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49)
2023(5830)
2022(4839)
2021(4749)
2020(3901)
2019(8974)
2018(8803)
2017(13900)
2016(8777)
2015(10106)
2014(10219)
2013(9063)
2012(8391)
2011(7820)
2010(8533)
2009(7355)
2008(7244)
2007(6788)
2006(6359)
2005(6147)
作者
(22261)
(18613)
(18359)
(17908)
(11754)
(8931)
(8510)
(7193)
(6989)
(6974)
(6248)
(6145)
(5979)
(5913)
(5850)
(5707)
(5691)
(5550)
(5478)
(5281)
(5080)
(4636)
(4607)
(4534)
(4326)
(4241)
(4206)
(4187)
(3846)
(3733)
学科
(23962)
经济(23938)
教育(21173)
管理(16275)
(15695)
中国(14837)
教学(13357)
(11127)
企业(11127)
理论(10762)
(8348)
(7891)
方法(7619)
学法(7395)
教学法(7395)
技术(6990)
数学(6553)
数学方法(6238)
农业(5688)
(5643)
地方(5562)
(5513)
学理(5365)
学理论(5365)
研究(5222)
(5182)
业经(5021)
发展(4820)
(4697)
(4483)
机构
大学(113975)
学院(109279)
研究(43589)
(34822)
经济(33660)
教育(32148)
管理(31146)
(27813)
师范(27625)
(27125)
中国(26952)
理学(25609)
科学(25363)
理学院(25173)
管理学(24308)
管理学院(24062)
师范大学(22637)
(21675)
(20946)
中心(19567)
研究所(19466)
技术(18920)
北京(18624)
职业(17599)
(17587)
(16606)
(16293)
(15595)
业大(13710)
财经(12868)
基金
项目(64771)
研究(57717)
科学(51187)
基金(40247)
教育(36723)
(34207)
国家(33738)
社会(31247)
社会科(29217)
社会科学(29212)
(27740)
科学基金(27554)
编号(26706)
成果(25863)
(25219)
课题(23355)
(20371)
基金项目(19234)
资助(16710)
规划(16646)
重点(16615)
(15820)
(15784)
项目编号(15628)
(15460)
自然(15141)
自然科(14816)
自然科学(14809)
自然科学基金(14524)
(14307)
期刊
教育(60332)
研究(48447)
(41495)
经济(41495)
中国(41407)
技术(17213)
职业(15382)
学报(15178)
(14847)
管理(14103)
(14020)
科学(13418)
大学(13409)
学学(10083)
农业(10048)
技术教育(9914)
职业技术(9914)
职业技术教育(9914)
(9385)
论坛(9385)
(9101)
金融(9101)
图书(7719)
高等(7618)
财经(6764)
(6738)
高等教育(6521)
成人(6516)
成人教育(6516)
科技(6340)
共检索到1967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方明宝  
自近代以来,伴随着工具理性在我国的传播,科学技术日益被塑造成一种主导的意识形态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教育是再生产科技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通过学校的"选性传统"人为地赋予科技知识以"高位",然后经过教育者的不断宣传和强化,保持这种位知识的再造与延续。这正是教育再生产科技意识形态的机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穆凤良  
本文认为,意识形态在历史上经常被视为贬义词,影响了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认识。然而,意识形态笼罩着社会、语言和所有人类的活动,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忽略意识形态等于忽略自我的存在。只有研究和发展意识形态,才能在价值判断中既不失去自我,又能宽容他人。这也是外语教学较高层次的要求。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小卫  
所谓意识形态,从最简单意义上来讲,是指一种公共意识、集体认知。在我国学术界,意识形态通常被解释为: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按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以及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在我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冀东  王磊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意识形态视角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手段的创新、思政队伍的知新、话语体系的革新的"四新"探索与时俱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政  
一个成熟的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诞生,大致可以经历四个阶段:首先,教学成果源于理论的顶层设计和朴素愿景。成果完成人会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判断,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思考,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方向、目标和可能的对策。其次,教学成果立于实施方案的设计和应用。这是理论思考转化成教学成果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等是支撑教学成果落地的重要载体,一份教学成果做的实不实,往往就体现在实施方案、工具、材料等物化成果的开发和使用上。再次,教学成果精于文字提炼和推广检验。当成果完成了理论层面的构想和实践层面的检验后,成果将以报告的形式加以凝练和呈现。它考验成果完成人的文字功底,以及对成果本质内容和核心价值的深刻认识。同时,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利于成果的修正和完善,应用效果也是成果价值的重要佐证。最后,教学成果成于经验的迁移运用和价值再造。如果把前三个环节称为教学成果的生产,那这一环节就是教学成果的再生产。教学成果获奖既代表外界对成果本身价值的认可,同时也代表外界对运用本成果解决同类问题的期待。一份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奖具有示范性、引领性、推广性的特征。随着问题和外界环境的变化,成果本身具有迭代和进化的需要,一项成果也会成为未来另一项成果培育的基础和参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安桂清  
教育批评为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一堂作文课为例,通过对其进行描述、分析、反思和从中获得启示,来展现教育批评的四个主要方面或维度,从而试图揭示一种描述、研究与评价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新取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一堂堂的课,承载着教师的基本使命,教师带进课堂的,不只是课本、情感和信心,而且要带着满荷包的问题。教学即教问。创造始于问题,探究式、研究性教学就是问题式教学。一堂能引发出学生许多问题的课是好课,能引发出难倒教师的问题的课是更好的课。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福生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工作往往表现出意识形态化、政治化的倾向,其重要原因在于把意识形态作为判别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姓“资”姓“社”标准,而不是把生产力作为标准去判别意识形态是否适应客观实际,因此,现在必须把这个观念倒过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徐彦伟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大学,对青年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过程是个既教书又育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如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文  李森  
作为教学的基本元素,课堂教学权力是一个歧义较多、问题突出的概念。对教育社会学和各意识形态流派课堂教学权力理解的梳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权力。教育社会学理论为我们分析课堂教学权力提供了分析理据,而对各意识形态流派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洞察课程争论、历史话语、政策变革等因素如何对形成不同课堂教学权力理解施加的影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倪静君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许毅  苌景州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出发,客观而全面地论述了教育投资的作用、地位和属性。指出,教育及教育投资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条件和部门,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它在总体上可视为一种既具有生产性但又不属于物质资料生产、因而又具有消费性的投资活动。作者认为,明确地了解这些,对于我们制定教育投资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作者提出了对合理的教育投资规模的概括性评判标准。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小锋  王湘宁  
不能仅仅把慕课看作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应该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去考量。从授课方的角度来说,面对大规模、更广泛的传播空间和对象,观点的传播变得极为简单便捷。对于国际慕课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及课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孙笑非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切入口。然而,自城乡二元结构诞生以来,乡村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背离的一种文化类型。文章通过回顾传统乡村文化的内在特征及本质,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秩序的潜在基石,构造出一种社会生活秩序与理想世界的版图,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其文化的本质会持续存在,因为它的核心深植于经年累月的社会发展之中,以特定的社会功用烙刻着无法言说的文化认同。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乡村文化在社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旭东  孙笑非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一个切入口。然而,自城乡二元结构诞生以来,乡村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带有负面色彩的,与现代科技文化相背离的一种文化类型。文章通过回顾传统乡村文化的内在特征及本质,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秩序的潜在基石,构造出一种社会生活秩序与理想世界的版图,在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变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像万花筒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但其文化的本质会持续存在,因为它的核心深植于经年累月的社会发展之中,以特定的社会功用烙刻着无法言说的文化认同。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乡村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诸多表现与流变形式,了解乡村文化自身在流变过程中滋生出的新的智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