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3)
2023(2105)
2022(1634)
2021(1799)
2020(1290)
2019(3111)
2018(3255)
2017(4149)
2016(3617)
2015(4141)
2014(4321)
2013(3388)
2012(3168)
2011(3038)
2010(3314)
2009(2676)
2008(2463)
2007(2356)
2006(2158)
2005(2041)
作者
(7226)
(5878)
(5866)
(5682)
(3721)
(2876)
(2830)
(2491)
(2260)
(2250)
(2086)
(2074)
(2048)
(1913)
(1869)
(1837)
(1818)
(1807)
(1805)
(1700)
(1688)
(1631)
(1547)
(1400)
(1399)
(1394)
(1307)
(1307)
(1270)
(1255)
学科
教育(18152)
中国(8288)
教学(5266)
理论(5240)
(3853)
(3138)
(3136)
改革(3101)
发展(3050)
思想(3037)
高等(3002)
(2928)
政治(2903)
研究(2805)
思想政治(2793)
政治教育(2793)
治教(2793)
德育(2773)
教育改革(2761)
(2470)
经济(2469)
学校(2460)
管理(2393)
学法(2329)
教学法(2329)
(2208)
教育学(2192)
计算(2178)
算机(2171)
计算机(2171)
机构
大学(41580)
学院(36603)
教育(25016)
研究(17464)
(17007)
师范(16952)
师范大学(14309)
(11102)
科学(10083)
职业(10002)
教育学(9694)
技术(9014)
(8519)
北京(8030)
研究所(7855)
(7308)
教育学院(7097)
职业技术(6830)
中心(6470)
(6346)
管理(6171)
技术学院(5859)
中国(5698)
(5442)
研究院(5226)
(5162)
理学(5134)
教育科(5114)
教育科学(5078)
理学院(4908)
基金
研究(23018)
项目(21122)
教育(19927)
科学(18120)
成果(13078)
编号(12465)
课题(12461)
基金(11298)
社会(11185)
(11026)
(10829)
社会科(10217)
社会科学(10215)
(9814)
(9135)
国家(8890)
规划(8588)
(7914)
研究成果(7327)
年度(7259)
项目编号(7204)
(6850)
重点(6691)
科学基金(6671)
(6518)
(6412)
(6385)
阶段(6369)
教育部(6275)
(6190)
期刊
教育(42994)
研究(22304)
中国(18432)
职业(10295)
技术(7352)
技术教育(6728)
职业技术(6728)
职业技术教育(6728)
(5500)
经济(5500)
高等(4801)
大学(4609)
成人(4580)
成人教育(4580)
学报(4434)
高等教育(4277)
(4030)
论坛(4030)
(3643)
科学(3614)
职教(3516)
发展(3432)
(3432)
比较(3243)
(3063)
教研(2760)
高教(2760)
学学(2468)
农业(2338)
图书(2189)
共检索到66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长伟  
以古今之变的视角对教育功能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教育功能的历史流变,参透教育精神的时代性变化。在柏拉图所塑造的古典功能论传统中,功能是一事物所专有的,即只有它才能够在特定事物的完成上完成得好;事物的专有功能的发挥以事物的专有德性为根据。由此推论,教育的功能就是使灵魂获得真正的完善和成全,且唯有教育在灵魂的完善上做得好;教育功能的发挥以教育德性的存在为根据。古典教育的功能在近代发生了断裂,教育功能出现了现代转向。这一转向后的现代教育功能可以被概括为“无根的普遍的‘完成’”。站在古典的立场上去思索现代,会发现这一转向的代价就是教育功能本身的丧失。在古今之变的思想史视角下,如何将古典融入现代去更新现代教育功能就成了一个紧要的课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真正的对话乃是要唤起个体现成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内在对话,激励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如果说以独立、平等为核心旨趣的现代性对话理念是教育性对话的基础,那么以个体精神的开放性为核心的古典对话理念则是教育性对话得以可能的根本所在。如果说民主是现代教育的基础,相互承认、彼此开放、真诚聆听是现代性对话理念的实践形态,那么个体充分地敞开自我、接纳异质性事物、乐于转向更高事物正是教育性对话得以可能的古典路径。对话的展开不仅要关注现成自我的实际状态,更要关注理想自我的可能性,通过对话让自己变得更好乃是教育性对话的根本旨趣所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长伟  
从古今之变的角度审视师生关系,有助于完整地认识师生关系,解释并解决当下的师生关系问题。在古典的目的论语境中,师生是亲密的友爱的,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并且,学生要敬畏教师。而在现代机械论的语境中,师生关系是疏离的而非友爱的、是契约式的而非伙伴式的,是平等的但缺乏教育性的。当下师生关系在走向民主与平等,但同时也出现了疏离和冲突等不良症候。回归古典的目的论师生关系,重温目的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友爱性以及敬畏性,有助于我们当下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云杉  
核心素养这一词语缘起于职业教育、扩展至高等教育,新近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概念工具。文章指出该词的中英文意涵异同之后,引入文化研究中的关键词分析,梳理了教育古今之变中若干词语的出现、演变与流失:随着"人手"与"人力"的兴起,古典教育的"养心"与"养性"转变为现代教育的"养财";受教育权利虽普及,"受教育者"却减少;在"文化""教养"与"文明"被视为少数精英的特权后,教育机构与生计机构混淆。重提教育中的"训育",以警示"绩效"评估后可能导致的表演逻辑与表现主义;且以古典教育中的"完善""闲适"映衬现代教育强悍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秦汉之际 ,儒家的则例和道家的本体论融入儒学 ,成为“儒表法里”和“儒表道本”的儒学。司马迁就是个“儒表道本”的儒。“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作为一种历史观认为 :自然界是整体的、和谐的 ;人类社会是同一的有序的 ;天人之间是可以相通的。在方法论上 ,与西方之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不同 ,它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历史的演变有积极意义。灾难、争战、衰败终究会演变为安祥、平和、进步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向阳  
从古今之变的角度审视活力的内涵,有助于超越现代性视域,历史地、整体地认识活力课堂,进而对观察、反思和推进区域活力课堂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标尺。通过对中西古今关于"活力"的多重解读,职教活力课堂的推进正是从目的与手段、认知与情感、理性与直觉、规则与自由、沉默与喧哗五对关系中寻求平衡与互动,并呈现出主线清晰、情理交融、知行合一、追求本真、动静相宜的课堂样态。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根蟠  
经济史是兼跨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首先要把历史上经济发展的状况搞清楚,这可以称之为“历史上的经济”;进一步要分析各种经济因素的内在联系,揭示经济运行的方式及其机制,这可以称之为“经济的历史”。就经济史这个学科而言(而不是就每个研究者而言),这两...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林凤  张朝宓  何海军  
长期以来,预算被认为同时作用于"计划"和"控制"两大目标,但有不少学者发现这两大目标之间其实存在冲突。目前有关预算的批评大部分集中在它的控制功能,并且发现过于严格的预算控制可能导致预算松弛而破坏其计划功能的有效性。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和实地调查,探讨了预算管理的控制功能在全球化竞争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作出改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运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谈敏  赵晓雷  
由赵靖教授担任主编、石世奇教授担任副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古代部分,从1991年出版第1卷,到1998年出版第4卷,历时7载,煌煌182万字,纵贯中国古代数千年经济思想发展全过程,立论新颖,见解高远,史料丰富翔实,分析精湛周详,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牛朝晖  王松  
本文以MOOC元年为逻辑起点,分析了传统网络教育的优势与发展困境,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特征的阐述,指出互联网与网络教育的融合而引发的教育变革是一种历史必然。在互联网环境下,大数据促进了个性化学习,改善了相关教学模式并最终变革传统网络教育,可谓意义非凡。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邬志辉  张培  
农村教育是一个历史性和动态性概念,随城乡社会结构转型而发展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结构逐步由二元封闭走向一体开放,农村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概念边界在批判和继承中日渐清晰。综观农村教育概念变迁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区域论、对象论和功能论三次重大变化。深刻理解农村教育概念之变,对建构新时代农村教育理论具有基础性意义。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玉波  
文章在阐述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教育变革之必要性的基础上,论述了对读者教育层次的变革、教 育方式的变革、召集读者方法的变革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