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06)
2023(2984)
2022(2458)
2021(2572)
2020(2059)
2019(4691)
2018(4815)
2017(6543)
2016(5268)
2015(6276)
2014(6614)
2013(5309)
2012(4880)
2011(4649)
2010(5007)
2009(4082)
2008(3976)
2007(3766)
2006(3420)
2005(3185)
作者
(12153)
(10009)
(9898)
(9702)
(6446)
(4831)
(4693)
(4220)
(3960)
(3903)
(3507)
(3475)
(3348)
(3334)
(3297)
(3275)
(3263)
(3080)
(3036)
(2964)
(2878)
(2721)
(2663)
(2546)
(2390)
(2354)
(2272)
(2199)
(2170)
(2149)
学科
教育(21222)
中国(9841)
教学(8725)
理论(8261)
管理(5031)
(4945)
(4941)
经济(4941)
学法(4874)
教学法(4874)
研究(4592)
学理(4413)
学理论(4413)
高等(3782)
思想(3781)
(3744)
改革(3670)
政治(3643)
(3534)
思想政治(3490)
政治教育(3490)
治教(3490)
德育(3466)
(3433)
(3424)
发展(3416)
(3292)
学校(3203)
研究生(2870)
教育改革(2819)
机构
大学(60451)
学院(57172)
教育(28342)
研究(25585)
(20449)
师范(20335)
师范大学(16682)
科学(15517)
(15464)
职业(14457)
技术(14123)
(13482)
研究所(12304)
(11703)
中国(11325)
北京(10972)
教育学(10907)
管理(10353)
职业技术(10013)
中心(9873)
(9858)
(9851)
(9441)
技术学院(9256)
经济(9166)
(8958)
理学(8254)
教育学院(8068)
理学院(7976)
业大(7974)
基金
项目(33340)
研究(32798)
教育(26229)
科学(25778)
成果(17370)
编号(17342)
基金(17000)
课题(16989)
(16402)
(15792)
(15103)
社会(15015)
(14379)
国家(14047)
社会科(13712)
社会科学(13710)
规划(11332)
(10375)
科学基金(10233)
项目编号(9789)
重点(9776)
研究成果(9748)
(9577)
年度(9494)
(8862)
(8660)
(8634)
阶段(8608)
(8407)
(8145)
期刊
教育(52904)
研究(28862)
中国(27126)
职业(13923)
(12742)
经济(12742)
技术(10656)
学报(9900)
技术教育(9004)
职业技术(9004)
职业技术教育(9004)
(8757)
大学(8627)
科学(7073)
高等(6638)
农业(6531)
学学(6127)
成人(6060)
成人教育(6060)
(5695)
论坛(5695)
高等教育(5663)
(4632)
职教(4565)
(4165)
(4108)
发展(3931)
(3931)
管理(3694)
比较(3550)
共检索到105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菲  
校园欺凌是青少年同辈群体关系失序的表现。导致校园欺凌的原因很多,其中欺凌者的道德缺失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致因。欺凌者通常持有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价值观,是非观念淡薄,情感冷漠。友爱是重要的人际交往伦理,它以善意为起点,以共同生活为路径,以平等为基本原则,内含了人的是非观、他者意识和包容品质。这对于防治校园欺凌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育世界中友爱伦理的培育,应该成为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德育对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纯槿  郅庭瑾  
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调查数据,本文重点考察我国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四省市校园欺凌状况,并与经合组织国家进行比较,进而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校园欺凌的主要因素,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探查校园欺凌防治的长效机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韩蕊  石艳  
为提升校园欺凌防治的有效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循证实践的研究思路引入其2019年所发布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报告之中,形成了一种基于循证实践的、三角循环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模型。该模型以大样本的调查证据、区域性的研究性证据以及典型的实践性证据这三类证据为基础,以提升校园欺凌防治的有效性为根本目标,涵盖证据获取、证据分析和证据应用三个环节。基于三角循环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模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出全球校园欺凌防治的"最佳证据"——校园欺凌防治的9个有效要素,为全球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有效证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佳哲   生沁霖   姚继军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且呈现低龄化倾向,精准防治城市小学流动儿童的校园欺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大规模省级监测数据,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和泛精确匹配模型等讨论了城市小学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结果显示:相较于本地儿童,城市小学流动儿童更容易遭受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城市小学生遭受各类校园欺凌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较于本地儿童,师生关系对城市小学流动儿童遭受言语欺凌和关系欺凌的负向影响更大,亲子关系对城市小学流动儿童遭受关系欺凌的负向影响更大。由此,建议城市小学教师尤其班主任要更加关注流动儿童,与其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流动儿童家长也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构建亲密的亲子关系,减少流动儿童遭受各类校园欺凌尤其言语和关系欺凌的风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纪林芹  
学生欺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仅危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本文主要基于心理学视角分析学生欺凌问题,首先介绍学生欺凌的普遍性与发生特点,其次阐释学生欺凌的个体心理-生态环境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包括个体认知-情绪-行为因素、校园与班级环境、教师认知信念与态度、同伴过程等,最后提出学生欺凌防治的启示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郭成岳  
青年人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建设者,对其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培养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但近年来,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常有发生,让人触目惊心。这种暴力倾向严重影响和削弱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成果,应当引起家长、老师、社会、学校高度的重视。文章在多角度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才培养的校园环境中欺凌现象存在的程度,分析了其危害。从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探索校园欺凌事件的有效预防、妥善处理应对的方法,以期营造一个培养造就青春人才的良好环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是伴随着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欺凌现象,在世界各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网络欺凌具有高度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再加上被欺凌者大多常保持沉默,使网络欺凌更为普遍,更加复杂隐蔽,也更加难以控制。网络欺凌需要综合治理,但根子在教育,学校需要加强预防网络欺凌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责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以及生命教育、同情心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滕志妍  张珊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是基于证据的实验性防治青少年网络欺凌项目。在行动路径上,项目确立从认知导向行为的目标体系,构建模块化的活动课程,帮助学生认知网络欺凌的概念、角色,分析欺凌行为的后果,探索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并以合作教育游戏2.0模拟实践强化,体验式培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项目采取了模块课程育人、专业队伍支持、游戏活动强化和政策环境保障等几项反网络欺凌行动策略,在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和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为防治校园欺凌提供了独特的经验。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付立宏  
网络信息伦理是调控网络信息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网络信息伦理不会自动生成、扩散和发挥调控功能,它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培育。网络信息伦理的培育途径主要有:①狠抓网络信息伦理教育;②提倡网民“自省”、“慎独”;③调动社会舆论,影响网民道德社会化进程;④完善网络信息行为的赏罚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倩   程乐   田甜   邬燕楠  
学校是开展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的主战场,教师是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的一线执行者。然而,当前学校和教师在欺凌防治工作中常处于回避、缄默和被动的状态,理应深入探究一线教师在实际欺凌防治工作中的现实困境,剖析背后所隐藏的学生欺凌防治工作的机制问题,包括赋能机制未完善、问责机制不合理和合作机制未形成等。为此,基于问题剖析和成因梳理,提出多维度赋能教师、合理化问责机制、建立欺凌“零容忍”合作机制和普及“修复性正义观”等解困思路和改进建议。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素雅  马早明  
为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菲律宾于2012年颁布了《教育部儿童保护政策》,旨在形成包容关爱的课堂氛围,塑造"零暴力"的校园环境。其具体内容包括界定欺凌行为与类型,培育国家培训网络与反欺凌能力,构建完备的国家报告体系,建立具体可行的处理机制,以及推进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参与支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耿申  王薇  
欺凌行为的形成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轻到重的酝酿、发生和发展过程。欺凌"先兆"是欺凌种子—欺凌初发—欺凌萌芽的欺凌行为生发过程,这一过程是防止产生严重后果的标准欺凌事件的关键。经过北京市朝阳区三轮实验研究,形成"识别要素"+"消解策略"的欺凌"先兆"应对框架。在学校预防实践视角下,认识到欺凌"先兆"的普遍性和欺凌是可防可控的基本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细化和操作化,是预防欺凌应当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准则。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诗雅  黄甫全  
运用"多前因变量—多结果变量"框架,探讨积极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调节效应与抑制效应,以及消极情绪(压力、焦虑、倦怠、抑郁)在积极心理资本与欺凌问题之间的完全或部分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来减少消极情绪,进而降低其欺凌行为。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通过拓展和建构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够发展其积极心理资本,进而抑制校园欺凌,同时增强教育满意度。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鞠玉翠  
友爱既是一种个人德性,也是一种关系状态,还是一种公共精神,是教育场景中非常强调的一种价值。但当前友爱关系存在非公共化、被动化、功利化、形式化等问题,亟待重建。友爱的公共性要求教育者主动用平等、非压制的方式对待学生,引导学生认识人的共同本质和平等性,并平等地尊重他人;倡导主动地爱与回报,追求德性之交是解决友爱被动化、功利化的良方;做好自爱者而非自私者,能够推己及人又不强加于与我们不同的人,让友爱由心而生从而避免形式化。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陶建国  王冰  
挪威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校园欺凌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挪威教育部门在实证调研基础上出台了相关预防措施。为了强化校园欺凌预防效果,挪威通过修改《教育法》赋予学校预防欺凌的义务。挪威注重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的开发活动,大学以及社会科研机构研发出众多项目供学校选择。在诸多项目中,突出的项目包括奥卢维斯校园欺凌预防项目、"零容忍"项目、儿童行动挪威中心预防项目以及学校仲裁所项目。这些预防项目力图通过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协作,实现预防校园欺凌、创造安全的学校环境的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