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93)
- 2023(14593)
- 2022(12484)
- 2021(12381)
- 2020(10002)
- 2019(23484)
- 2018(23335)
- 2017(42987)
- 2016(24310)
- 2015(27985)
- 2014(28251)
- 2013(27197)
- 2012(25352)
- 2011(23059)
- 2010(23082)
- 2009(20888)
- 2008(20613)
- 2007(17935)
- 2006(15768)
- 2005(14269)
- 学科
- 济(93035)
- 经济(92927)
- 管理(63251)
- 业(58438)
- 企(48928)
- 企业(48928)
- 方法(42966)
- 数学(36581)
- 数学方法(36110)
- 中国(31393)
- 教育(23874)
- 农(23784)
- 学(22945)
- 财(21773)
- 理论(20800)
- 业经(19746)
- 贸(18670)
- 贸易(18659)
- 易(18191)
- 制(17093)
- 地方(16213)
- 农业(15511)
- 和(15247)
- 技术(14564)
- 银(13805)
- 环境(13772)
- 银行(13768)
- 融(13179)
- 金融(13178)
- 行(13173)
- 机构
- 大学(348208)
- 学院(340678)
- 济(132776)
- 经济(129779)
- 管理(128245)
- 研究(119856)
- 理学(110913)
- 理学院(109576)
- 管理学(107579)
- 管理学院(106951)
- 中国(85750)
- 京(76803)
- 科学(72721)
- 所(60019)
- 财(59776)
- 研究所(54921)
- 范(54482)
- 师范(54110)
- 中心(52210)
- 北京(49898)
- 农(49855)
- 江(48887)
- 财经(48291)
- 业大(47384)
- 师范大学(44481)
- 经(44148)
- 院(43188)
- 教育(41205)
- 经济学(40618)
- 州(39895)
- 基金
- 项目(227855)
- 科学(179770)
- 研究(173581)
- 基金(163482)
- 家(141728)
- 国家(140432)
- 科学基金(119453)
- 社会(107059)
- 社会科(101095)
- 社会科学(101071)
- 省(86541)
- 教育(86159)
- 基金项目(85466)
- 自然(75547)
- 划(75437)
- 自然科(73796)
- 自然科学(73779)
- 自然科学基金(72466)
- 编号(72351)
- 资助(67826)
- 成果(62094)
- 部(52803)
- 课题(52479)
- 重点(51873)
- 发(48604)
- 创(46821)
- 教育部(46117)
- 项目编号(44215)
- 大学(44101)
- 国家社会(43455)
- 期刊
- 济(144819)
- 经济(144819)
- 研究(110493)
- 中国(72403)
- 教育(68128)
- 学报(53234)
- 科学(49330)
- 管理(46814)
- 农(45608)
- 财(44125)
- 大学(41492)
- 学学(37431)
- 技术(33016)
- 农业(32275)
- 融(25655)
- 金融(25655)
- 财经(24181)
- 经济研究(22937)
- 经(20775)
- 业经(20733)
- 图书(19938)
- 问题(18596)
- 职业(17380)
- 业(17013)
- 贸(16083)
- 理论(16020)
- 坛(15574)
- 论坛(15574)
- 版(15543)
- 技术经济(15489)
共检索到510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桂生
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历史进行专业性质的研究,虽属于"中国古代教育史专业"使然,由于作为现代专业研究对象的"教育"是专业分化意义上的专门领域,专业性质的"教育"概念属于逻辑范畴,同我国古代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两者之间同中有别、异中存同,故在此类课题中,源于西方现代的专业思维,同我国古代教育的历史实际难以对接。孟宪承教授在选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过程中,知难而上,志在使其成为专业性质的文本。其中"专门的教育文章"的寻求,即遇到了"教育"概念、教—学理论、教育制度的文化等问题。所以,对中国古代教育历史进行专业性质的研究,实际上是在时代前后、中国内外的夹缝中颇费踌躇的探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桂生
20世纪60年代初期孟宪承教授受命选编文科教材中两部中国教育历史教材。编者原本参照发达地区同类选本的先例,选编专业性质的教育历史文集,力求按照现代教育思维和学术规范,解决教育历史资料选择与编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于中国教育历史状况相当特殊,就连历史上教育专文、专论的寻求,也成为文稿选择中的难题,更何况作为文科教材,还存在适合现代中国教育时宜问题。因此,客观上存在专业研究的方向同按照专业标准与学术规范选择文稿可能性的矛盾。鉴于《文选》编辑过程中遇到和解决或有待解决的难题,也属一般教育历史研究中无法规避的问题,故在此意义上,《文选》编辑的实践,堪称行动中的"教育史学"问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俊明
"批判地继承"是新中国处理文化、教育和历史问题的指导原则。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教育史》的编写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教材设计中的研究者立场、对中国教育的基本评价、研究目的等方面都体现出"批判地继承"的思想困扰,教材文本以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为基本内容,通过"唯物(先进)与唯心(落后)"的阶级分析话语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的叙述模式来具体落实"批判地继承"的原则。对此原则的把握、二元对立的思维、研究者心态等是导致该教材以批判取代继承的原因。
关键词:
批判地继承 历史逻辑 中国古代教育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栗洪武 陈磊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传承与创新文化是其基本功能,也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在储才与育才的同时,日益凸显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及其特征:学校储备人才与创新文化,形成传承中华文化的长效机制;学校培育人才与整理文献,使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学校开展经学教育,促成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学校教育具有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独特功能。认识并遵循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历史规律,继续发挥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和作用,开辟一条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保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学校教育 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立
中国古代大学教育思想探析余立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制度、教育目的和任务、教育原则与方法、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体现在其中的教育思想等,是我国极为珍贵的教育遗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这份遗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熊明安
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 ,认识高等教育 ,就必须把具体的高等教育现象放在具体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中去考察。本文引用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概况、学术自由、办学自主以及学生学习生活与正义斗争等方面的一些事例来说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概况。
关键词: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太学 太学生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星云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宝库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史料记载很丰富。每个朝代在教育财政、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各具特色。考察梳理古代官学与私学的教育财政问题,可以为当代教育财政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资料和启示。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教育财政 官学 私学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赵振红 张海波
深入研究并构建中国古代教育话语,才能实现传统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更好地借鉴西方教育思想,以构建当代中国教育的话语体系。文章从教育范畴与命题入手,提出构建中国古代话语体系的目标与切入点,并立足唯物辩证法,对如何科学构建中国古代话语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教育 话语体系 辩证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冯晓沛 胡克祖
在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最初形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中国古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梳理。不同时期学徒考试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功能、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其鲜明特点,它们为现代职业教育评价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古代职业教育 学徒制 评价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玄远程
就研究范式而言,中国古代技术教育史与普通教育史不同。因此,照搬普通教育的研究范式将会背离技术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基于二者之间的差异,从知识、人才、模式、文化四个方面提炼出"默会向度、匠器向度、隐性向度"三个向度的学科特殊属性,并以此作为中国古代技术教育史研究的逻辑主线。
关键词:
中国古代技术教育史 逻辑主线 向度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韩凤芹 史卫
中国古代职业教育起源于原始部落时期,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多元办学结构,到唐宋时期达到高峰,明清时期开始走向衰落。职业教育在历史上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中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直接兴办职业技术学校且鼓励多元化办学;将经世致用、技术教育等理念引入普遍教育;总结提炼先进技术并编写教材进行推广等。技术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对技术和技术创新的尊重,一度带动了古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传统文化中重政轻技、重道轻器倾向始终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上职业教育实践中的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汲取,同时,我们也需要从文化层面转变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满足优秀技术人才通过技术创造创新和传承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广山
范式作为一种特定社会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接受的总和,反映在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中是"治事"、"安身"的追求。"治事"、"安身"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范式,是在古代早期知识生产过程中实用技术知识与思想知识分离及其思想对技术知识的统领下,社会分工与职业分化中形成的,是在自在性教育制度中发展和通过强制性教育制度不断强化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范式在古代职官教育、职医教育、艺徒制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中,体现为"治事、成物"、"试验候症"、"以技安身"、"人为物本"等思想与实验观测、取象比类、问难论辩、观察模仿、示范推广等方法相结合,通过实学思想总结,使"中体西用"成为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内部...
关键词:
治事 安身 职业技术教育 范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杰
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文化根脉。以韩愈在《原道》一文中阐述“唐代的中国文化宣言”为始端,儒家学者开启了构建以“中国”为本位的教育话语体系的文化之路。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天理”与“道统”说为核心,最终完成了对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实现了源起于唐代韩愈的儒学复兴梦想,而且重新确立了儒家教育学说在古代文化生活中的话语权。朱熹构建理学教育话语体系的过程,将“孔孟—程朱”道统学说融入以《近思录》、《四书集注》为中心的经典文本建设与以修齐治平为目标的个体修身实践,形成了根基于个体生命自觉的为学次第与修身工夫。以朱熹理学思想为中心考察中国古代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历史智慧,旨在通过对道统、文本、实践等三个彼此相联要素的诠释和分析,以阐明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的、可以作为认识对象的一种积极、可借鉴的教育文化遗产,并以此来领悟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及中国教育学的中国魂之真义。
关键词:
朱熹 中国文化 理学 儒学 教育话语体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曹玉静 谭杰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是女性的主要活动场所。女性的一生要经历"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这三个阶段。从这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有利于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借鉴,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当今社会有关女性生活和发展的问题,有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女性教育 地位与启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锐 季慧慧
作为高校从事音乐艺术教育的工作者来说,积极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对当代我国音乐理论教育有着很大的意义。由修海林撰写的《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一书,为高校音乐教师对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理论及发展史研究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和作用。这部传统音乐教育类图书经典著作是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研究的丛书之一,这套艺术教育研究丛书为中国艺术与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其中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部分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我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成就及其经验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的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