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65)
2023(3918)
2022(3187)
2021(3340)
2020(2524)
2019(5952)
2018(6195)
2017(9212)
2016(6466)
2015(7493)
2014(8129)
2013(6963)
2012(6459)
2011(5999)
2010(6421)
2009(5418)
2008(5452)
2007(5271)
2006(4743)
2005(4535)
作者
(15601)
(12624)
(12420)
(12258)
(8078)
(6199)
(6050)
(5189)
(4918)
(4825)
(4357)
(4198)
(4189)
(4186)
(4003)
(3999)
(3997)
(3796)
(3745)
(3716)
(3648)
(3286)
(3238)
(3120)
(2995)
(2989)
(2908)
(2724)
(2668)
(2652)
学科
教育(19971)
(12429)
经济(12414)
中国(11125)
管理(10847)
(9548)
理论(9071)
教学(8366)
(8030)
(6705)
企业(6705)
学法(4577)
教学法(4577)
(4362)
思想(4349)
(4321)
研究(4266)
政治(4209)
(4165)
发展(3983)
学理(3898)
学理论(3898)
(3859)
学校(3620)
思想政治(3620)
政治教育(3620)
治教(3620)
德育(3590)
(3575)
高等(3399)
机构
大学(81369)
学院(77943)
研究(29319)
教育(27943)
(22966)
师范(22850)
(19678)
管理(18899)
师范大学(18685)
(18592)
经济(17646)
科学(17414)
中国(16289)
职业(15995)
(15654)
技术(15161)
(14956)
理学(14734)
理学院(14401)
管理学(13865)
北京(13698)
管理学院(13681)
研究所(13207)
中心(12457)
(12455)
(11192)
职业技术(11064)
教育学(10844)
(10528)
技术学院(10293)
基金
项目(40429)
研究(39898)
科学(31327)
教育(28190)
基金(22280)
成果(21269)
编号(21229)
社会(19649)
课题(18570)
(18521)
社会科(17976)
社会科学(17973)
(17907)
国家(17523)
(17125)
(16740)
科学基金(13486)
规划(12612)
项目编号(12481)
研究成果(11793)
(11705)
(11590)
重点(10900)
(10748)
(10718)
阶段(10687)
基金项目(10370)
年度(10352)
(10218)
(10111)
期刊
教育(51266)
研究(35625)
中国(29213)
(27007)
经济(27007)
职业(13370)
技术(12234)
学报(10482)
(10429)
大学(8861)
技术教育(8811)
职业技术(8811)
职业技术教育(8811)
(8159)
科学(8060)
图书(7478)
管理(6728)
(6537)
论坛(6537)
学学(6075)
高等(6059)
成人(5801)
成人教育(5801)
书馆(5701)
图书馆(5701)
农业(5481)
(5322)
高等教育(5172)
(4683)
金融(4683)
共检索到139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樊秀丽  
从美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发展入手,通过分析"人类学与教育"到"教育人类学"学术用语在不同时期的使用,具体阐释教育人类学在其发展中所形成并具有的双重性格,即基础学科的性格和应用学科的性格。前者的目标是运用与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来推动文化人类学一般理论的发展,这是趋向于文化人类学方向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后者是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性问题的研究,以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红燕  
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解析了洪堡重要的两部早期作品:《比较人类学论纲》与《巴斯克人》。前者从经验方法论维度指出,和谐完整的人具体表现为个体性格的全面发展,对经验世界的形态学和发生学考察为理解个体性格与性格变化提供了方法途径;后者通过对巴斯克民族的田野观察,说明了自由在保障个体及民族性格差异性与多样性中的重要性。研究指出洪堡教育思想的构建不仅基于抽象概念,也源于其对经验生活世界的探究,揭示洪堡思想中的经验性层面,将有助于我们更系统而全面地理解洪堡的教育理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复新  瞿葆奎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边缘学科 ,虽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 ,但在教育科学知识的分类中 ,仍属年轻学科。代表这门学科的名称的形式之多、由来之久、演变之广 ,是教育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中不多见的。学科的源起是“多元的”,我们可以把教育人类学的源起与发展宏观地划分为观念教育人类学时期和实体教育人类学时期。对于它的学科地位 ,国际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归纳起来 ,可称之为“学科独立论”和“学科非独立论”。教育人类学是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科学知识相互渗透与相互分化的产物 ,作为一个新的知识门类 ,它是以哲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为基础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处在边缘之地的教育人类学是在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对话交融中生成发展的。教育人类学的原点性、本体性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人类为什么需要教育人类学?二是谁需要教育人类学?三是人类需要教育人类学做什么?完成什么使命?三大问题互有内在关联,它们的提出和解决可以让教育人类学在人类学术体系和知识体系中有所作为,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韩益凤  
大学理想是大学的精神特质和理性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的转型,大学理想在现代社会的失落终会阻碍大学在未来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本文以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析了大学理想的内核、大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及大学对一流、卓越、至善的梦想和追求的内在动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祁进玉  
对近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历程加以梳理,重点探讨了教育学与人类学学科跨学科、交叉研究的中国经验,并结合在我国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中所应关注的议题加以深层探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吴晓蓉  
对教育人类学本土化问题的探讨,既与其是全球化还是本土化、抑或二者兼收并蓄的困惑有关,也与学科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危机意识有关。为使我国教育人类学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兼收并蓄、视域融合,并最终实现本土生长,本研究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本土取向,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本土实践,学科体系和理论建构的本土探索,以及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本土诉求等角度,揭示了国内教育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实践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回答:教育人类学为何要本土化,以及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纳日碧力戈  
教育人类学是一门美美与共的学问。它对弱势群体持有人文关怀,以语言和文化的中层相对主义呼应国家治理和市场运行的高层普遍主义,能够以形、气、神通观的立场,沟通国家治理和社群需要之间的利益诉求,达到"致中和"的效果。教育人类学要研究民族教育中"爱民族"和"爱国家"如何互补共存,如何协调一致。教育人类学通过民族教育的田野工作和理论升华,能够以不可替代的独特视角,为建设公平正义和人道美德的现代文明国家提供学术支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巴战龙  
"何谓教育人类学"是一个令包括人类学和教育研究在内的社会科学从业者困惑不已的问题。传统上,教育人类学的界说范式是"归属+对象+方法",但这一界说范式在知识的更替速度日趋加快、知识生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苍白无力,学科界说范式转换迫在眉睫。回顾与检视改革开放后社会科学重建以来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育人类学传统界说范式的实质是学术领域的"圈地运动",浸淫其中的学术政治比例和浓度过大。鉴于当前学科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教育人类学界应该主动作为,适时将界说范式从传统范式转换到新的范式,即"论题+主题+策略"的"新教育人类学"上来,重塑这门学科生产新知和洞察生活的能力,走"积累性知识生产"和"标志性作品打造"两轮驱动的发展之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石翠红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尽管民族教育学和教育人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不能相互等同或相互取代,因为两者在词源、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成果、重点考察的对象、研究的视角、研究方法、研究观念和研究目的及研究功能方面均不同,所以不能把两者相混淆或在同一层次上使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海路  
2009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滕星教授的学术专著《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土经验与学科构建》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全书34.6万字,收录了作者有关教育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学术论文及相关访谈。该书按研究领域分为"理论篇"、"实践篇"和"访谈篇"三部分,共收入论文14篇、访谈6篇,文末附有教育人类学参考书目。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刘爽  
2018年11月16日至18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8年年会"流动与融合:教育人类学的探索"专题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得到了人类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界的积极响应,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全国教育人类学领域的42位专家学者和10余位研究生出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亚川  
廖泰初以人类学功能学派为理论指导,以社区研究为主要方法,展开对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教育的研究。他试图以教育为中心,进而关注与此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等一系列问题。他重视对文化做整体性认识和理解,始终将教育视为文化之一部,将教育视为一种社会功能,将教育制度视为互相勾连的社会制度之一。他强调历时与共时研究并重,既关注中国社会自身的文化传统,同时强调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进行彻底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以此为基础,找到中西文化的“互让点”,找寻中国教育的出路。廖泰初的教育理念,强调要立足原野,从民众现实需求出发,走温和的改良路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岳天明  
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应该强调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双重学科属性,即人类学的部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的基础性学科。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田野精神,善待别人、尊重他者的包容精神及兴教为民、旨在智民的人本精神。如此框定教育人类学的学科精神,有利于加速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性转型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周兰芳  
英国教育人类学作为文化教育人类学的主要代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国内教育人类学兴起后对其鲜有提及。本文根据它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初的萌发阶段、70年中期至80年代初的个性化阶段、80年代至今的继承与多元文化阶段,勾勒其历史发展脉络,希冀通过"他山之石"有所裨益于国内教育人类学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