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41)
2023(4169)
2022(3191)
2021(3424)
2020(2517)
2019(5889)
2018(5967)
2017(8879)
2016(6150)
2015(7007)
2014(7017)
2013(6041)
2012(5608)
2011(5268)
2010(5538)
2009(4617)
2008(4480)
2007(4045)
2006(3697)
2005(3558)
作者
(13517)
(11192)
(11026)
(11022)
(7236)
(5412)
(5295)
(4611)
(4316)
(4219)
(3812)
(3798)
(3710)
(3666)
(3581)
(3576)
(3545)
(3404)
(3367)
(3344)
(3231)
(2842)
(2819)
(2770)
(2646)
(2620)
(2596)
(2459)
(2365)
(2301)
学科
教育(19485)
(11363)
经济(11344)
中国(10380)
管理(9632)
理论(8875)
(8686)
教学(8204)
(6944)
(6237)
企业(6237)
学法(4479)
教学法(4479)
思想(4033)
(4010)
方法(3950)
政治(3905)
研究(3888)
学理(3829)
学理论(3829)
发展(3771)
(3649)
(3534)
改革(3321)
思想政治(3305)
政治教育(3305)
治教(3305)
德育(3273)
(3267)
高等(3258)
机构
大学(75661)
学院(69939)
教育(27626)
研究(27318)
(21625)
师范(21511)
管理(18310)
师范大学(18008)
(17807)
(17255)
经济(16491)
科学(15239)
理学(15162)
理学院(14871)
管理学(14405)
管理学院(14245)
中国(14211)
职业(13934)
技术(13273)
(12964)
(12817)
北京(12457)
研究所(11741)
中心(11399)
教育学(10670)
(10078)
(9755)
职业技术(9688)
(9328)
技术学院(8769)
基金
项目(41307)
研究(39456)
科学(33146)
教育(28456)
基金(24900)
社会(20833)
(20451)
国家(20066)
编号(19677)
成果(19608)
社会科(19235)
社会科学(19233)
(17477)
课题(17449)
(16859)
科学基金(16237)
(15651)
规划(12424)
项目编号(11827)
基金项目(11769)
(11202)
(11049)
(10994)
重点(10980)
研究成果(10719)
教育部(10414)
(10028)
年度(9816)
资助(9804)
(9783)
期刊
教育(49912)
研究(32012)
中国(27212)
(20829)
经济(20829)
职业(13081)
技术(11358)
学报(9426)
技术教育(8808)
职业技术(8808)
职业技术教育(8808)
大学(8511)
科学(7626)
(7538)
管理(7053)
(6349)
图书(6190)
学学(5879)
(5780)
论坛(5780)
高等(5759)
成人(5153)
成人教育(5153)
(4875)
高等教育(4840)
书馆(4705)
图书馆(4705)
农业(4650)
职教(4220)
发展(4141)
共检索到1209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朱新梅  
教育思想家、教育学家、教育家作为三种不同的教育活动的主体 ,在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以隐喻的方式 ,他们分别对应着“立法者”、“阐释者”、“实践者”的角色。他们以不同的教育智慧与方式 ,对人类的教育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信茹  王东林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类学家的"田野"不再局限于固有"方位"和实体空间,而逐步拓展至网络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研究者不仅是网络文化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更是对社区和研究对象做出积极贡献的"创造者"。作者以自己的田野经验和个案研究为例,将网络民族志视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共同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这样的研究视角和以往网络民族志相关研究较为不同。同时,研究双方于网络空间中的"共在",使得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参与度及个人情感投注等方面都发生变化。由此,作者提出,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作为观察者和文化创造者的双重身份得到凸显。此外,网络民族志中的田野更具"流动性",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通过该研究,作者认为,从研究者的视角深入剖解和讨论,不仅在于了解网络对研究过程所带来的影响,还在于把握研究者如何面对网络世界,如何阐述自己。而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这样的研究思路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思网络空间赋予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贾莉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林崇德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无论高校教师还是基础教育教师,师德要求的共性是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但是,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教师在师德要求上又有差异,如教授对象大都是年过18岁的成年人,而且工作内容更多涉及学术领域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教师而言,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惟此才能成为合格的大学教师,承担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荣生  于龙  
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更需要这样的研究者:有丰富的经验,又有足够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从事理论到实践的技术转换。洪宗礼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材编者,在教学和教研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经验,深入思考和研究,勇于自我超越和开拓创新,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侯书栋  
一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能,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改革发展和1999年开始的空前规模的大扩招,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郑江艳  类延村  
知识社会的显著标志就是知识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图书馆作为知识积累载体的中枢,是人类获得社会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制度构造中的非系统性和分散化,成为人们目前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外在障碍。图书馆立法成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之道,而图书馆立法者对于图书馆立法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知识论则成为影响图书馆立法者行为倾向重要因素。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丽敏  王文霞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的主体性已经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得以传承,并将继续以其巨大的潜力使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域文学走进本民族并广泛传播。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中国经济》是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面向全球发行的财经类月刊。《中国经济》注重思想性、前瞻性与权威性,积极推动学术观点的公众化表达。杂志的办刊方向为:深刻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与思想激荡,从全球视野和多元视角出发,审视中国经济、社会、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甘剑梅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 ,从知识和道德出发 ,这是教育的传统起点观 ,它们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 ,使人的发展丧失生命的根基。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 ,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 ,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 ,但又不止于生命 ;始于生命的陶冶 ,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包丹丹  
教育、教养和教学是苏联教育学的三个基本概念。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学者依据马列主义原典,对比苏联教育学文本,确定了三个概念的译词,并阐释其具体内涵。教育分广义与狭义,苏联教育学中广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人格陶冶,后被替换为思想教育;教养指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传授,因与中国文化传统不合,终被弃用;教学是狭义的教育和教养实现的基本途径。通过对三个概念的阐释,苏联教育学的"学校中心""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特点被呈现出来,它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教育学科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中国教育学科指明了方向,也为师范教育培育师资做出了贡献。中国教育学者并非只是照搬照抄苏联教育学,这一过程中有思考、选择和接受,基本依据是本国的学术传统与现实语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包丹丹  
儒者之"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修身"。所谓"修身",不能被狭隘化为道德修养或道德教育,而是"仁—生"意义的开显、拓展和深化过程。它以"天—人"、"物—我"、"身—心"一体而相通为前提,在物我感通、身心相守中成就"诚发于中而形于外"的饱满人格。经籍性知识所以不可或缺,在于它们既是"仁—生"之境的表达者,也是"仁—生"之境的兴发者。作为实用技能之"艺"的学习,只有"依于仁",方能兴起于亲亲之家;"艺"而能"游",则让"仁—生"之境步入艺术化境地。"意义—兴发"的教育之学,可能成为我们超越"目的—手段"的先行割裂,重新领取传统思想资源和文化智慧的重要途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莫罕默德·梅卢奇  克莱蒙·戈蒂埃  宋莹  
学校是文化机构,教师则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员。这种说法有三重含义其一,文化并非某个体知识的总和;其二,教师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学生每天接收文化信息;其三,教师是知识分子,换句话说,是文化的继承人、阐释者和批判者。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杜彦霖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教育家,他的解放教育学思想对全世界的教育及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对学校师生关系方面的探讨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本文以职业学校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主体为切入点,结合职业学校师生关系实际情况,探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