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88)
- 2023(3842)
- 2022(3246)
- 2021(3483)
- 2020(2721)
- 2019(6383)
- 2018(6589)
- 2017(10594)
- 2016(7343)
- 2015(8513)
- 2014(9019)
- 2013(8113)
- 2012(7911)
- 2011(7096)
- 2010(7697)
- 2009(6967)
- 2008(7335)
- 2007(7021)
- 2006(6501)
- 2005(6324)
- 学科
- 教育(19718)
- 济(17107)
- 经济(17070)
- 管理(15305)
- 中国(12967)
- 业(12917)
- 企(10712)
- 企业(10712)
- 理论(8500)
- 学(7819)
- 教学(7097)
- 农(6460)
- 财(6391)
- 方法(5667)
- 制(5541)
- 发(4796)
- 发展(4296)
- 数学(4181)
- 展(4173)
- 研究(3892)
- 数学方法(3889)
- 业经(3871)
- 银(3867)
- 银行(3861)
- 农业(3847)
- 技术(3782)
- 策(3681)
- 行(3638)
- 思想(3623)
- 体(3564)
- 机构
- 大学(99632)
- 学院(94315)
- 研究(37558)
- 教育(29508)
- 济(26473)
- 管理(25667)
- 经济(25309)
- 范(25197)
- 师范(25088)
- 京(24490)
- 中国(24193)
- 科学(22575)
- 师范大学(20644)
- 理学(20515)
- 理学院(20065)
- 所(20052)
- 管理学(19173)
- 管理学院(18978)
- 江(17978)
- 研究所(17576)
- 北京(17236)
- 中心(16439)
- 财(15876)
- 技术(15444)
- 职业(14646)
- 州(14391)
- 农(13589)
- 院(13140)
- 教育学(11442)
- 业大(11249)
- 基金
- 项目(49313)
- 研究(44167)
- 科学(38814)
- 基金(30239)
- 教育(29611)
- 家(25230)
- 国家(24755)
- 社会(23217)
- 成果(22544)
- 编号(21783)
- 社会科(21364)
- 社会科学(21357)
- 省(20781)
- 划(19728)
- 科学基金(19599)
- 课题(19159)
- 年(16835)
- 基金项目(14270)
- 资助(13518)
- 规划(13233)
- 项目编号(13047)
- 重点(12783)
- 性(12762)
- 部(12422)
- 度(12092)
- 研究成果(11941)
- 阶(11506)
- 段(11468)
- 阶段(11437)
- 发(11427)
共检索到173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红
当前的教育很少直面儿童精神及其内在本质,致使儿童精神被偏好"秩序"、追逐"功利"、崇尚"理性"的倾向所挤占,儿童的精神世界被挤进了太多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最终导致儿童精神的"异化"。因此,教育应反省自身,反省教育制度和教育行为是否违背"为人"的伦理,进而真正观照儿童精神的成长,把儿童当作儿童,正视儿童的"游戏",打破困束儿童的"围墙",着眼儿童的幸福,以儿童自身独特的而不是成人认定的精神特质为基础,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有助于儿童精神成长的"为人"之学。
关键词:
精神 成人 儿童精神 儿童教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希伟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将清代教育考试中的府案首和院案首理解为府试全府第一名和院试全府第一名,认为在一次府试、院试中分别只产生一名府案首、院案首,将录科与录遗理解为介于科试与乡试间前后不同的考试,概为概念与制度误读。通过研读史料发现,府试、院试是分县排名、分县发榜,每县在府试、院试中分别产生一名府案首、院案首,院试后府学所取第一名称院案首。各县府案首、院案首并非考生名列全府第一,而是在各县排名第一;府学院案首同样不能理解为全府排名第一。科试、录遗及大收都属于广义上的录科,以往学界所认为的录科与录遗为同一考试。
关键词:
清代 教育考试 科举制度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子舟 荀关玉 陈宗富
我国近年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对传统的学术课程进行了解构,但又未能形成新的范型。去学术型课程的价值观是工具取向的,知识观是边界模糊的,而方法论则是建构主义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去学术型课程可能给众多来自不利家庭背景的职教学生带来更大的教育不公。对职业院校而言,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能够通过学校教育体制传授,涂尔干的神圣事务—世俗事务二分法表明学校知识与非学校知识之间存在着差异。伯恩斯坦的水平话语—垂直话语架构指出,学校知识独立于情境,层次分明,分类严格,并以学科形式组织;而默会知识则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性,以片断形式组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柳友荣
教育部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冲击"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方案,在实践层面上必须十分关注将"一流本科教育"等同于"一流大学本科教育"、重蹈"定量指标"陷阱、以己大众化之躯学人普及化之神等3个操作误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应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出发,兼顾办学定位,实施分类引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本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
本科教育 一流大学 教学质量 课堂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庄西真
3月17号,备受注目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引起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指导未来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没用"城市化"这个词,用的是"城镇化"一词。我注意到,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各类文件中和中央报刊中均使用了"城镇化"这个词。2013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3.73%(美国82%,加拿大77%、法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孙长远 庞学光
职业教育"协商治理"说试图从根本上扭转政府"家长式"的一元治理模式。然而,研究者以"协商治理"的逻辑自然推导出"职业教育善治"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的主导作用,这不免又走入了另一种误区。职业教育治理只有遵循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治理逻辑,实施政府主导的"协商治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为此,政府必须准确定位其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主导责任,并积极探寻其履行职业教育发展责任的应有路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桂艳
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必须以实现分配正义为前提。而仅靠市场经济的分配模式尚不能实现合理、公正的分配,解决社会不公问题。政府介入是经济运行的必要调控手段,政府介入到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来,必然会面临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只有理顺这一关系才能使社会财富的分配走向更加合理化,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和谐社会构建。
关键词:
效率 公平 分配正义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黄汝倩
系统、客观处理人类行为的行为矫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特教领域。结合视障儿童学前教育特点 ,将链锁法、消退法、正强化以及相互抑制等若干行为矫正原理应用于生活技能训练、语言教学以及其他行为和情绪问题矫正中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
行为矫正原理 视障儿童 学前教育 应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仲建维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代的几大人性启蒙发现之一,它与我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启蒙依然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题,因此,"儿童的发现"依然是引导我国教育前进的向标。当前我国教育的儿童观困局是儿童意识的低落和成人生活本位的价值观。它对儿童自然人性成长的障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来的教育叙事和教育实践必须让儿童和学生进入中心位置,运用生态学的精神,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重新进行深层理解和研究。
关键词:
儿童本位 儿童精神世界 今日教育 生态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陶志琼 夏承谦
儿童的生存与生活是处于诸多关系之中的,儿童是处于生成之中的关系性存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关系既是儿童成长的环境,也是儿童成长的教育资源。关系中的儿童教育需要回归教育的本真,遵循自然教育的规律顺性发展儿童,基于儿童立场不断重新发现儿童,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在自然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滋润与滋养下过得更富有生趣、幸福快乐且富有意义。
关键词:
儿童关系 儿童教育 自然关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培
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当时的目的是要对抗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侵扰,随着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如今在许多国家得以实践,其主旨逐渐从最初的抵抗与防疫转向解放与赋权。我国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时间还不长,研究与实践基础都很薄弱。笔者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访谈,发现他们对于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非常模糊,存在许多出于直觉而产生的误解。本文试图阐释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问题如内涵、师资、立场等,以期引发大家对这一议题的探讨,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关键词:
儿童 媒介素养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培
自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引起我国学者的研究热情与探索实践至今,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已无可置疑,但在如何恰当地认识与理解其内容选择、价值取向、主体定位等问题上仍有不小的探讨空间。笔者基于一些学者对课题研究方案的建议与忧虑,选择了三个方面进行辨析与阐释,认为在内容选择上不必紧追新兴媒介技术形式,而应坚守媒介素养教育一以贯之的批判性反思与道德性实践这一核心精神;在价值取向上应追求保护主义取向与超越保护主义取向的平衡;在师生关系的定位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已有的媒介经验和思想,并且邀请与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媒介世界。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杨经华
自唐代柳宗元的寓言《三戒》创作之后,"黔之驴"遂用来形容一切外强中干、大而无当的事物。许多解释著作普遍将"黔之驴"翻译成"贵州的驴子",对贵州的文化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误解。实际上,唐宋文学作品中的"黔"并非后世贵州简称,它是指当时的黔州或黔中,地域相当于现今重庆彭水一带。"黔之驴"寓言故事发生地点,完全与贵州无关。
关键词:
黔之驴 黔 黔州 贵州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瞿林江
《檀弓下》“遇负杖入保者息”当断句为“遇负杖入保者,息”,“息”为叹息之义,“入保者”为守城士兵。“负杖”乃《檀弓上》“负手曳杖”之简写,意为将兵杖拖在身后地上。“遇负杖入保者息”的意思是:(公叔务人)遇见(守城士兵)拖着兵器进入城堡而叹息。此是形容右师守城兵士懈怠战事之行状,是公室子弟公叔禺人叹息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是孔子赞成勿殇汪踦的真正因由。
关键词:
礼记 檀弓 负杖 负手曳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新荣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又体现了万物发展的规律。"道"是自然无欲的,人也应顺乎自然,清静无为。人有意为之的结果导致了祸乱,违背了道,故需"抱朴守静"、回到自然状态。老子的哲学观不是不要"利",而是不要害;不是不要美,而是不要丑;不是不要善,而是不要不善。但由于美与丑、善与不善、利与害"相伏"、"相倚",相伴相生,所以,为了不要丑、害、不善,干脆不要美、善、利。老子的音乐美学观与哲学观是一致的。为子避免音乐的丑,他连音乐也彻底抛弃,提出了"大音希声"的主张。
关键词:
美学 老子 音乐 思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