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09)
- 2023(13506)
- 2022(10824)
- 2021(10142)
- 2020(8106)
- 2019(18229)
- 2018(17925)
- 2017(31862)
- 2016(18198)
- 2015(20536)
- 2014(20335)
- 2013(18501)
- 2012(16314)
- 2011(14708)
- 2010(14975)
- 2009(13561)
- 2008(12846)
- 2007(11629)
- 2006(10306)
- 2005(9509)
- 学科
- 济(54874)
- 经济(54796)
- 管理(46064)
- 业(42601)
- 企(34108)
- 企业(34108)
- 中国(26217)
- 教育(22821)
- 农(20701)
- 理论(17299)
- 方法(16947)
- 财(16287)
- 业经(16031)
- 学(15190)
- 农业(14120)
- 制(13730)
- 教学(13122)
- 数学(13003)
- 数学方法(12727)
- 技术(12444)
- 地方(11692)
- 体(11269)
- 发(11191)
- 银(10661)
- 银行(10641)
- 行(10223)
- 融(10055)
- 金融(10047)
- 贸(10028)
- 贸易(10023)
- 机构
- 学院(234865)
- 大学(230278)
- 研究(81856)
- 济(81346)
- 经济(79204)
- 管理(78177)
- 理学(66247)
- 理学院(65425)
- 管理学(63874)
- 管理学院(63432)
- 中国(56220)
- 京(50863)
- 科学(48956)
- 范(41683)
- 师范(41341)
- 财(40473)
- 所(40081)
- 江(38417)
- 教育(37411)
- 中心(36437)
- 研究所(36203)
- 农(36050)
- 技术(35707)
- 师范大学(33118)
- 北京(32482)
- 职业(32092)
- 业大(31304)
- 财经(31216)
- 州(30693)
- 院(30129)
- 基金
- 项目(151918)
- 研究(124455)
- 科学(120740)
- 基金(102897)
- 家(88408)
- 国家(87468)
- 科学基金(74317)
- 社会(74292)
- 社会科(69831)
- 社会科学(69816)
- 教育(65456)
- 省(63948)
- 编号(55609)
- 划(54349)
- 基金项目(52421)
- 成果(48012)
- 自然(43753)
- 自然科(42759)
- 自然科学(42744)
- 课题(42727)
- 自然科学基金(41935)
- 资助(39829)
- 年(36992)
- 重点(36284)
- 发(34936)
- 部(33432)
- 项目编号(33232)
- 创(33155)
- 性(32297)
- 规划(32214)
- 期刊
- 济(96431)
- 经济(96431)
- 研究(78722)
- 教育(69413)
- 中国(64581)
- 农(34792)
- 学报(34623)
- 财(32603)
- 科学(31178)
- 管理(30879)
- 大学(27871)
- 技术(27394)
- 学学(24268)
- 农业(23571)
- 职业(21776)
- 融(19170)
- 金融(19170)
- 业经(18159)
- 经济研究(15876)
- 财经(15438)
- 坛(15124)
- 论坛(15124)
- 技术教育(14157)
- 职业技术(14157)
- 职业技术教育(14157)
- 经(13500)
- 图书(13243)
- 业(12470)
- 问题(12004)
- 科技(11832)
共检索到370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杜剑涛 唐雯谦 贺文杰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视角为审视我国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和路向提供了新方向。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的重要表现;也是高职院校促进多种文化融合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还是高职院校与科技协同创新,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面临着教育地位边缘化,受制于功利主义的市场导向;教育底蕴薄弱化,难以体现科技伦理教育价值;教育方式浅表化,难以具现科技伦理教学效果;教育内容碎片化,难以反映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等问题。为了推动科教融汇,高职院校要提高科技伦理教育战略地位,增设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涵育科技伦理教育底蕴,营造尊重伦理价值的氛围;丰富科技伦理教学方案,健全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科技伦理教育内容,打造特色引领的综合课程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成建宇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应用型院校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为保障我国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我国应用型院校还需大力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应用型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师资水平有待提升、硬件环境有待优化、教材设置不尽合理以及教学评价亟待完善等诸多困境。为此,我国应用型院校应当基于能力本位教育视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硬件环境,调整课程教材设置,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江应中
教育资助政策是教育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大量的伦理问题。传统观念所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社会生活所呈现的主流价值的嬗变,导致当代中国教育资助政策陷入一种伦理困境,出现伦理精神式微甚至严重滑坡,并且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人们有理由追问资助政策的伦理价值何在。与此同时,凸显教育资助政策伦理价值的任务也变得更加重大。围绕教育资助政策的伦理价值诉求,应从健全和完善政策体系,鼓励慈善捐赠,加强诚信、感恩和报偿教育,营造和谐氛围等方面开展工作,以促进教育资助政策的伦理价值实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汪安冉 刘义兵
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加快落实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所需与关键所在。然而,当前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仍面临意识、制度、组织与实施困境,须以加强理论研究厘清职前职后教育关系为基础,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为保障,形成"四维一体"的培养共同体,共同搭建一体化课程与目标体系,以突破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困境。
关键词:
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发展 职前职后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林蕙青 管培俊 李家俊 王希勤 张来斌 张大良 孙维杰 李楠 李志民 马陆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部署。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8月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开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座谈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座谈会主题深入探讨全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新思想、新论断,本刊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精选发言人的观点摘编,以期为教育领域深入学习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参考,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海涛
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作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大中小学一体化统筹推进。从价值维度看,重构大中小学一体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成才出彩以及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从现状维度看,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各自为政,缺乏连贯性;职业生涯教育主体缺失,职业教育的优势难以发挥;职业生涯教育效果打折,职业生涯课程亟待优化。从实践维度看,提出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优化路径,即理顺"统筹推进、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构建"全员参与、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构建"全过程、全周期"的课程体系,建立"常态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杜荣
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其体系框架与实施对教师教育的推动已为学界所肯定。然而,从对教师教育促进实效来看,当下"一体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尚存在未能实现一体化深入融合、网络媒介化教学形式未能充分发挥、课程的实践与评价缺乏深入推行等深层上困扰着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问题。针对以上诸种困境,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应该重新进行一系列调适,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目标设置,深化教师教育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与资源保障,改革当前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内容与评价方式,以此来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改革深入实施。
关键词:
教师教育 课程体系 职前教育 职后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孟繁宇
教师教育一体化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其中,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在职培训三个阶段的融合作为施行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前提,业已为人们所认知与肯定。当前,国内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然而,在建设进程中,在教师教育主体、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团队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现实困境。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应该从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建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建立一体化教师教育发展模式等三方面入手。
关键词:
教师教育 一体化发展模式 课程体系结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韩清林 秦俊巧
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目标模式的战略选择。要坚持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实现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城乡学校布局和教育教学体系、终身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环境、教育技术、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措施包括:推进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变革;落实各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的责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政策法制体系;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试验区;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理论体系;建立完善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的督导评估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秦建平 张惠 李晓康
本文在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现代化关系、国家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和有关城乡一体化重大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改革导向价值的城乡教育划分方法,提炼出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要素和评价指标。通过分析中国城市化率与义务教育投入城乡倍率发展趋势、已经城乡一体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城乡教育的表现特征,寻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定量评价标准。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评价能够促进重大政策落实、强化公平价值取向。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 评价指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闫祥林 王美卿 许承保 杨博 沈振国
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科技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必须站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和高度,对研究生的科技伦理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并不断开拓创新。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科技伦理 研究生 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史文晴 匡瑛
目前,作为理实一体化课程重要载体的理实一体化教材,依然呈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二元分离的状态。从知识论视角来看,理实一体化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融合。实践化的理论知识是理实一体化的结合点,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机制具有逻辑性、情境性、迁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的三种模型中,部分融合式模型最适合理实一体化教材改革。根据部分融合式整合模型,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材应依照职业能力进行内容选取,围绕工作任务进行内容组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郝天聪
在当今社会,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对于中职学生的资助是追求教育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建立一套完备有效的中职学生资助制度体系就成为关键环节。责任伦理以其独特的视角为研究中职学生资助制度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范式与实践操作范式。通过责任伦理的视角重新审视中职学生的资助问题,剖析中职学生资助的现代伦理困境,厘清中职学生资助主客体的伦理责任,最终有助于构建出合乎伦理的中职学生资助制度体系。
关键词:
责任伦理 中职学生 资助制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杜剑涛 张慕文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伦理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以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存在过分强调管理逻辑而忽视学生人格塑造的现实困境。学科文化从管理逻辑、管理目标和管理重点三方面为高职院校科技伦理教育转向提供可能,并在理念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和评价维度分别发挥内在功能,使之实现从“硬”管理到“软”塑造的转向,具体路径为:以学科价值文化体系引领教育理念从“小文化”到“大文明”;以学科知识文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以学科行为文化体系促使教育方法从“个体化”到“共同体”;以学科生态文化体系推动教育评价从“低境界”到“高境界”。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科技伦理 学科文化 文化育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建
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衡量标准是教育权力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过程民主化、运行法治化、结构一体化和效率最大化。而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面临着教育法制不足与教育治理的制度创新需求之间的矛盾;三元治理结构之规范市场、成熟社会组织的"缺位";规范性、文化-认知性制度与规制性制度的角力和政府"管制者"向"治理者"角色转换的"差位"等问题。为此,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构建教育治理体系的法治基础、促进教育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构筑互动有序的教育治理结构、提升教育治理行动者的能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