入衡量,城镇职工的收入为15.04元,远高于外来务工人员的7.09元;形成自我雇佣收入巨大差异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个体资源禀赋差异,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受到的户籍歧视。进一步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教育程度的提高、从事自我雇佣年数的增加、健康的改善、初始资本以及自我雇佣规模的扩大均对自我雇佣收入有正向影响,教育对自我雇佣收入的作用远低于对工资收入的影响;从城镇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各自的影响因素来看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Cotton分解方法发现城乡工人个体禀赋差异解释了其中的25.41%...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谭燕芝  李云仲  胡万俊  
本文使用CFPS2014调研数据,在控制个人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信息化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及信息化对收入影响城乡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排除个人异质性特征的情况下,互联网使用能够给个人带来14%的收入回报率影响,其中城市能够带来约20%的收入回报,而农村的回报并不显著。进一步对城乡互联网使用进行分析,城乡的互联网重视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回报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农村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应用与欣赏能力不足导致的。进一步指出了国家在缩短城乡信息化接入差距的同时,要强化农村居民在信息化社会下对信息的应用与欣赏能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谭燕芝  李云仲  胡万俊  
本文使用CFPS2014调研数据,在控制个人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信息化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及信息化对收入影响城乡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排除个人异质性特征的情况下,互联网使用能够给个人带来14%的收入回报率影响,其中城市能够带来约20%的收入回报,而农村的回报并不显著。进一步对城乡互联网使用进行分析,城乡的互联网重视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回报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农村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应用与欣赏能力不足导致的。进一步指出了国家在缩短城乡信息化接入差距的同时,要强化农村居民在信息化社会下对信息的应用与欣赏能力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朱健  徐雷  王辉  
借助多期跨时段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微观家庭视角出发,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教育代际传递的城乡差异所造成的居民教育获得不平等问题。结果表明:以亲代为表征的多类别家庭背景因素较为显著地影响了子代的教育获得,亲代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在子代身上得到传递乃至强化,这也意味着教育代际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扩张所带来的教育机会均等化的成就;此外,相比较而言,中、西部的农村女性在教育获得方面处于地区、户籍和性别的三重弱势。为促使每个人在教育方面享有体面且可视的成长通道,当下的教育政策应努力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和配套制度建设,创造更公平和更广泛的教育机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邢春冰  陈超凡  曹欣悦  
利用1995—2018年五轮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对城乡教育回报率进行测算,考查教育回报率的城乡和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发现将外出务工人员和永久迁移至城市的人口重新划回农村样本后,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显著上升。2018年,城市教育回报率为8.3%,农村教育回报率为5.8%,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为2.5个百分点;相比2013年的5.8个百分点,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明显缩小。在城乡教育回报率地区差异方面,经济发达省份的教育回报率较高,各省城镇地区的教育回报率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农村教育回报率的省际差异仍明显。将移民样本放回后,农村教育回报率的省际差异进一步上升。若以地级市为考查标准,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各地级市间的教育回报率呈逐渐分散状态。这说明,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更多体现在城市间而非省份间。应从因地制宜制定教育政策、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以及充分利用科技力量提高教育质量入手,进一步缩小城乡、地区间教育回报率差距,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人力资本红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美艳  
本文利用两次劳动力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中来自于农村的外来劳动力和城市本地劳动力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回报。研究发现,不论是来自于农村的外来劳动力,还是城市本地劳动力,仅仅接受初中教育对工资提高的边际作用已经不大。外来劳动力在高中或中专阶段的教育回报显著高于城市劳动力。对外来劳动力而言,接受高中或中专教育是显著提高工资的重要转折点;对城市劳动力而言,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才是显著提高工资的重要转折点。文章指出,国家应该对义务教育以上阶段的教育加大投入,在增加可用于农村教育的资源的同时,应该逐步提升高中或中专教育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在城市地区,则应该让更多高中或中专毕业生接受大专及以上的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兴祥  林迪珊  
基于2008年全国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数据,本文对该群体的收入与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分样本回归中引入z检验通过总样本和分样本回归,本文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男性和女性在工资收入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受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婚姻状况、务工所在地等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均有显著影响;第二,不论是总样本回归还是分样本回归,不论是以受教育年限还是以教育层次回归,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回报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性别间的收入差异不是由教育带来的;第三,从受教育层次看,外来务工人员的回报率不是线性递增的,每提高一个教育层次,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都将大大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