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10)
2023(13643)
2022(11744)
2021(11260)
2020(9384)
2019(21520)
2018(21435)
2017(39620)
2016(22802)
2015(25527)
2014(25501)
2013(24584)
2012(22463)
2011(20318)
2010(20182)
2009(17758)
2008(17178)
2007(14881)
2006(12925)
2005(11251)
作者
(65302)
(54071)
(53836)
(51298)
(34437)
(26178)
(24469)
(21411)
(20779)
(19286)
(18468)
(18132)
(17146)
(16999)
(16970)
(16809)
(16571)
(16173)
(15462)
(15389)
(13941)
(13235)
(13035)
(12344)
(12272)
(12112)
(12076)
(11817)
(11027)
(10883)
学科
(75629)
经济(75539)
管理(58441)
(54731)
(44363)
企业(44363)
方法(37008)
数学(32272)
数学方法(31907)
中国(25820)
教育(22952)
(21922)
(20753)
(19508)
业经(17045)
理论(16033)
地方(15534)
(15210)
贸易(15200)
(14750)
农业(14743)
技术(14345)
(13323)
环境(12639)
(12470)
(12170)
财务(12108)
财务管理(12091)
企业财务(11436)
(11111)
机构
大学(311041)
学院(305601)
管理(117447)
(109093)
经济(106428)
研究(105908)
理学(102909)
理学院(101653)
管理学(99658)
管理学院(99118)
中国(71317)
科学(69914)
(67832)
(57073)
(54572)
业大(51857)
研究所(50571)
(48781)
师范(48269)
(47793)
中心(47279)
农业(45296)
(44936)
北京(43199)
师范大学(39521)
教育(39405)
财经(38968)
(38165)
技术(37324)
(36349)
基金
项目(218198)
科学(170434)
研究(158681)
基金(154364)
(137043)
国家(135767)
科学基金(114361)
社会(96061)
社会科(90649)
社会科学(90625)
(87388)
基金项目(82866)
教育(78915)
自然(76563)
(75978)
自然科(74747)
自然科学(74724)
自然科学基金(73383)
编号(66179)
资助(62676)
成果(54303)
重点(50121)
(48487)
课题(48048)
(46948)
(45782)
创新(42402)
科研(42165)
教育部(41202)
计划(41150)
期刊
(112424)
经济(112424)
研究(92405)
中国(64392)
教育(61478)
学报(56704)
(50347)
科学(48343)
大学(42156)
管理(39538)
学学(38403)
农业(35257)
(33856)
技术(28097)
(20602)
金融(20602)
业经(19522)
(18274)
图书(17918)
财经(17852)
经济研究(17739)
科技(16288)
业大(15338)
(15140)
(15124)
职业(14964)
问题(14607)
理论(14241)
实践(13333)
(13333)
共检索到4404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陆杰华   孙杨  
教育—工作匹配状况对个人工作与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不断发展、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文章从教育—工作匹配视角出发,运用2018年CFPS数据考察过度教育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检验了收入、心理等因素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同等教育水平下,教育—工作匹配状况为过度教育的年轻人生育意愿显著更低,且相应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过度教育对女性、西部地区、农业户籍及20世纪80年代出生人群的生育意愿有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对于教育—工作适配者,过度教育的工资惩罚客观上降低了机会成本,但过度教育者的收入回报仍为正,其抑制生育的机会成本效应依然显著存在;加之,过度教育还会通过教育失望效应和工资惩罚带来的收入失望效应,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期望,进而形成对生育意愿的多重抑制作用。这些机制可能是当代年轻人低生育意愿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选择的重要原因。因此,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应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关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大市场,深化教育体系改革,从全生命周期和性别公平视角创建生育友好型工作与生活环境,促进“教育—工作—家庭”互益互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侦  贾绍凤  严家宝  朱文彬  梁媛  
论文以中国水资源二级区为基本单元,利用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法和基尼系数法,以二级区水资源总量和潜在可开垦耕地面积为数据基础,评价中国水土资源本底匹配状况,为中国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首先根据适宜农作物耕种的高程、坡度和土壤类型条件,得到中国潜在可开垦耕地分布;然后,计算单位潜在可开垦耕地面积水资源量,评价中国水土资源本底匹配分布状况;最后,绘制水土资源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对中国水土资源本底匹配总体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北部区域潜在可开垦耕地较多,西南部和南部沿海区域分布较少,未来具有较大耕地开发潜力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方;2)中国本底水资源和潜在可开垦耕地资源空间分布存在严重错位;3)较之已有研究成果中依据水资源量和耕地面积计算的基尼系数0.566,论文以本底水资源和潜在耕地为基础数据计算的基尼系数0.712要大很多,表征中国本底水土资源不匹配程度要严重得多,中国80%的水资源服务不到23%的潜在可开垦耕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于法稳  
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是否匹配对于区域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分析区域农业生产要素的匹配程度,寻求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省为例,对区域水资源、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三者之间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省(地市间)水土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水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以及耕地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匹配的区域基尼系数,分别为:GWC=0.6097、GWL=0.5516、GCL=0.3043。同时,三种农业生产要素彼此之间的匹配程度趋向越来越不匹配的方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谭术魁  宋海朋  
利用计算土地城市化速率和人口城市化速率的方法,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从绝对值比较和匹配类型两个方面分两个时段考察了2000-2011年区域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的整体状况和两者匹配类型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除少数省份以外,我国大部分省份普遍处于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阶段;两个时段均存在区域内部匹配类型分布不均问题,其中一半省份匹配类型属于缓慢匹配型,区域内部匹配类型更迭明显。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姚林如  杨海军  罗明  
本文针对现实经济中资本与劳动力匹配可能出现的5种情形,从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推导了厂商在完全竞争环境下的资本与劳动力理想配比值形式,并以此为对照标准分析了经济中资本与劳动力的现实匹配和理想匹配的差距对要素配置可能产生的影响,实证研究了资本与劳动力近似理想配比值和现实配比值的结果,据此结果对我国的资本与劳动力匹配状况进行了初步解释。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叶尔肯拜·苏琴  伍山林  
文章基于教育与工作是否适配及其收入效应的视角,根据2013年的CGSS数据,在运用实际匹配法评估农民工教育与工作匹配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D-H模型和V?V模型估算了农民工教育的收入效应,并且据此讨论了教育获益与教育惩罚的问题。研究表明:(1)在教育适配状态下,农民工的教育收益率最高。(2)就农民工群体而言,教育不足发生率比较高,但并非不存在教育过度情形。(3)男性农民工具有教育过度工资溢价和教育不足工资折价并存的特征,女性农民工不具有这样的特征。(4)在短期内,企业主不仅愿意为教育过度农民工支付工资溢价,同时也会对教育不足农民工实施工资折价。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乐琦  
本文从匹配意愿的视角研究了基于直觉模糊集信息的双边匹配问题。首先给出了直觉模糊集和双边匹配的概念;接着描述了考虑匹配意愿的直觉模糊双边匹配问题。为求解该问题,先将直觉模糊集矩阵转化为得分矩阵。以每个主体得分最大为目标,在一对一双边匹配约束条件下,建立了双边匹配模型。依据得分矩阵,计算匹配意愿矩阵;依据匹配意愿矩阵,将双边匹配模型转化为单目标优化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获得"最佳"双边匹配。最后,通过一个人岗匹配实例说明了所提双边匹配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乐琦  
本文从匹配意愿的视角研究了基于直觉模糊集信息的双边匹配问题。首先给出了直觉模糊集和双边匹配的概念;接着描述了考虑匹配意愿的直觉模糊双边匹配问题。为求解该问题,先将直觉模糊集矩阵转化为得分矩阵。以每个主体得分最大为目标,在一对一双边匹配约束条件下,建立了双边匹配模型。依据得分矩阵,计算匹配意愿矩阵;依据匹配意愿矩阵,将双边匹配模型转化为单目标优化模型;通过求解该模型获得"最佳"双边匹配。最后,通过一个人岗匹配实例说明了所提双边匹配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谢尚   韦东明   唐琦  
以数字经济发展促进高质量数智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使用作为数字经济的主要推行手段,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着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的作用,对个体经济行为具有深刻影响。文章使用2016~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个人教育—工作匹配状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分析了互联网使用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1)互联网使用显著降低了教育失配的风险。相较于移动互联网使用,电脑互联网使用更有助于减少教育失配发生;(2)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提升个人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促进其职位向上流动,进而矫正教育失配;(3)拓展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男性和高学历被访者教育失配的矫正效应更为明显。文章研究结论对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打造高质量数智化人才队伍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经验参考。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赵慧娟  龙立荣  
以华中及华南地区22家企业1000名企业员工为调查对象,比较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需要-供给匹配与要求-能力匹配影响工作满意度时的相对效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回归等方法对收集的839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需求匹配对工作满意度的预测效应最大,价值观匹配对工作满意度具有一定影响,能力匹配对工作满意度没有显著作用,从而揭示了需求匹配对工作满意度的优势效应。研究结果有效拓展了中国背景下的个人-组织匹配研究,并为企业开展有效的匹配管理提供了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朝阳  
目前,学术界对于竞争机制激励效果的研究,还主要聚焦在获胜者奖金设置区间、竞争人数等外在因素,较少关注个体偏好与竞争机制的相互匹配效应。笔者遵循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通过设计需付出真实努力的工作任务和不同工资方式的实验来测度人们的竞争意愿,考察落后厌恶、领先厌恶与竞争意愿的作用机制,从公平偏好理论视角探寻参与者特征与激励机制的匹配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落后厌恶抑制了人们的竞争意愿,领先厌恶则不影响人们的竞争意愿;(2)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选择锦标赛工资形式的比例分别为54.762%和22.500%,被试竞争意愿较弱,且存在性别差异;(3)本实验中的被试较少关注他人及社会福利,表现得较为自利,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周蕾  谢勇  李放  
农民工城镇化的实现至少要求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城镇化意愿,二是具有城镇化能力。而城镇化实现的路径应当是分层的。本文在研究这一路径时,采用了意愿与预期匹配这一较为新颖的方式,分析各种城镇化意愿的预期实现率。研究发现,农民工城镇化呈现出强意愿和低预期的对立,且城镇化层次越高,实现预期越低。对农民工在不同层级城镇的生活消费能力、住房消费能力的进一步比较结果表明,过高的城镇化成本所导致的低城镇化能力是城镇化预期较低的根本原因,也是未来农民工城镇化的最大阻力。这一结论对指导中国农民工分层有序地实现城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广慧  徐桂珍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工作者自我评价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一工作匹配程度进行了度量,并应用过度教育收益率模型(ORU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一工作匹配的收入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与工作匹配时的教育收益率高于其实际教育收益率。虽然过度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有正向影响,但不具有统计显著性;教育不足对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则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马志越  李嘉瑞  
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中北方七省市数据,通过总和生育率、孩次递进总和生育率、递进总和生育率、终生生育率及生育模式(婚育年龄)变动等多指标多维度综合评估,我国特别是北方七省市生育水平确实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并非处于极低水平,应该是处于1.5~1.9之间,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只是波动不稳。同时,单独(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对二孩出生增加有明显作用。对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用平均再生育意愿指标低估了人们的实际生育意愿,利用意愿递进生育率可以真实反映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水平。根据生育意愿及其决定因素,特别是20~29和30~39岁年龄组的意愿递进生育率可以判断未来生育水平有上升的可能和势能。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静  秦玉春  王敬博  戴昕晨  
工业化之后,技术进步带来人力资本需求增加,引致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和性别收入差距缩小,对生育率产生负向影响,构成了人口转型的理论取向。考察女性受教育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受教育水平对生育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上述影响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是机会成本效应。表现为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性别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进而造成女性生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生育意愿降低。二是“数量-质量”替代效应。即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引致生育观念发生转变,更为重视孩子的教育质量,而非子女数量,使得子女教育投入增加,生育意愿弱化。最后,基于生育率伴随女性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下降这一规律,提出围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要求的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