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98)
2023(4095)
2022(3428)
2021(3491)
2020(2694)
2019(6537)
2018(6740)
2017(10830)
2016(7079)
2015(8128)
2014(8037)
2013(7158)
2012(6581)
2011(6059)
2010(6069)
2009(5059)
2008(4746)
2007(4145)
2006(3800)
2005(3407)
作者
(15346)
(12648)
(12470)
(12037)
(7990)
(6114)
(6000)
(5129)
(4796)
(4624)
(4520)
(4087)
(4024)
(3986)
(3956)
(3855)
(3725)
(3699)
(3640)
(3631)
(3387)
(3127)
(3056)
(2992)
(2920)
(2799)
(2775)
(2720)
(2690)
(2586)
学科
教育(19115)
(15766)
经济(15748)
中国(10939)
管理(10090)
(8339)
理论(7231)
教学(6798)
(5978)
地方(5827)
(5722)
(5649)
企业(5649)
方法(4799)
(4517)
农业(4106)
数学(4087)
数学方法(3979)
发展(3930)
研究(3867)
(3807)
技术(3524)
思想(3417)
(3408)
(3377)
学法(3375)
教学法(3375)
业经(3364)
政治(3358)
高等(3257)
机构
大学(82894)
学院(78118)
研究(30641)
教育(27813)
(24107)
师范(24040)
管理(21781)
(20319)
师范大学(20135)
(20101)
经济(19222)
理学(18637)
理学院(18193)
科学(18063)
管理学(17612)
管理学院(17411)
中国(16355)
(14457)
(13861)
北京(13690)
职业(13665)
中心(13289)
研究所(13154)
技术(13001)
(11390)
(10886)
教育学(10777)
(9765)
业大(9357)
职业技术(9349)
基金
项目(49944)
研究(45960)
科学(40490)
基金(31291)
教育(29906)
(25728)
国家(25289)
社会(25250)
社会科(23379)
社会科学(23375)
编号(22570)
(21492)
成果(21312)
科学基金(21106)
(20222)
课题(18957)
(16930)
基金项目(16439)
规划(14134)
项目编号(12973)
(12494)
重点(12464)
(12284)
(12179)
(12135)
自然(11970)
资助(11820)
自然科(11617)
自然科学(11615)
研究成果(11601)
期刊
教育(48018)
研究(34826)
中国(26999)
(24083)
经济(24083)
职业(11735)
技术(10880)
学报(8757)
科学(8625)
(8201)
大学(8058)
技术教育(7959)
职业技术(7959)
职业技术教育(7959)
(7623)
(6896)
管理(6480)
(6132)
论坛(6132)
农业(6020)
高等(5591)
图书(5506)
学学(5401)
成人(5046)
成人教育(5046)
发展(4877)
(4877)
高等教育(4801)
资源(4158)
职教(4089)
共检索到130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高鹏  杨兆山  
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毋改霞  易连云  
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文化建设主体的不同,决定了其校园文化具有区别于普通学校校园文化的独特特征,应对其作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究。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表现为:在基本研究方面,相对宏观,可操作性不强;在基本结构方面,整体发展失衡;在建设的主体参与方面,学生主体性遭到遮蔽;在文化模式方面,个性化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在于主体生命精神的建构,即:超越缺陷,体验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走向他者,实现生命主体间的融合。应从以下几方面建构路径:立足基础,加强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基于生命个体,创建和谐"文化场";促进文化认同,营建全纳文化精神。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丙元  
管理的出发点最终决定了管理行为的归宿。最佳的学校管理就是最大程度地体现和发挥学校组织的教育性,唯有如此,才能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以教育为出发点、不以学生发展为旨归的学校管理必然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力量。因此,学校管理必须蕴含教育的精神和信念。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闫建璋  郭赟嘉  
大学教师具有"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学术人"四重身份标识,其中"道德人"身份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关键,对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起着统摄和调节作用。现实生活中,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造成这种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从伦理学视角理性地认识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只有突显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才能纠正大学教师作为"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的异化问题,使大学教师的人格更加完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许杰  
大学本质上是文化组织,对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成就了大学的经久不衰。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大学从外围进入政府的中心议程,成为公共机构和公共政策框架的一部分。各国公共政策取向上普遍呈现强化的趋势,大学被看作影响世界经济的关键因素和高额利益的源头。公共政策对大学的经济市场定位,引发了大学生态环境的巨变,导致大学本真文化的丟失。大学要走出和摆脱政策偏离带来的困境,必须坚守大学传统,处理好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公共政策必须实行重心转移,彰显大学的文化特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东洁  
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困境。为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弘扬责任担当精神、理性精神和反思批判精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爱融入学生生活,把爱注入自身工作,以增强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宋一  
深化对经济现实的理解,厘清对经济范畴的认识,要从人的需要入手,以需要的对象化为主线。同时,还要把握好经济发展的目的与手段,经济发展中的传承与创造,经济发展中实体与虚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领会经济发展的特质。整体上看,只有推进经济学创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超越西方经济学的认识,回归对人的发展的关怀,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经济的实质,把握经济范畴的内在规定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玉霞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导向的财税体制将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领域。依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主要包括政府预算制度、税收制度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等三个方面。1本文从遵循税收公平和效率的角度,结合我国税制改革的热点,探讨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如何把握税制的改进与优化。一、税收公平是税制优劣的检验标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方绪军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需要以知识变革的深度反思作为实践起点。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应该坚持政治性与思维性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历时性与共时性统一的理性旨归。同时,职业教育教材依然面临着“知识逻辑”遮蔽“能力逻辑”“、教材依赖”固化“知识边界”“、原子赋能”限制“比特传播”、“专家裁定”阻隔“读者在场”等问题。对此,应以遵循“能力逻辑”为导向,重塑教材的组织结构;以突破“知识边界”为旨向,构建教材的内容标准;数字化赋能“比特传播”的技术蓝图,助推教材的数字化转型;慎思“读者在场”反身对话机制,回归教材裁定的主体。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澎   雷宏振   许世杰  
在党和国家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转折点上,职业教育应立足时代使命,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等视域澄明“要素优化”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关键支点的价值旨归,厘清其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挑战困阻——育人和服务适应性不足导致的“供需失配”问题是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堵点。锚定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纾解进路:以内部各要素系统性改革创新驱动整体适应性提升,进而有效服务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等全领域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基点。最终以职业教育、产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良性循环和融通聚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一凡  马君  
当前,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加强在地国际化是提高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可行手段,也是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策略选择。面向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国际化需要精准捕捉机遇,有效应对在设计、需求、转型与交流方面的挑战,构建以政策支持为指向、以课程国际化为窗口、以师资建设为内核、以动态发展为遵循的行动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可雷   张棉好   龙雪非   向国栋  
职业教育教材是承载技术的文本,而技术需在技术实践活动中被诠释。诠释技术文本时不能要求教材的使用者克服自身的主观见解,也无法控制教材使用者的意义生成,而应尊重职业教育教材本身具有的主体性、生成性和历时性。从职业教育教材实践反思,职业教育教材作者应将技术理解为过程中的技术,坚持职业教育教材体例向应用知识的结构转向,并促进职业教育教材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最终由教材使用者在教学实践中展开文本的意义。为提升职业教育教材质量,教材需坚持“作为过程的技术”以体现类型特色、创新教材体例并以技术知识重组教材内容、加强教师培训来优化教学过程,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材效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徐小容  朱德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复杂的动态发展体系,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核心指标、发展过程及发展承载体三个层面,分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素、过程和空间三个维度,构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维度"均衡结构。"全要素"指向的核心要素维呈现配置性均衡,"全过程"指向的发展过程维呈现受益性均衡,"全方位"指向的空间推进维呈现一体化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向度"价值关系:公平与利益是配置性均衡向度的价值考量,均等与效率是受益性均衡向度的价值考量,均衡与效益是一体化均衡向度的价值考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层级"均衡水平:公平与正义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小容  李炯光  苟淋  
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融合关系。因各方条件限制,这种融合关系往往表征为"彼此脱嵌"与"半融半嵌"两种现实状态。产教间的彼此"脱嵌",使职教系统与产业系统处于相互"隔离"状态,阻断了两者互利共生的发展之路;产教间的半融半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双方有限资源的浪费。作为产教融合关系中的能动主体,职业教育需有效发挥其服务功能,在保障供需结构平衡的基础上,主动建构与乡村产业间的空间互嵌、结构互嵌、要素互嵌与功能互嵌关系,并充分发挥自身在乡村产业过程性发展中的中介和纽带作用,推动产教之间从"脱嵌"走向"互嵌",从浅层融合走向深度融合,从而在达成产业振兴目标旨归的同时,也能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共生共赢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入选理由立足现代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探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剖析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机理,澄清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价值,彰显职业教育促进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独有价值,为通过职业教育改革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