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98)
- 2023(17651)
- 2022(15169)
- 2021(14585)
- 2020(12095)
- 2019(28178)
- 2018(28212)
- 2017(53368)
- 2016(29740)
- 2015(33441)
- 2014(33800)
- 2013(32457)
- 2012(29917)
- 2011(26839)
- 2010(27503)
- 2009(25160)
- 2008(25123)
- 2007(22597)
- 2006(19848)
- 2005(17797)
- 学科
- 济(110433)
- 经济(110282)
- 管理(89862)
- 业(83239)
- 企(72363)
- 企业(72363)
- 方法(51770)
- 数学(44473)
- 数学方法(43648)
- 中国(34168)
- 财(31119)
- 农(28282)
- 学(26533)
- 制(25557)
- 业经(25413)
- 教育(24405)
- 理论(23687)
- 技术(22967)
- 地方(20911)
- 务(19468)
- 财务(19378)
- 财务管理(19335)
- 贸(18877)
- 贸易(18863)
- 农业(18350)
- 企业财务(18329)
- 银(18303)
- 易(18284)
- 银行(18250)
- 体(17723)
- 机构
- 大学(420126)
- 学院(414733)
- 管理(159560)
- 济(156420)
- 经济(152629)
- 研究(138667)
- 理学(137922)
- 理学院(136226)
- 管理学(133304)
- 管理学院(132516)
- 中国(100041)
- 京(91361)
- 科学(86396)
- 财(75337)
- 所(69850)
- 研究所(63391)
- 江(62941)
- 农(62933)
- 中心(62174)
- 范(62097)
- 师范(61568)
- 业大(60003)
- 财经(59478)
- 北京(58461)
- 经(53839)
- 州(50608)
- 院(50372)
- 师范大学(49940)
- 农业(49008)
- 技术(47328)
- 基金
- 项目(277233)
- 科学(219403)
- 研究(206215)
- 基金(198582)
- 家(172490)
- 国家(170939)
- 科学基金(147001)
- 社会(127592)
- 社会科(120675)
- 社会科学(120644)
- 省(109708)
- 基金项目(104136)
- 教育(101333)
- 自然(95596)
- 自然科(93437)
- 划(93425)
- 自然科学(93416)
- 自然科学基金(91717)
- 编号(85145)
- 资助(82757)
- 成果(71737)
- 重点(63162)
- 部(62015)
- 课题(61631)
- 创(59747)
- 发(58501)
- 创新(55180)
- 教育部(53811)
- 项目编号(52880)
- 大学(52636)
- 期刊
- 济(172929)
- 经济(172929)
- 研究(128948)
- 中国(90368)
- 教育(73985)
- 学报(65284)
- 管理(61443)
- 科学(59872)
- 财(59006)
- 农(56699)
- 大学(50765)
- 学学(46470)
- 技术(41178)
- 农业(38892)
- 融(34121)
- 金融(34121)
- 财经(29447)
- 业经(27501)
- 经济研究(27104)
- 经(25230)
- 问题(21709)
- 图书(21582)
- 业(20780)
- 科技(20556)
- 技术经济(20293)
- 版(19322)
- 职业(19207)
- 理论(18982)
- 统计(18960)
- 坛(18156)
共检索到621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丛斌 闵维方
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数据,引入结构方程模型(SEM)对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代际流动的关系进行定量实证研究发现:在中国城镇,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更多地取决于子女教育这一后致性因素,而非家庭背景这一先赋性因素;教育虽然一定程度上在复制原有的生产关系,但这种复制功能相对较弱,而其促进代际流动的功能更强。可见,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不单单体现为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它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作用,即作为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承载着促进社会流动、保证社会公平和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故国家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教育平等化,创造更加平等的就业机会,最终促...
关键词:
教育 代际流动 结构方程模型 家庭背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志国 范亚静
代际收入流动性是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总体偏低,而且近年还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婚配等。在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对我国居民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消除户籍歧视及由其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有利于受教育者获得社会资本,并改变在婚姻中的劣势地位。因此,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对于社会平等至关重要。
关键词:
代际收入流动性 高等教育 社会平等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杨娟 何婷婷
以往分析家庭背景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文章,多采用相关性分析或简单的OLS回归,但由于个体能力的不可观测性,OLS估计值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本文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CHIP2002)为基础,将外生事件"文化大革命"(CR)作为工具,研究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教育受到"文革"影响的父亲(实验组)比没有受到"文革"影响的父亲(对照组)的受教育年限低2.485年,并且"文革"对于子辈的受教育年限没有影响。以"文革"作为工具变量可以克服估计中的内生性问题,得到较为准确的估计值。PRObIt回归结果表明,父亲的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子女上大学的可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俊武 黄珊
传统的代际流动性研究并没有对代际流动性的短期值和长期值作有效区分,也未考虑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不确定性,因而"代际流动性越高则不平等程度越低"这一分析结论并未在中国的现实中呈现。文章据此通过构建一个代际交叠模型比较分析了公共教育体制和市场教育体制下的代际流动性。模型动态分析发现:(1)公共教育体制下的不平等程度的长期值比市场教育体制下更低。(2)代际流动性短期值的升高并不总是伴随着不平等程度的下降,当社会受到某种剧烈冲击时可能发生两者同升同降的情况。(3)政府进行激进式的教育体制改革会使人力资本收敛速率发生跃升,并且使不平等程度的短期值和长期值都增大,而代际流动性则会在突降后在逐渐收敛到新的更低的...
关键词:
代际流动性 不平等程度 教育融资体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凤
Two way contingency tables are main research method for occupational generation mobility.More often than not,the researcher directly interprets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reaches substantive conclusions without resort to explicit modeling.However,the method is very imprecise when the research analyzes multi-way tables.In this paper,I introduce loglinear model for occupational generation mobility;Meanwhile I discuss urban Chinese occupational generation mobility according to a cross-classified data in 2000.
关键词:
线性模型 列联表 交互影响 主要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丛斌 闵维方
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收入代际继承性和流动性指数、收入代际弹性系数等指标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代际流动的特点,运用通径分析技术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教育促进收入代际流动的功能,分析教育的这一功能随中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原因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代际存在较为明显的传递效应,多数子女依然滞留在与父亲相同的收入组群;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有助于促进弱势群体的子女实现经济社会地位的跃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代际流动的功能;随着市场...
关键词:
教育 收入 代际流动 市场化水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郭丛斌 闵维方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5年在全国12个省市进行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就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教育与代际流动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量实证研究。论文首先运用国际上通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验证方法探讨中国职业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其次,通过代际继承性指数和代际流动性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城镇居民职业、行业和收入代际流动的状况及其所呈现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特征;第三,运用通径分析技术、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探讨教育在促进代际流动及改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莉华 顾建民
21世纪以来,多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相对代际教育、职业和收入流动性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一趋势是高位发展后的自然下滑还是社会流动危机的开端,引发政策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研究发现,代际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可归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而教育处于中心地位,通过多条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起到关键的纽带作用。特定的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与补偿个体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劣势对教育选择偏好和投资的消极影响,进而影响代际职业和收入流动。经合组织国家促进代际社会流动的公共政策包括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高质量早教普及,晚分流、多样化的学校干预,教育支出等教育政策以及调节贫富差距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雨巷 解垩
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把父代与子代之间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的差异,以及子代14岁时家庭主观所处阶层与其当前主观阶层之间的差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利用Ordered Logit模型考察代际教育流动、职业流动对阶层代际传递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阶层具有较强的继承性,父子两代的阶层关联性强于教育和职业关联性,中低阶层呈现向上的代际流动趋势,中高阶层存在向下流动的压力,父子同处于中间阶层的分布较集中;代际教育和职业向上流动始终是实现阶层改善的重要途径,但其对阶层的改善作用具有时代特征,近年来教育因素、职业因素对阶层改善的作用出现弱化趋势,阶层固化现象初步显现;代际流动呈现地区、城乡异质性,东部地区、城市地区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对代际阶层改善作用大于教育向上流动,而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育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强于职业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志梅 郑起运
尽管技术接受模型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但技术接受模型在教育中的应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国内。本文运用元分析方法梳理了1998年至今的主要相关研究,共选定了40篇研究文献,从研究特征、技术环境、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分析技术接受模型在教育中应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出影响教师、学生技术接受的因素,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设想。
关键词:
技术接受模型 信息技术 元分析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曾睿 万力勇 国桂环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博作为Web2.0的一项新应用,已在新闻、教育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依据微博的功能特性,立足于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获取、共享、创新、存储与传递等六大方面,提出了基于微博的教育知识管理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分析,以期促进微博在教育知识管理领域中更深入的应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小鸽 司海平 庞嘉伟
本文从居民幸福感的角度回答了代际流动为何重要,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我们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构建了省级层面的代际教育流动指标,并将地区层面的宏观数据与微观个体数据相匹配,考察了地区代际流动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代际流动会影响居民幸福感,二者存在倒U型关系。从提高居民幸福感的角度看,代际流动并非越高越好。当前中国的代际流动低于最优水平,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代际流动以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及其导致的社会问题。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地区代际流动可以缓解贫富差距对居民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对当前生活的满意程度与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程度是地区代际流动缓解贫富差距负面影响的重要渠道。更换样本及指标之后,上述结果保持稳健。研究代际流动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不仅能够为客观评价代际流动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为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新思路。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于洪霞 张森 赵树贤
社区在教育代际流动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现有研究尚未充分讨论的问题。本文使用中国家庭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进行多水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子代受教育年限的总方差中约有16%可以由社区差异解释;社区的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该社区内部的教育代际流动性越强,在人均收入水平高到一定程度的社区,子代与父代受教育年限之间甚至呈负相关,其原因可能是父母学历与家庭收入较高的子女对通过教育发送能力信号及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依赖性较低。
关键词:
社区环境 教育代际流动 多水平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瑜 王琪延
子女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同时受自致效应和先赋效应的影响,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强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获得机会受家庭背景影响较大,成为优势家庭保持优势地位的工具和社会流动的阻碍。文章基于2010年CGSS数据库,首先统计分析了中国居民现阶段的代际流动情况,应用有序因变量模型分析了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效应。
关键词:
代际流动 教育 社会分层 有序因变量模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斌开 张淑娟 申广军
提高代际流动、促进机会均等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在省份间的实施时间差异作为外生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方法探究义务教育政策对代际流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义务教育显著提高了代际之间的教育流动性,原因在于父母教育水平、职业层次、收入水平较低的孩子,受教育年限提升得更多。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应当进一步发挥公共政策在提高代际流动性方面的作用,通过教育机会均等化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关键词:
代际流动性 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