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50)
2023(15085)
2022(12621)
2021(12254)
2020(10116)
2019(23724)
2018(23846)
2017(43908)
2016(24602)
2015(27755)
2014(28163)
2013(26915)
2012(24656)
2011(22136)
2010(22271)
2009(20366)
2008(20229)
2007(18178)
2006(15870)
2005(13938)
作者
(65988)
(55673)
(55162)
(53031)
(34688)
(26738)
(25368)
(21683)
(21215)
(19803)
(18850)
(18683)
(17312)
(17278)
(17186)
(17127)
(17046)
(16216)
(16016)
(15802)
(13853)
(13788)
(13498)
(12939)
(12611)
(12549)
(12461)
(12302)
(11259)
(11219)
学科
(95688)
经济(95592)
(63557)
管理(58009)
(50997)
(43215)
企业(43215)
方法(41560)
数学(36572)
数学方法(36059)
农业(33713)
中国(29901)
业经(25936)
(23045)
教育(22987)
地方(21328)
(20474)
(18933)
理论(17505)
(16095)
(16090)
贸易(16089)
(15631)
(14746)
技术(14029)
(13892)
银行(13868)
(13556)
(13238)
(13035)
机构
学院(332795)
大学(331412)
(129838)
经济(126847)
管理(123250)
研究(112605)
理学(106167)
理学院(104899)
管理学(102861)
管理学院(102205)
中国(81526)
(70651)
科学(67987)
(67762)
(59283)
(55373)
(53616)
中心(53552)
师范(53217)
(52384)
业大(52152)
农业(51880)
研究所(50131)
财经(46155)
北京(44454)
师范大学(42788)
(42013)
(41251)
教育(40249)
(40173)
基金
项目(221004)
科学(174948)
研究(169714)
基金(156242)
(134626)
国家(133256)
科学基金(114418)
社会(105560)
社会科(99456)
社会科学(99427)
(89759)
教育(84296)
基金项目(83154)
(75407)
编号(73155)
自然(71739)
自然科(70017)
自然科学(69998)
自然科学基金(68714)
资助(62197)
成果(60705)
课题(52214)
重点(50656)
(50219)
(49447)
(46131)
教育部(43406)
(42791)
创新(42769)
(42736)
期刊
(148305)
经济(148305)
研究(103415)
中国(76077)
(69548)
教育(66055)
学报(49471)
农业(47242)
(46098)
科学(45681)
管理(40617)
大学(39927)
学学(36056)
技术(33606)
业经(30166)
(29778)
金融(29778)
(23078)
财经(22326)
问题(20743)
经济研究(20656)
(19254)
(17835)
职业(17489)
图书(16742)
农村(15541)
(15541)
技术经济(15357)
农业经济(15255)
统计(14988)
共检索到504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朱毅峰  
文化空间营造是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一种教育传统和文化定势,教育习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广泛。在古村落,正通过集文化设施、文脉传承、文明传播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礼堂这一综合性文化空间营造过程,实现教育习俗的集成化展示、体验式感知和多元化传播,从而发挥教育习俗其特有的教育价值,并逐步实现对现代教育的观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旎娜  
目前农村文化礼堂研究讨论重点是礼堂本身,不涉及文化重建和民间艺术传承过程中的礼堂建设。农村民间艺术虽然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但是其凝聚农民精神力量,反映了其思想和价值观,兼具认知教化、记忆传承和娱乐审美等多重社会功能。因此,结合绍兴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有经验,从重塑主体、拓展空间、服务下乡、传承再造和深挖价值等重构民间艺术资源,探索农村文化礼堂的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伍隆萱  
八连的婴幼儿养育习俗中,看护者初期的一些做法,如,月子里就"教"孩子和来串门的寨邻"对话"、经常和孩子说话等做法非常符合脑科学原理,并且切合一些教育学家倡导的语言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出生之日开始的做法。同时,八连村民对语言在生活中所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语言使用和语用观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而形成的语言使用习俗可以用丰富多彩、面面俱到来形容。这些凝聚着少数民族民众智慧、经验的语言教育习俗,值得人们借鉴和学习。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郭梅亮  
农村传统文化习俗对农户消费行为有着显著影响,对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需求分析应注重对农户经济行为的文化逻辑进行解读。在市场冲击下,农户基于对人情面子等传统文化习俗的重视,会寻求面子成本替换以节约交易费用,这有利于"关系型信用"向"契约型信用"转变,进而促进农村消费性金融发展。因此在中国农村消费性金融的安排中,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习俗的特有功能,进行有效整合,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其真实的市场需求,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服务政策。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林继富  
端午节习俗传承包含中国人对文化的选择,对生活的选择,包含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力。端午节习俗传承体现了人类价值的共同性,其多样性传统源于生活基础上的文化调适和包容性发展,端午节习俗传承体现了中国人基于民族、地方传统的自豪感,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兰萍  
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随着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以及农耕文明的过去,农村民间文化的留存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农村民间文化大量流失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政治、社会原因,其结果则是进一步地推动了社区生活的离散性和弱化了农民的文化认同感。为此,我们需要投入切实的工作来保护和发展各地农村丰富的民间文化,以尽可能地留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维护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和传递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璇  
乡土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本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加强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承体现出了高度的时代价值。当前,我国农村乡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树立开放包容的文化观,进一步完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制度体系,激活农民的参与热情,大力培育优秀的传承者,从而加快农村乡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发展,展现农村文化的无限魅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红才  胡希军  
中国传统礼俗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特征。通过对传统礼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诠释,阐述了中国传统礼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以张谷英村为例,在分析了张谷英村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礼俗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特征,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村"养俗,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以"境"护俗,注重人居环境的利用;以"风"扬俗,注重家风内蕴的弘扬;以"情"怡俗,注重礼仪习俗的承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余永林  
宋代蓝田吕氏乡约,作为一种地方的实验经过朱熹的改良完善,引起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尽管在元代的影响中断,明清两朝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不断的演进和转变。民国时期梁漱溟先生是乡村建设理论的引导人,他理想中的乡村社会组织便是古代的乡约制度,他以陆世仪《治乡三约》为典范,试图去实现吕氏乡约的那种士人理想。今天浙江的文化礼堂建设,某种意义上其精神气质与乡约乡建有相通之处,即通过重新安排乡村的文化秩序来塑造乡民的心灵秩序,而乡约乡建的成败得失无疑会启发我们对文化礼堂建设的思考。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明堂  
用于彩礼的货币支出增量变迁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彩礼的数量、功能也都各不相同。在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个农村地区的深入、持续调查研究及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婚男女比例失调和"并家"现象共存,以及代际及朋辈间的剥削思想等共同促使了彩礼数量上涨;彩礼在传统文化传承、婚姻有效担保、平衡家庭人力资源配置、破坏家风异化民俗和诱发农村离婚率上升等方面的正负功能伴随而生。因此,应通过调整男女比例关系,实质性提高妇女地位;深化农村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改革;强化农村婚嫁法治化建设,加强农村意识形态建设;加速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深层次、多维度引导农村婚姻的理性消费,遏制高额彩礼,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公维才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持家庭养老保障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后,孝文化的弱化削弱了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因而,构建新型农村孝文化及其传承机制,是维持家庭养老保障,应对农村老龄化,建立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罗岩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近些年各界关注的焦点。相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农村的中小学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农村中小学校应实施多元化培养目标,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改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评价制度和促进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果。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薛颖  权东计  张园林  杨扩  
从农村社区重构角度出发,以关中地区为例,通过对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体系及文化活动的总结,对比目前农村社区的公共空间及传统文化状况,分析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保护及文化传承在农村社区重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变迁的动力机制;探究如何在社区重构过程中保护其传统的公共空间及文化,建设人文气息浓厚的农村社区,为农村社区重构及城市社区发展提供借鉴,实现能够安放"乡愁"的城镇化。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娟  
所谓的民俗主义(folklorism),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政治、经济或其他目的而编造出来的"假民俗",又称"伪民俗"(fake lore),但是出于某种原因,这种被制造出来的"伪民俗"却一直被认为是采自田野的"真民俗",或者来自某种"真传统"。民俗主义包含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伪造",一个就是一直被"信以为真"。"伪民俗"的概念上个世纪50年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刘长喜  桂勇  朱国宏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制度、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使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通过对一个地区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变化的考察,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生活状况。本文以无锡农村为个案,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苏南农村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变化的具体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