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97)
- 2023(11095)
- 2022(9251)
- 2021(8709)
- 2020(7096)
- 2019(16329)
- 2018(15995)
- 2017(29645)
- 2016(16343)
- 2015(18373)
- 2014(18104)
- 2013(16854)
- 2012(15009)
- 2011(13239)
- 2010(12950)
- 2009(11099)
- 2008(10267)
- 2007(8732)
- 2006(7015)
- 2005(5806)
- 学科
- 济(58036)
- 经济(57968)
- 管理(42956)
- 业(40026)
- 企(33155)
- 企业(33155)
- 方法(32073)
- 数学(28939)
- 数学方法(28440)
- 中国(20365)
- 教育(19635)
- 财(16230)
- 农(14935)
- 理论(12629)
- 业经(12016)
- 学(11920)
- 技术(11135)
- 务(10118)
- 财务(10082)
- 财务管理(10061)
- 农业(10024)
- 贸(9832)
- 贸易(9824)
- 地方(9714)
- 易(9587)
- 企业财务(9565)
- 制(9088)
- 环境(8747)
- 教学(8518)
- 和(8066)
- 机构
- 大学(214140)
- 学院(209508)
- 管理(82618)
- 济(82338)
- 经济(80655)
- 理学(73482)
- 理学院(72700)
- 管理学(71259)
- 管理学院(70836)
- 研究(65978)
- 京(43760)
- 中国(43537)
- 科学(37690)
- 财(37301)
- 范(35678)
- 师范(35439)
- 教育(32209)
- 中心(31824)
- 财经(31155)
- 江(29533)
- 师范大学(29372)
- 所(29215)
- 经(28763)
- 业大(28138)
- 北京(27048)
- 研究所(26970)
- 经济学(26538)
- 农(26034)
- 院(24736)
- 经济学院(24338)
- 基金
- 项目(153184)
- 科学(125560)
- 研究(118018)
- 基金(112850)
- 家(97004)
- 国家(96129)
- 科学基金(85036)
- 社会(76491)
- 社会科(72537)
- 社会科学(72520)
- 教育(62643)
- 省(59511)
- 基金项目(59292)
- 自然(53835)
- 自然科(52750)
- 自然科学(52738)
- 划(52402)
- 自然科学基金(51779)
- 编号(48481)
- 资助(44948)
- 成果(39342)
- 部(36751)
- 重点(35635)
- 课题(34986)
- 教育部(33241)
- 创(33204)
- 发(33147)
- 国家社会(31972)
- 人文(31384)
- 创新(30745)
共检索到291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卫东 杨全胜
文章首先测算了CGSS样本中"1970—1979年毕业群体""1980—1989年毕业群体""1990—1999年毕业群体"和"2000—2010年毕业群体"的机会不平等指数,然后采用PSM(倾向匹配得分)的方法,构造了所有个体在达到"反事实"的最高教育情况下的收入分布,并且再一次测算出"反事实"的情况下,四个群体所面临的机会不平等指数,最后通过比较实际的机会不平等指数和"反事实"情况下的机会不平等指数的差异,来进一步地判断教育是否能够显著降低机会不平等,从而具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效应。结果发现,教育能够有效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减小机会不平等,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其改变的幅度会减低,改变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的77%下降到了21世纪00年代的40%左右。
关键词:
教育 社会阶层 机会不平等 PSM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帅 雷鹏飞
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是我国在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但目前对该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教育的社会阶层流动效应出发,运用CGSS微观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因果效应,并对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验证。研究表明,受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冲击的个体,社会阶层提升概率和幅度都明显高于控制组。该结论在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主要通过提高受教育程度、认知能力渠道促进受冲击个体的社会阶层提升,而收入并非主要作用路径。以上研究为继续实施完善免费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戴海东 易招娣
合理的阶层流动是社会公平、民主、自由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阶层流动和高等教育公平二者一致的价值诉求有其内在统一性。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阶层流动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可行路径包括:树立平等观念,遵循"扶弱"原则,为低层代际向上流动提供机会;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提供保障;强化和完善高等教育选择功能,促进社会阶层的竞争性流动;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关注大学生就业,促进社会阶层的公平流动等。
关键词:
阶层流动 高等教育 教育公平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进锋
阶层外婚指来自不同阶层的男女之间的婚姻。西周时期的绝大多数婚姻是阶层内婚,但也存在少量阶层外婚。后者包括丈夫地位高于妻子和妻子地位高于丈夫两种情况。在这些阶层外婚中,夫妻双方精诚合作、共同拼搏是实现进一步向上流动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地位高的一方会有意无意、偶然必然地提带另一方,使后者地位提升。当时有些女子因婚姻使自身的社会地位获得了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还有一些男子通过婚姻使自己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鄢杰 涂训华 郑静
利用2010—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在测算并分析个体收入阶层流动现状的基础上,将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队列双重差分模型检验高等教育扩张对个人收入流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扩张增强了个人收入的阶层流动性,促进了个人收入阶层跃迁。从城乡两个方面看,高等教育扩张对农村个体收入的绝对流动和相对流动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仅对城市个体收入的绝对流动有较显著的正向作用,对其收入的相对流动则没有显著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扩张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人群进入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机会,同时会通过影响这部分人群的婚姻选择,促进人口跨地区流动等路径影响个人收入的阶层流动性。在高等教育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应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打破教育壁垒,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缩小区域间教育资源差异,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倾斜性的政策和平台支持。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爱丽 郑逸芳 许佳贤
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证据,在采取相关处理方式消除教育通胀作用的基础上,从教育水平及其代际变动状况的双重角度,实证检验教育在不同代际社会阶层流动模式中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受教育水平对社会阶层的代际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个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其社会阶层代际向上流动和抑制其代际向下流动;第二,教育代际流动是实现社会阶层升迁性代际流动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代际流动水平的提高,实现代际社会阶层地位改善的可能性越大;第三,职业层级是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重要作用机制。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应增强教育机会的平等性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平衡性,加大对弱势家庭的教育帮扶与补偿力度,缩小教育差距。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蔡庆丰 程章继 陈武元
教育是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重要途径,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资本分化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会影响家庭教育期望,最终影响阶层代际流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数据,探究社会资本与家庭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控制子女、父母、家庭特征与区县效应并引入工具变量后发现:关系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均对家庭教育期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社会资本对家庭教育期望影响具有阶层差异,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使其阶层再生产作用更显著,而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更显著。最后,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向家庭教育期望传导的社会遵从与社会比较效应以及资源获取效应。在决胜教育脱贫攻坚的背景下,弥补社会资本短板,增强家庭教育期望,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成为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有效途径,为此,弱势阶层家庭可以积极利用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并激发子女"改变命运"的内驱力;国家及社会应当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提供多方位支持以弥补弱势阶层社会资本劣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竞
绝大多数农民都希望实现社会阶层流动,但是由于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公民资源和社会资源等障碍,致使他们社会阶层流动不畅。本文探讨丰富农民的资源,拓宽农民社会阶层流动的渠道,以促进农民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
关键词:
农民 社会阶层 流动 障碍 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路兰 高齐圣 刘瑞超
社会阶层固化已经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公平公正的实现,也遏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尽管国内外学者关于劳动力迁移及社会阶层固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于劳动力迁移是否可以破除社会阶层固化的讨论还未曾见。文章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并讨论了带有异质性的劳动力迁移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个体是否迁移存在异质性的事实,劳动力迁移对个人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起到了促进作用;其次,劳动力迁移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存在年龄差异、收入等级差异,对于收入较低以及年龄处于41~60之间的个体的社会阶层影响较大。
关键词:
社会阶层固化 劳动力迁移 个体异质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雨巷 解垩
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把父代与子代之间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的差异,以及子代14岁时家庭主观所处阶层与其当前主观阶层之间的差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利用Ordered Logit模型考察代际教育流动、职业流动对阶层代际传递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阶层具有较强的继承性,父子两代的阶层关联性强于教育和职业关联性,中低阶层呈现向上的代际流动趋势,中高阶层存在向下流动的压力,父子同处于中间阶层的分布较集中;代际教育和职业向上流动始终是实现阶层改善的重要途径,但其对阶层的改善作用具有时代特征,近年来教育因素、职业因素对阶层改善的作用出现弱化趋势,阶层固化现象初步显现;代际流动呈现地区、城乡异质性,东部地区、城市地区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对代际阶层改善作用大于教育向上流动,而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育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强于职业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何波 刘渝琳 陈翊旻
作为不可或缺的新型生产资料和重要战略资源,数字要素为驱动经济增长、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本文将宏观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数据相结合,从阶层流动、收入差距双重维度探讨数字要素参与能否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带来福音?研究发现:数字要素参与在畅通不同收入群体向上流动通道的同时削弱了收入相对剥夺效应,改善了收入分配结构。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要素通过助推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优化家庭资产配置,提升家庭收入创造能力和增值能力,带来阶层流动机会的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保障在数字要素参与对非农就业和金融市场参与发挥的促进作用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强化了“提低、扩中”的数字红利效应。本文为探索数字要素参与助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赋能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提供新的思考。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代谦 别朝霞
传统中国的选官制度在唐代(618—907)完成了向"科举制"的转型。"科举制"下,贵族"门阀"的政治垄断被打破,毫无背景的平民进入统治集团,实现向上的流动,阶层流动性大大增强。通过分析《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人物列传信息,本文发现这一变革与唐代长期施行的"均田制"紧密相关。"均田制"破坏了"门阀制"的经济基础,使"门阀"衰微,社会结构趋于"扁平化"。社会平民和朝廷都摆脱"门阀"而直接发生政治经济联系,传统中国围绕"科举制"形成新的形态。
关键词:
科举制 均田制 选官制度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董建波
20世纪上半期,地权变更造成土地所有权在业户之间的频繁转移。受分家析产及土地继承关系的制约,地权配置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延续性,而比重较高的公堂土地因其配置不均,也对地权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土地产权既没有向富农阶层单向集中,导致更为严重的贫富分化,也未明显转向中农阶层,引发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的“中农化”。相反,土地产权整体上向贫农阶层倾斜,但由于贫农户数及比重增加,浙江新登社会阶层结构出现“贫农化”趋势。同时,由于户均土地面积下降,贫农阶层趋于“穷困化”。
关键词:
浙江新登 地权变更 阶层结构 社会流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玉珍 张雪珂
促进跨阶层向上流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对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测度获得感的指标体系,结合2015年CGSS数据库、2019年和2021年CSS数据库,探究了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并检验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跨阶层向上流动能够提升经济、政治、民生获得感,对于低阶层出身的群体提升效果更明显;跨阶层向上流动可以通过缓解收入不平等和机会不均等影响获得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作用;跨阶层流动对于获得感的影响在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小。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证实了跨阶层流动与获得感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探究了二者的影响机理,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共同富裕 跨阶层流动 获得感 数字经济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伟
最具有市场品格的民商往往以市场规则来看待政治事物,从而在政商关系中形成类似于经济市场的政治市场,交换、理性和自利为其主要原则。民商付出财富和政治服从,收获政策支持、政治地位、垄断资源等,而体制获得政治支持、官员获得个人经济和政绩收益等,政商双方各得其所。政治市场的制度基础为"企业家式国家",其市场化的行为逻辑及资源配置方式为政治市场运行提供了重要条件。政治市场使得企业家看起来像政客、而官员看起来像企业家。政治毕竟不同于市场,政治市场存在一些运行失范的风险因素,而"企业家式国家"更容易将这些风险因素转化为现实,出现政治市场"越轨"现象。
关键词:
民商阶层 政治市场 公共选择 企业式国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