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53)
2023(4773)
2022(3941)
2021(3985)
2020(3013)
2019(7113)
2018(7088)
2017(12268)
2016(7906)
2015(8793)
2014(9024)
2013(7954)
2012(7522)
2011(7026)
2010(7490)
2009(6583)
2008(6432)
2007(5994)
2006(5656)
2005(5207)
作者
(18482)
(15241)
(15102)
(14771)
(9969)
(7186)
(7122)
(6065)
(5872)
(5796)
(5058)
(5018)
(4938)
(4931)
(4920)
(4912)
(4799)
(4648)
(4514)
(4478)
(4090)
(3846)
(3695)
(3651)
(3589)
(3470)
(3470)
(3461)
(3116)
(3116)
学科
教育(19009)
(18448)
经济(18429)
管理(17703)
(15607)
中国(12869)
(12017)
企业(12017)
(7950)
理论(7381)
(7258)
(6896)
教学(6324)
(5785)
方法(5728)
政策(5323)
及其(5321)
数学(5043)
(5010)
数学方法(4864)
农业(4817)
(4812)
(4702)
贸易(4700)
方针(4679)
(4626)
(4625)
阐述(4625)
(4612)
技术(4557)
机构
大学(99329)
学院(97228)
研究(37790)
(34287)
经济(33188)
管理(31731)
教育(27818)
理学(26481)
理学院(26106)
管理学(25570)
管理学院(25335)
(23626)
师范(23564)
中国(23178)
(22485)
科学(19976)
师范大学(19198)
(18467)
(18278)
(17497)
研究所(16290)
中心(16242)
北京(15410)
职业(14993)
技术(14552)
(13730)
(13380)
财经(13330)
(12057)
(11458)
基金
项目(56073)
研究(51634)
科学(46037)
基金(36487)
教育(32109)
(29638)
社会(29341)
国家(29188)
社会科(27500)
社会科学(27497)
编号(24794)
科学基金(24703)
成果(23848)
(23233)
(21579)
课题(20840)
(18092)
基金项目(17382)
资助(15432)
规划(15211)
(14690)
项目编号(14630)
(14491)
重点(13887)
(13794)
自然(13639)
自然科(13293)
自然科学(13290)
教育部(13234)
自然科学基金(13049)
期刊
教育(47959)
研究(43373)
(41442)
经济(41442)
中国(29950)
(13143)
技术(12595)
职业(12190)
管理(11715)
(10666)
金融(10666)
(10647)
科学(9255)
学报(8854)
大学(8483)
技术教育(7798)
职业技术(7798)
职业技术教育(7798)
农业(7382)
(6995)
论坛(6995)
业经(6872)
经济研究(6407)
财经(6379)
学学(6125)
(5878)
(5549)
成人(5430)
成人教育(5430)
高等(5265)
共检索到166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袁振国  周军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娄立志  
从教育代价的视角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理性的尺度 ,不同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改革会引发不同的教育代价 :学科中心的课程观注意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但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儿童中心的课程观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但却丧失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人本主义的课程观强调了个人的情意 ,但却往往会导致人的认知发展的落后 ,不能达到其所追求的学生的“自我实现” ;社会再造主义的课程观所付出的最大的教育代价是其课程主张在教育实践中不能很好的达到实施。教育代价的研究有助于理性地制定课程目标、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科学地进行课程组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傅维利  
道德外烁力既是现代社会维系主流道德权威的强大力量,也是判断个体道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接受外在要求到学会自律,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完成的第一次升华,而从自律走向道德外烁,是理想道德人应当完成的第二次升华。这次升华是一个人从道德自律者成长为道德捍卫者的过程。当代中国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改善我国传统文化在处理自律与外烁关系方面的先天不足,形成新的学校德育体系和策略,包括帮助年轻一代确立清晰的主流道德规范;把道德外烁力作为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目标;帮助学生逐渐认同道德外烁的重要价值;努力营造一种以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华玲  
民国政府以改善民生与维护边疆稳定作为民族职业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中央政府通过将职业教育渗透于不同层级的民族教育之中、健全和强化民族职业教育管理机构、专款补助民族职业教育机构的建设与人员待遇,并因时调整政策等方式推动政策的实施。民国时期实践型的"大职教"观念,改善民生的职业教育政策意蕴"、点面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相对完善的政策落实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葛军  
教育统计是统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进行定量教育管理与教育定量研究的主要手段。因为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教育统计也有与其他领域统计不同的独特性。教育统计的实施要经过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教育统计在教育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此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福华  黄庆丽  
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教育决策的基础;教育实践是教育决策的目标指向;教育决策是教育研究走向教育实践的中介;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的质量影响教育实践的效果。教育研究、教育决策、教育实践三者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界面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着目标界面障碍、信息界面障碍、组织界面障碍、人才界面障碍和文化界面障碍等。根据系统论和协同学原理,在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干预下,可以实现三者之间包括目标整合、信息整合、组织整合、人才整合、文化整合、激励机制整合在内的界面整合,使三者产生协同效应。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高德胜  
现代教育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态。与过去时代的教育相比,现代教育无疑具有巨大的进步性,但这种进步不是没有代价的,比如道德代价。在教育民主化、国家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驱动下,教育由道德探寻变成了"谋生术",由对教的克制和对学的尊重走向了对教的放纵和对学的贬低,变成了"教育印刷术";学校由类似于家庭的感情共同体演变成了科层制机构,变成了"道德贫乏"的地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安培  
张謇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是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与开拓者。民族危亡之际确立“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人生理想,在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形成“教育救国、振兴实业、保障生计”的职业教育宗旨,形成“实业教育作为类别教育”“父教育、母实业”“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注重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并进”“以实业挹注教育”等深刻反映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前瞻性思想,表现出深刻的国家性、实用性、实践性特征,对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承先  
代价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以代价为前提的进步史。文化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制度的不合理安排,以及物质资源的非均衡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代价产生的外部根源。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时空结构、要素结构以及秩序结构的不断解构与重构,是高等教育发展代价生成的内部根源。只有通过事前规避和事后补偿,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等教育发展的代价支出,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王熙  苏尚锋  曹婷婷  
一、研究背景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教育领域,国学不仅高居象牙塔,而且开始走进中小学,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和学校文化生活。与高校中的国学研究不同,中小学生接触到的国学远远超出"学问"(传统知识体系)与"学术"(对传统知识的探究方式)的范畴。学生们在与国学相关的课程及各类课外活动中不仅了解到更多的儒家经典及民族历史文化常识,还广泛接触京剧、曲艺、书法、武术及各种民间技艺(如剪纸)。这就是说,中小学所谈的国学具有较大的外延,涉及学术与非学术形式的文化。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冯涛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校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引路人,教师是否具备强烈的教育情怀,对于诠释教育精神、职业素质、教学责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教育情怀也是教师职业信念、价值观念、职业态度的直接展现。尤其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革新,党对高校教师队伍给予了厚望,更需要教师形成教育情怀,为党和国家培育好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教师教育情怀的形成,是一个系统性、循环渐进、长期实践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个人意识提升,更需要良好客观环境。因此,主要立足教师本人、客观环境,提出教师教育情怀培养路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汤晓蒙  
高等教育发展代价指高等教育主体为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所投入的成本、所做的舍弃与牺牲、所承受的消极后果,其根源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去寻找。分析高等教育发展与所需代价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寻求实现高等教育低代价高发展的路径。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丽  
教育改革代价的付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分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教育公正是基本的社会公正之一,因而教育改革代价的公正分配必然关系到社会公正问题。教育改革代价的分配不同于物质财富的分配,有其自身的分配逻辑。对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必然代价应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其分配应遵循差别原则、应得原则和补偿原则。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中国教育报2010-09-22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藏的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内地较为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西藏现有的中职教育资源仅能覆盖学龄人口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