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63)
2023(6451)
2022(5125)
2021(5080)
2020(3725)
2019(8834)
2018(8659)
2017(14684)
2016(9103)
2015(10338)
2014(10240)
2013(9288)
2012(8685)
2011(7920)
2010(8010)
2009(6768)
2008(6431)
2007(5581)
2006(4982)
2005(4362)
作者
(21836)
(18349)
(17992)
(17328)
(11626)
(8777)
(8519)
(7282)
(6865)
(6451)
(6242)
(5945)
(5870)
(5676)
(5665)
(5481)
(5387)
(5372)
(5229)
(5141)
(4520)
(4428)
(4303)
(4281)
(4177)
(4001)
(3958)
(3915)
(3696)
(3671)
学科
(28401)
经济(28370)
教育(19206)
中国(17735)
管理(16268)
(13373)
地方(9933)
(9472)
方法(9449)
数学(8580)
数学方法(8451)
理论(8405)
(7918)
企业(7918)
(7171)
(6982)
教学(6793)
农业(6752)
城市(6594)
业经(5963)
发展(5496)
(5373)
环境(5297)
城市经济(4785)
技术(4739)
(4666)
研究(4120)
地方经济(3952)
(3638)
(3491)
机构
大学(116626)
学院(111850)
研究(43816)
(37260)
经济(35917)
管理(35446)
理学(30583)
理学院(29928)
管理学(29241)
教育(29137)
(29048)
管理学院(28967)
师范(28954)
(27880)
科学(26047)
中国(25280)
师范大学(24392)
(20466)
中心(19086)
研究所(18820)
(18176)
北京(18154)
(16313)
(15564)
技术(15148)
(15104)
职业(14751)
(14614)
业大(14554)
研究院(12825)
基金
项目(77175)
研究(64760)
科学(63102)
基金(52602)
(44829)
国家(44270)
社会(39798)
科学基金(37929)
社会科(37333)
社会科学(37327)
教育(37286)
(30928)
编号(28974)
(28799)
基金项目(27672)
成果(25443)
课题(23397)
自然(22125)
自然科(21590)
自然科学(21588)
自然科学基金(21167)
(19902)
资助(19740)
(18838)
重点(18661)
规划(18552)
(18300)
教育部(16463)
(16362)
项目编号(16286)
期刊
教育(48885)
研究(45308)
(39882)
经济(39882)
中国(32138)
科学(13972)
技术(13451)
(13236)
学报(13185)
职业(11897)
大学(11534)
(11176)
管理(10109)
(9821)
农业(9407)
学学(8946)
技术教育(8101)
职业技术(8101)
职业技术教育(8101)
城市(7753)
问题(7147)
发展(6942)
(6942)
(6818)
论坛(6818)
资源(6511)
图书(6146)
业经(5994)
(5845)
金融(5845)
共检索到174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丁百仁  
与以往教育再生产研究强调学校内部的教育活动不同,本文将视野转向学校之外,关注维持和再生产不平等的重要校外形式——假期活动安排。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以家庭的双重逻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不同身份儿童的假期活动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不同户籍儿童的假期活动安排差异显著,流动儿童假期活动参与质量明显逊色于城市儿童;家庭的结构逻辑和文化逻辑均会影响儿童假期活动参与质量,流动儿童家庭的双重逻辑分布劣势导致了其假期活动安排相对不利,并且结构逻辑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据此认为,应改善流动儿童家庭发展能力,以遏制校外劣势加剧校内不平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邵泽斌  
流动儿童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生活的过程,是一个切己的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双向敞开、建构与生产的过程。流动儿童实践空间的准入,是表层同质性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条件性认同。流动儿童精神空间的建构,是深层异质文化不断增长的过程,蕴含着三个方面的反思性自我认知。实践空间的精神化与精神空间的实践化,作为流动儿童实践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互动机制,再生产着流动儿童的亚文化生态,建构着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的空间区隔,寓指着流动儿童文化认同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秋霞  王毅杰  
在了解流动儿童多元化社会认同图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这种多元化认同的建构逻辑。综合各符号互动论、社会认同、族群认同等相关理论观点,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是在特定生活情境中逐渐形成的,结构性身份、学校中的互动、日常生活事件以及流动儿童有意识的群际比较都在不同程度上激发流动儿童对分类意识、群体身份和所属群体弱势地位的思考。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朴今海  范妍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越来越趋于活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数量也与日剧增。在我国少数民族流动儿童中朝鲜族的跨国流动儿童颇为典型。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多为劳务人员,其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短缺以及所在国的各种结构性排斥,致使跨国流动儿童的教育越趋边缘化,不仅直接影响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而且也对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的隐患。流动儿童教育与留守儿童教育一样,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不容忽略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谢超香  秦榕  刘振芳  
发展超常儿童教育是美国支持卓越人才培养,保障超常儿童群体禀赋得以充分发展的重要举措。美国超常儿童教育发展的三重逻辑路向包括满足超常儿童差异化发展需要的育人逻辑,回应国际竞争对特殊人才供给需求的历史逻辑,维护教育与社会公平发展要求的社会逻辑。美国超常儿童教育发展表征为教育体系一体化、教育实践专业化和培养方式多样化等。美国完善超常儿童教育政策,构建超常儿童教育制度体系;确保超常儿童教师专业化发展,维持具有胜任力的教师队伍;拓展学校资优课程内容,满足超常儿童个性化发展;汇聚超常儿童教育机构力量,形成协同的社会支持体系等实践路径,对我国制定系统的超常儿童教育政策、设置多样的教育课程、培养专业的教师队伍和建构多元的支持体系,保障超常儿童特殊天赋和才能的发展,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全面保障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周国华  陈宣霖  
在介绍印度、以色列、美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基础上,文章从思想基础、动力因素、运行机制三个角度对三个国家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晓燕  
中国的儿童福利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与实践紧密关联、由多学科参与的研究领域。作为历史性社会行动领域的儿童福利包含制度实践、政策行动、观念文化三个维度,主要关注中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变迁、当代建构和制度环境中的儿童福利实践,由发达国家的社会背景、政策经验和国际社会政策学术脉络、中国国内社会现实和政策语境共同塑造的儿童照顾、儿童保护、儿童贫困三个主要方向的学术议题,以及儿童福利的制度构建和服务落地相关的价值理念、文化观念。研究者需要对该领域的学术活动同国际和本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及相关政策语境之间的联系具备自反性的认识,在此种学术自反性的基础上积极与更广泛的社会现实和学术脉络进行对话,推动跨学科合作研究并推进基础理论研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童年期的独立。这种儿童观与现代教育勾连在一起,呈现为一种相伴生的历史现象。基于此,现代教育的可能性和限度可以从儿童观的角度获得说明。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从时间维度还是从地理的维度来看,儿童生活的样态从来都是多样的,不同人群的儿童观并不统一。现代教育在儿童观上的基本假设值得继续讨论。在前现代时期和前工业化地区盛行的教育形式,在儿童观上与现代教育有根本不同的选择。这种儿童观、教育观是具有典范意义的历史概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涂艳国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儿童的幸福则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幸福,必须处理好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通过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把儿童的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认识自己未来的意义,引导他们向着未来发展。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对如何处理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认识教育促进儿童幸福的条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军魁  冯静  
人的再生产之资本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关注的要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下人的再生产的异化性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市场自发调节导致的生育率下降、人口流动对人的再生产的消极影响、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是资本逻辑的当代表征,但是资本剥夺人口的本性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人口政策的实际效果,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资本的支配。增强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再生产之资本批判的理论自觉和前提反思,克服资本逻辑下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自然的现实异化关系,才能克服当代人再生产的异化境遇,使由人口、自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马晓娜  何雪松  李伟涛  
努力提供公平、优质和包容的教育,让每一个个体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之一。流动儿童边际突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目前超大城市流动儿童的边际性主要体现为二元户籍制度下双重身份带来的学习及生活障碍,这些障碍包括入学及升学的门槛和选择性等。政策环境、个体能动性及家庭社会想象等构成流动儿童边际突破的关键。在政策环境变化、个体能动性发挥及家庭社会想象助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超大城市流动儿童的边际突破途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皓,章宁  
文章主要是着眼于流动儿童成长过程,采用社会学的整合视角,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考察了流动儿童与迁入地社会的整合状况,并对影响整合状况的原因做了探索性的分析。结论认为,从总体来说,流动儿童群体内部的整合较好。但流动儿童与其居住的社区之间的整合程度并不十分理想。尽管时间在整合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他方面如生活背景、家庭背景等都对这种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成贵  
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由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两部分构成,由于这个群体与常态下的儿童相比,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或无法得到平等的学校教育机会,故成了儿童中的边缘或弱势群体,其处境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苏天一   周驰亮  
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遵循必要的逻辑进路,其逻辑起点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目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要求,以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优秀文化关系为关键基点,促进民族地区儿童形成价值共识。优秀民族文化贯穿于民族地区儿童的日常生活,其价值逻辑体现为传承文化基因,推进以文化人;挖掘文化价值,深化以文育人;促进文化共生,实现以文成人。基于此,深化教育主体的优秀民族文化认知,科学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应然选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