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15)
- 2023(9048)
- 2022(7832)
- 2021(7388)
- 2020(6387)
- 2019(14948)
- 2018(15045)
- 2017(27436)
- 2016(16333)
- 2015(18943)
- 2014(19491)
- 2013(18746)
- 2012(17902)
- 2011(16443)
- 2010(16887)
- 2009(15727)
- 2008(16097)
- 2007(14970)
- 2006(13067)
- 2005(11978)
- 学科
- 济(60485)
- 经济(60415)
- 管理(40874)
- 业(37999)
- 企(31057)
- 企业(31057)
- 方法(29881)
- 数学(25968)
- 数学方法(25590)
- 教育(20908)
- 中国(20721)
- 学(18086)
- 农(16631)
- 财(16374)
- 理论(13696)
- 贸(11975)
- 贸易(11971)
- 业经(11966)
- 易(11616)
- 制(11530)
- 地方(10707)
- 农业(10573)
- 务(10107)
- 财务(10084)
- 财务管理(10051)
- 和(9713)
- 企业财务(9462)
- 银(8824)
- 技术(8812)
- 银行(8779)
- 机构
- 大学(241702)
- 学院(234446)
- 研究(86507)
- 济(85700)
- 经济(83474)
- 管理(79051)
- 理学(67419)
- 理学院(66487)
- 管理学(64913)
- 管理学院(64463)
- 中国(59349)
- 科学(55633)
- 京(54188)
- 所(46326)
- 农(45707)
- 研究所(42184)
- 范(40522)
- 师范(40097)
- 财(39987)
- 江(38620)
- 中心(38535)
- 业大(37716)
- 农业(36656)
- 教育(36143)
- 北京(35126)
- 师范大学(32659)
- 财经(31491)
- 院(30608)
- 州(30035)
- 技术(29815)
- 基金
- 项目(148314)
- 科学(114836)
- 研究(109289)
- 基金(102743)
- 家(91112)
- 国家(90212)
- 科学基金(73888)
- 社会(64218)
- 社会科(60281)
- 社会科学(60257)
- 省(59254)
- 教育(58222)
- 基金项目(53141)
- 划(52721)
- 自然(48464)
- 自然科(47262)
- 自然科学(47239)
- 编号(46863)
- 自然科学基金(46392)
- 资助(43542)
- 成果(41635)
- 课题(35738)
- 重点(35551)
- 部(34241)
- 发(32702)
- 创(30043)
- 教育部(29052)
- 年(28884)
- 科研(28819)
- 性(28509)
共检索到3634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袁昱明
我国精英教育文化价值观和话语长期左右和操练教育大众化层面的远程教育,形式隐蔽,危害深远,把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培养成精英教育价值观和行动模式的奴隶,使远程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边缘化,理论研究失语,事业发展“失范”。把精英教育的话语霸权、越界使用、独断、结构主义等剥离出来,开展教育文化批判、教育话语批判和教育价值判断批判刻不容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熙
围绕着语言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建构,英国社会语言学家费尔克拉夫深入探讨了话语在何种程度上受制于具体的社会情境,又在何种程度上积极地推动社会变迁。在方法论上,由于批判性话语分析特别强调在情境中体会语义和语用,所以民族志与文本分析必须在研究过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在意义诠释的基础上,批判性话语分析还具有一层"批判的维度"。研究者需借助社会学及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去挖掘蕴含在文本之中的权力。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来研究教育问题,我们能够获得以往的社会研究模式无法提供的新视野。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浩
英国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国际声誉,这与其顺时施宜的教育政策密不可分。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视角对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文本特征以及政策制定、实施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其政策文本擅于使用被动语态隐藏权力主体、运用名词化结构增强文本权威性、利用情态动词明确权责划分。并且,不同时期的法案在政策内容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方面都体现出政策话语与政治话语、民间话语间的明显互文。在此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参与高等教育话语权的争夺,在相互的抗衡与妥协中构建合理的话语秩序。
关键词:
英国 高等教育政策 政策文本 话语分析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绍明 扈中平
戴伊克的批判话语研究综合社会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社会认知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话语之间的协调作用,通过心理模式、语境模式、事件模式研究生产和再生产意识形态的具体过程,并根据"意识形态方块"等方法研究意识形态话语结构的各个层面。教育学批判话语的权力分析从话语/社会分析、批判语境分析和交际事件分析三个阶段阐释话语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交互状态。这种批判话语研究范式能更好地揭示教育问题,体现教育学研究的人文精神。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余劲草 楚军 张扬
国家形象存在着自我本位与他者本位两重维度,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因此国外媒体同样参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考虑到国际传播中西方媒体占据主流地位的不均衡态势,可以在国家形象研究中引入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视角来分析媒体话语,破解被西方媒体建构的中国形象之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机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或改善措施,优化国家形象,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奂奂 高益民
社会科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和语言学研究的"社会转向"使得批判话语分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方法。以新加坡国立大学章程为例,运用英国社会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提出的以文本为中心的批判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应用到大学章程文本的研究中,并借用语料库分析软件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从情态系统和互文性两个视角深入分析章程文本的语体、风格和话语角度,呈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格局。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程军 高文豪
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框架,主题词分析、搭配分析和索引分析呈现了美国公立大学使命宣言关于办学定位、组织活动、课程教学和资源策略四个话语变迁主题。研究发现,全球化3.0时代的学生中心理念由"教育机会供给"延展至"可迁移能力培养";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大学社会活动学术质性增强,以"拓展"为代表的组织活动正在逐渐融入传统大学功能之中;"知识发展"与"社会服务"的互动是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全球视野"开始融入传统服务-学习框架之中;后经济危机时代,由单纯依赖学费增长转向以多元筹资为基础的可持续性财政管理是公立大学资源策略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斌贤
以米定斯基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旧教育史观具有简化论、依附论、斗争论、规律论、线性论、工具论等特征,其核心是以简化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概念的教条化为手段,以教育史研究目的的工具化为结果。这种教育史观的消极影响是阻碍我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根本原因。批判旧教育史观的目的在于正本清源,科学确立教育史学科重建的出发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梦雨 陈倩娜 周钧
应对商品化、市场化、私有化和标准化的挑战,美国批判取向的教师教育理论资源与行动方案尤为重要。本文追溯该取向的教师教育的学术脉络,并分析其基本主张与实践,包括批判政策对教师和教师教育的负面影响、培养教师和师范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关注教师教育中的种族问题、倡导通过赋权实现教师解放和通过行动研究促进社会正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辛治洋
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
关键词:
批判教育学 发展历程 理论特征 实践走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占魁
哲学批判的本质是对"更好可能"的开放式追寻。哲学批判有关"反"或"非"的立场,通常建立在人们"质疑"既有事态价值品质的基础上,并集中表现为不同学说或观点之间的一种"辩证讨论"。学界有关"批判话语"的复杂意向,使得我国教育研究中的批判实践往往游离了其学术根基,进而致使教育理论在当前的社会危机中日益消减了其所应有的社会影响力。为重振中国教育的公信力,中国教育学界不仅需要在学界内部重建并严格恪守教育批判的学术原则,而且它还必须能够真诚地接受来自教育实践者对其理论品性的质疑与挑战,从而自觉地担负起重建中国批判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曾妮
换导师并非中国大学特有之事务,但其在中国的遭遇却具有本土特征。小小事件所反映出的中国大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直指制度与人心,不得不令人深思。以个案教师对"换导师为何不容易"的访谈文本作为原始材料,展开批判话语分析,力图揭示整个文本的解释性主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语词意义分析,最后呈现出不同话语之间的权力结构。经分析发现,受访者之所以认为换导师在中国是一个"事件",乃是因为其认为,是否有学生关乎着"身份",而身份是十分重要的。受访者在访谈中使用的"身份"概念具有三种意涵,而其中大多数情况皆指社会声望之意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庞颖
基于对美国院校研究协会主办的《院校研究新动向》(1974-2017年)的考察可以发现,美国院校研究问题域的范畴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变化:学生地位从"边缘"向"中心"的递进使院校研究的教育属性更加突出;教师使命从"职业"向"学术职业"的转变使育人导向愈发鲜明;从经济拮据时代对资源本体的关注转向治理理念下对资源潜能的开发;治理理念的出现使大学从注重系统内部的组织发展转向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公共问责促进院校从"关注内涵"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