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07)
2023(3774)
2022(3092)
2021(3066)
2020(2357)
2019(5553)
2018(5515)
2017(8306)
2016(5538)
2015(6242)
2014(6287)
2013(5135)
2012(4893)
2011(4454)
2010(4746)
2009(3878)
2008(3682)
2007(3466)
2006(3126)
2005(2916)
作者
(12093)
(10151)
(10026)
(9539)
(6573)
(4912)
(4655)
(4091)
(3746)
(3717)
(3566)
(3280)
(3219)
(3208)
(3192)
(3191)
(3155)
(3029)
(2974)
(2817)
(2696)
(2555)
(2485)
(2432)
(2378)
(2310)
(2259)
(2202)
(2102)
(2072)
学科
教育(18340)
中国(10849)
(10348)
经济(10326)
(9212)
管理(9023)
(6684)
企业(6684)
理论(5926)
教学(5424)
(4938)
(4702)
(4308)
技术(4211)
(4146)
发展(3939)
(3816)
方法(3442)
(3255)
研究(3217)
改革(3163)
农业(3161)
思想(3070)
高等(3062)
政治(2974)
数学(2950)
数学方法(2876)
教育改革(2800)
思想政治(2765)
政治教育(2765)
机构
大学(68836)
学院(63247)
研究(27268)
教育(26118)
(19996)
师范(19943)
(19661)
经济(19049)
管理(17785)
师范大学(16794)
(16481)
理学(15227)
理学院(14915)
科学(14673)
管理学(14499)
管理学院(14342)
(12936)
中国(12915)
研究所(11829)
北京(11512)
职业(10998)
中心(10956)
(10775)
技术(10731)
教育学(10138)
(9940)
(9879)
研究院(8156)
(8049)
财经(7671)
基金
项目(40445)
研究(37883)
科学(33942)
基金(26462)
教育(26027)
(23181)
国家(22388)
社会(22073)
社会科(20582)
社会科学(20576)
科学基金(18054)
编号(17736)
成果(17266)
(16477)
(16367)
课题(15746)
(13672)
基金项目(12724)
规划(11704)
(11155)
重点(10831)
(10665)
项目编号(10558)
教育部(10412)
(10195)
(10186)
资助(10133)
自然(9357)
研究成果(9275)
(9175)
期刊
教育(44349)
研究(31023)
中国(23740)
(20601)
经济(20601)
职业(10572)
技术(9214)
学报(7877)
大学(7524)
(7357)
科学(7288)
技术教育(6964)
职业技术(6964)
职业技术教育(6964)
(6371)
管理(6073)
(5348)
论坛(5348)
学学(5252)
高等(4929)
农业(4684)
成人(4611)
成人教育(4611)
高等教育(4387)
(4379)
发展(3770)
(3770)
财经(3708)
比较(3678)
职教(3591)
共检索到107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川川  王玥琴  
在教育减负思潮的推动下,中小学生在校时长不断缩短,在课堂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引发了针对家庭教育负担和教育公平的广泛争论。本文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在校时长对家庭教育负担和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以期为平息政策争论和完善教育减负政策提供学术上的借鉴。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1)初中生在校时长与其课外学习投入之间存在统计上显著的替代关系,但经济显著性有限;(2)学生在校时长的减少导致父母在子女养育上的时间投入增加,对较低学历的父母影响更大,并且导致他们的就业率下降;(3)由于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非农户口的学生中,在校时长减少导致的学生课外学习投入和父母在子女养育上的时间投入增加的更多,在校时长的减少导致同一班级、年级内学生成绩的离散程度显著上升;(4)除了在校时长外,学生家庭背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程度等诸多因素也与家庭教育投入息息相关。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缩短在校时长所实现的教育减负在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方面的作用较为有限,且加重了教育不平等,从减轻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焦虑程度等其他角度入手可能更有助于降低家庭教育负担。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周子焜  雷晓燕  沈艳  
近年来,如何切实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问题广受关注,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评估教育减负政策的效果。本文通过构建微观理论模型、构造减负政策指数,并利用CFPS数据作实证分析,评估了2005—2018年间实行的减负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一期间的政策总体减负效果并不显著,在存在剧烈升学竞争的情况下限制教育供给的政策不仅难以减负,反而进一步凸显了教育公平问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新华  杭斌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相对收入假说理论为基础,从地位关注的角度,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具有地位商品属性,地位外部性是影响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强化了家庭的地位关注动机,并进一步推高了家庭教育支出的整体水平。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家庭在教育支出的竞赛中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更重的负担。研究还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关注,正由学校教育向影子教育拓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广肃  夏宇锋  
本文基于收入不平等的视角,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2010—2016),首次从个体层面考察了收入差距对教育期望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显著提高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在使用不同收入差距衡量指标、替换教育期望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后,得到的结论均一致。机制分析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通过增加父母的物质渴求来提高其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此外,分样本的回归表明,收入差距影响教育期望的正向效果主要来源于独生子女、城市、党员、高收入等相对优势家庭和教育回报较高、教育机会分布不均的地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新华  杭斌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相对收入假说理论为基础,从地位关注的角度,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义务教育具有地位商品属性,地位外部性是影响中国家庭教育支出的重要因素。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强化了家庭的地位关注动机,并进一步推高了家庭教育支出的整体水平。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家庭在教育支出的竞赛中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更重的负担。研究还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关注,正由学校教育向影子教育拓展。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玲萍  徐超  曹阳  
教育是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阶梯。在收入不均衡情况下,低收入家庭有强烈的动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来实现收入阶层的改善。文章采用CFPS2014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收入差距对家庭教育消费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收入差距对家庭教育消费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在不同组别呈现异质性:(1)收入差距对教育消费的影响在低收入家庭组显著,在高收入家庭组则不显著;(2)在有成员就读高中及以下教育层级的家庭组显著,在其他家庭组则不显著。在排除了消费的示范效应、克服了因忽视政府质量而导致的内生性偏误以及更换收入差距测度指标后,结果依旧稳健。研究表明,在教育机会平等化前提下,家庭会通过教育消费决策来实现收入阶层的改善。此外,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规避居民"因教致贫"和"因教返贫"风险的重要手段。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丽群  李静  踪家峰  
现代婚姻匹配模式如何影响中国的家庭收入不平等?正向选择婚配方式提供了解释收入不平等的新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作用下.中国的婚配观念由旧时的门第家庭等先赋性特征转向现代社会的教育人力资本等自致性特征.教育成为正向选择婚配方式的主要标准。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教育正向匹配在以教育回报率为导向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产生了马太效应。加剧了家庭间的收入不平等。本文利用CHIP数据库,按照夫妻双方的教育程度衡量婚姻的匹配模式,研究表明,在1988—2008年的二十年间,中国婚姻市场上的教育同质性婚配呈现出加强的趋势。通过构建正向选择匹配和随机匹配的基尼系数核算方法发现.正向选择婚配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单德朋  张永奇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等多种回归方法,多维度检验了子代教育对中国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子代教育刺激了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扩大,子代教育主要通过收入增长效应和减贫效应机制来促进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程度,且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家庭社会资本和子代社会信任能够缓解子代教育对农村家庭收入不平等的负面影响,而子代社会网络却加剧了这种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双重背景下,需要进一步通过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社会资本存量来防止群体固化,进而有效缓解农村家庭内部收入差距。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蔡栋梁  孟晓雨  马双  
区别于考察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的累积效果,本文考察了不同阶段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检验了性别因素与家庭背景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的研究表明,教育获得机会性别不平等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减弱。城乡差异加剧了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农村居民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差异程度要高于城市居民。随着教育层级的提高,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将持续降低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兄弟姐妹人数越多的家庭,教育获得机会的性别不平等越严重,且随着教育阶段的深入,效果持续、唯一存在。结果表明,增加城镇人口比例的中国城市化政策、提高父母教育程度的高校扩招政策以及缩小家庭规模的计划生育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立娟  
宏观社会结构中的户口分割所带来的教育机会分化与家庭内部资源配置和行动选择的微观机制共同作用于家庭内部所有子女的教育获得,在兄弟姐妹之间生产出差异化的教育结果。采用2010年CFPS数据,在出生同期群视角下对家庭内部教育不平等作用机制和历史演变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农村家庭内部有更高的教育不平等,但这种户口导致的差异随时间推移逐渐消减;1980年以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对家庭内部教育均等化的积极作用开始凸显;父母教育程度的提高更利于促进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的均等化;子女数量对家庭内部教育不平等的扩大作用逐渐上升。其中,早期家庭内部儿子的教育较为均等,但随着教育的性别差异的缩小,儿子数量和女儿数量对家庭内...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邹薇  马占利  
本文基于教育决策的理论模型和排序Probit估计方法,使用CHNS微观家庭数据,从家庭背景特别是父母教育视角研究教育的代际传递和机会不平等问题。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对子代教育的正向影响越大,接受过义务教育及以上教育程度的父母,其子代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概率显著增加;尽管母亲平均教育程度较低,但母亲教育对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更大,若母亲的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大学,将分别使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提高11.85%、27.30%、45.68%,而父亲若有这三种教育程度对应的影响分别为9.44%、20.12%、42.95%;教育机会不平等程度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改革开放后出生群组高于改革开放前出生群组;教育传递在多代间具有持久性,但是父代教育对子代的影响远超过祖代;婚姻中低水平的教育匹配不利于子女教育程度的提高。通过对不同样本的筛选,以及考察家庭背景各变量对子代教育程度的预测概率,结论保持稳健。本文据此提出了改善教育代际固化、减少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钱晓烨  迟巍  史瑶  
采用2007和2011年国家统计局的教育支出专项调查数据,本文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结构和不平等进行分析,通过两年数据的比较,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大幅增加的同时,家庭教育支出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校内教育支出得到了严格控制,低收入家庭支出的学杂费、书本费占收入比重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各收入分位家庭的校外教育支出大幅增加,并体现出"刚性"特点。校内教育支出下降带来的"减负"无法弥补校外教育支出的"增负";家庭收入越低,教育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越大,低收入家庭承受的负担日益加重。此外,我们还发现外地农业户口的家庭并没有平等地从义务教育政策受益,相比其他户口类型的家庭,他们需要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润芳  施金桥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对我国健康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程度进行度量,同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教育不平等、健康不平等对居民家庭收入代际传递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不平等、健康不平等程度在样本期内逐渐降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不平等程度更高,各地区低收入群体健康不平等状况在逐渐改善;样本期内教育不平等、健康不平等对子代收入均具有显著影响,教育不平等对子代收入影响逐渐增强,健康不平等程度越高,居民代际收入弹性越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庆昌  
<正>作为认识对象的家庭教育实际上一点也不复杂,它无非是由家长主导的指向子女的积极性干预。但对于作为实践主体的家长来说,家庭教育却是一个能令他们头疼甚而焦虑的事情。审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可以发现,其中固然有不得其法的困扰,但处于首位的并不在方法和技术方面,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心理纠结。且不说抱着认识的目的,仅仅为了纾解家长的心理纠结,我们也应该走进现实的家庭教育,指出其中的症结,言明其中的原理,如此或可启发家庭教育主体的理性运用。由于一切非技术之难必然关涉具体事情中的核心关系,因而我们可以从作为教育主体的父与母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家庭与学校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来理解我们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之难。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