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64)
- 2023(8065)
- 2022(6558)
- 2021(6417)
- 2020(5008)
- 2019(11761)
- 2018(11893)
- 2017(20366)
- 2016(12079)
- 2015(14044)
- 2014(14276)
- 2013(13337)
- 2012(12571)
- 2011(11847)
- 2010(11919)
- 2009(10537)
- 2008(10225)
- 2007(9086)
- 2006(8075)
- 2005(7499)
- 学科
- 济(43578)
- 经济(43526)
- 管理(24532)
- 中国(21891)
- 业(20349)
- 教育(20087)
- 方法(16130)
- 企(14727)
- 企业(14727)
- 数学(14571)
- 数学方法(14443)
- 农(12159)
- 学(10791)
- 贸(10564)
- 贸易(10556)
- 制(10426)
- 易(10357)
- 理论(9744)
- 体(9722)
- 财(8879)
- 发(8143)
- 关系(7922)
- 银(7912)
- 银行(7897)
- 行(7763)
- 融(7618)
- 业经(7614)
- 金融(7611)
- 农业(7482)
- 教学(7436)
- 机构
- 大学(167594)
- 学院(161111)
- 研究(68756)
- 济(68099)
- 经济(66712)
- 管理(51433)
- 中国(46815)
- 理学(43438)
- 理学院(42808)
- 管理学(42051)
- 管理学院(41718)
- 京(38486)
- 科学(37818)
- 所(34480)
- 研究所(31547)
- 范(31177)
- 师范(30956)
- 教育(30334)
- 财(29773)
- 中心(28562)
- 农(25924)
- 北京(25893)
- 师范大学(25696)
- 院(24711)
- 江(24321)
- 财经(23424)
- 经济学(22070)
- 经(21677)
- 业大(20629)
- 技术(20538)
- 基金
- 项目(103734)
- 研究(84156)
- 科学(83199)
- 基金(73630)
- 家(64476)
- 国家(63866)
- 科学基金(52459)
- 社会(52360)
- 社会科(49342)
- 社会科学(49335)
- 教育(46217)
- 省(38173)
- 基金项目(36692)
- 划(35688)
- 编号(35365)
- 成果(32650)
- 资助(30559)
- 自然(30157)
- 自然科(29489)
- 自然科学(29478)
- 自然科学基金(28975)
- 课题(28582)
- 部(26498)
- 重点(25248)
- 发(24026)
- 年(23388)
- 教育部(23343)
- 中国(22986)
- 性(22578)
- 国家社会(22040)
共检索到263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江波
大学要进一步肩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并发挥思想库的优势。不断探索和创新学生交流和教育合作的新形式新内容。有效回应东盟国家在国计民生发展方面的实际需求。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葛红亮 鞠海龙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到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为中国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双方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关系的增进提供了新理念、新指南,同时或可为南海问题和南海局势的发展带来新环境、新框架。中国不仅要持续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和为双方在南海问题上展开互动营造更为良好的政治氛围,而且还应积极与东盟就南海议题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和正面应对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考虑,增强互动的实效性和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稳定与和平,促使南海由争端的焦点变为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纽带。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彭兴智 黄宝莹 王雯琳
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亚太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在政治安全事务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等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顶层设计与相互尊重、共商共建与注重民生、开放包容与绿色发展分别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铸牢合作基础、凝聚合作共识、指明合作路径。当前,RCEP生效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机遇,但也面临美国“印太战略”及其配套策略、区域内部地缘政治经济矛盾等新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和东盟应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制度型开放并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RCEP框架内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彭兴智 黄宝莹 王雯琳
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是亚太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在政治安全事务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等层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顶层设计与相互尊重、共商共建与注重民生、开放包容与绿色发展分别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铸牢合作基础、凝聚合作共识、指明合作路径。当前,RCEP生效与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机遇,但也面临美国“印太战略”及其配套策略、区域内部地缘政治经济矛盾等新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和东盟应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高质量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制度型开放并共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RCEP框架内共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范峥 袁益梅
构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对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在分析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的合作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统筹原理、领导科学理论、统一价值论、目标管理理论、效益原理、效益统一原理、资源依赖理论,提出中国—东盟职教共同体构建路径:强化合作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打造中国特色职教国际品牌、提升教师国际化素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共建数字基础设施。
关键词:
职教共同体 中国—东盟 国际化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妮娜 李顺明
2016年11月19日,中国—东盟财税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中国税务杂志社、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联合主办。来自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广西大学以及马来西亚沙巴大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妮娜 李顺明
2016年11月19日,中国—东盟财税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顺利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中国税务杂志社、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务局联合主办。来自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吉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广西大学以及马来西亚沙巴大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田
在如今的中国,每时每刻都有年轻的人们带着简单的行李,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希冀,揣着薄薄的火车票踏上远行的列车,沿途风景新鲜而陌生,一如他们尚未展开的人生。车票的这头是日益凋敝的乡土社会,而另一头则是需要大量劳工来支撑竞争优势的企业,它们正敞开大门迎接这些城镇化的孩子。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顺明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稳步实施,构建包容性世界经济格局成为各国关注的新课题。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最初由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中提出。文章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出发,从税收协调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最终达到睦邻友好和周边安全的发展目标。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郁瑜
教师教育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在教育领域推进务实合作、增进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的基础性重要支撑。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同中亚五国合作关系持续提质升级,“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观念已成为共识。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教育合作需求增长与外部竞争加剧、语言人才短缺、政策制度资源衔接等方面挑战。为推进中国-中亚教师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定位区域教育合作的新结构,注重对接中亚各国发展战略,创新数字智能教学模式,重视教师语言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区域教育合作的制度,推动教育合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命运共同体 教师教育 区域合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作宇 马佳妮
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塑造和影响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形态。高等教育所处的世界局势和世界秩序深刻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态和范围。在世界秩序变迁的新阶段,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世界秩序观,基于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新趋势,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规范和引领作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需要超越以"民族国家利益"界定国际合作目标,保障平等地位和自主性,承认和尊重差异,消解国际合作中的"中心—边缘"结构。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在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上需要发挥积极作用。从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郑先武
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分析为研究视角,概述了“安全共同体”的概念及其理论要义;阐释了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实践历程及其所仗依的重要的“东盟规范”和“东盟方式”;分析了东盟建构自己的“安全共同体”所面临的严重挑战及其根本解决办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瑶雯 何欢 范祚军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加强东盟涉华舆情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在统计2017年124748条东盟涉华舆情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东盟各国的舆情进行合作、冲突等情感计分,并探究中国的国际舆情应对是否有效及时。分析发现,中国民众面对国际涉华舆论的"不同意见"或负面消息时的容忍度较低,大国心态培养仍需时日。应加强数据化思维,通过大数据和多样化的监测手段,对国际舆情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实时跟踪,以便快速做出恰当的应对策略。同时应深化东盟国家涉华国际舆情的相关研究,正确研判舆情的发展态势和分析舆情的变化规律,积极构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传播体系,强化新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建设,扩展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涉华舆情 舆情应对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