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61)
2023(2672)
2022(2114)
2021(2209)
2020(1674)
2019(3851)
2018(3949)
2017(5707)
2016(4179)
2015(4830)
2014(5158)
2013(4257)
2012(3929)
2011(3742)
2010(3971)
2009(3199)
2008(2878)
2007(2768)
2006(2528)
2005(2396)
作者
(8614)
(7119)
(7034)
(6948)
(4394)
(3513)
(3407)
(2961)
(2698)
(2601)
(2449)
(2432)
(2397)
(2296)
(2255)
(2221)
(2170)
(2167)
(2165)
(2054)
(2043)
(1844)
(1842)
(1688)
(1685)
(1642)
(1616)
(1537)
(1518)
(1500)
学科
教育(18050)
中国(9033)
(6486)
经济(6478)
理论(5411)
管理(5258)
教学(5208)
(3987)
人民(3763)
消费(3569)
(3511)
方法(3494)
(3325)
发展(3250)
数学(3236)
数学方法(3166)
(3132)
(3128)
改革(3095)
结构(3049)
思想(3002)
高等(2974)
水平(2891)
消费水平(2891)
研究(2878)
政治(2849)
(2829)
教育改革(2758)
思想政治(2743)
政治教育(2743)
机构
大学(51966)
学院(48048)
教育(24865)
研究(19464)
(17982)
师范(17947)
师范大学(15058)
(12414)
(12186)
管理(11813)
经济(11718)
职业(10590)
科学(10287)
理学(10279)
理学院(10069)
管理学(9735)
教育学(9691)
管理学院(9621)
技术(9416)
(9209)
北京(8899)
研究所(8430)
(8260)
中国(7753)
中心(7384)
职业技术(7223)
教育学院(7113)
(6995)
(6473)
技术学院(6175)
基金
研究(28335)
项目(28286)
科学(24099)
教育(22497)
基金(17068)
社会(15654)
编号(14706)
社会科(14491)
社会科学(14490)
成果(14041)
课题(13542)
(13529)
国家(13217)
(12521)
(12454)
(12048)
科学基金(10959)
规划(9843)
(8657)
项目编号(8508)
(8325)
教育部(8049)
基金项目(8021)
(7931)
年度(7830)
重点(7756)
研究成果(7713)
(7163)
(7127)
阶段(7107)
期刊
教育(42696)
研究(26171)
中国(18636)
(14744)
经济(14744)
职业(10241)
技术(7981)
技术教育(6700)
职业技术(6700)
职业技术教育(6700)
大学(4915)
高等(4737)
成人(4564)
成人教育(4564)
学报(4545)
高等教育(4220)
科学(4105)
(4017)
论坛(4017)
(3684)
管理(3606)
职教(3495)
(3475)
发展(3442)
(3442)
比较(3241)
经济研究(3134)
(3046)
业经(3029)
商业(3006)
共检索到81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敏  陈星  
教育向人们传授有关消费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实现人生幸福。自工业文明以来,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日益关联,但却日趋疏离消费性知识和技能。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普遍认为消费从属于生产并受生产支配、工具理性倾向为教育的生产性提供了重要依据、通常的消费活动无须借助于专门的学校教育等诸多方面。扭转教育疏离消费的趋向亟须教育对消费的刺激力量的拉动,借助教育提升人们的消费层次和品质,依靠教育对消费观念和方式的矫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叶飞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伟荣  张方玉  
瞿秋白自称是"半吊子文人""脆弱的二元人物",一生因"历史的误会"而苦恼,这与贯穿他一生的强烈的疏离感有莫大关系。许多学者也称瞿秋白为"悲剧性命运的书生领袖"。然而,"疏离"与"亲近"并不一定截然相对,"悲剧"与"幸福"也不见得就不能共存,一生被"疏离"困扰的人也有自己的"独家幸福"。因此,疏离与亲近的关系建构就成为探究瞿秋白幸福观的关键。研究瞿秋白疏离意识中的幸福存在,对于梳理瞿秋白一生复杂的情感关系,丰富瞿秋白研究的理论成果,拓展瞿秋白研究的纵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长彬  杨忠  盛鑫  
工作疏离感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概念界定、影响因素、构成维度、后果变量等方面对工作疏离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了工作疏离感作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重要作用,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井祥贵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疏离的问题。要从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理论构建、课程体系打造、多元文化教师培养、差异性评价的实施、完善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构建"种子式"传承机制,促进二者的融合。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朱宁波  赵月  
赫尔巴特自19世纪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以来,其蕴含的深刻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教育在长期的传承和实践"教育性教学"理论过程中,由于对"教育性教学"理解的偏差、学科之间的隔断与知识逻辑的断裂以及教学活动与方式的被动和盲目,造成我国教育与"教育性教学"相疏离。要使我国教育回归教育性,必须厘清"教育性教学"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整合学科联系、加强知识逻辑的内在统合,将一些有效的活动方式与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龙  
关键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礼林  杨东涛  
文章分析了员工组织政治认知对工作疏离感的影响机理,并通过对340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采用层级回归方法检验了员工职业价值观在工作疏离感决定中的调节作用。主要结论包括:第一,组织政治认知对工作疏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能力;第二,员工的社会型职业价值观调节了组织政治认知与工作疏离感之间的正向关系,社会型职业价值观的水平越高,组织政治认知与工作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就越弱;反之越强。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的管理学意义,提出应弘扬社会型职业价值观以减少员工的工作疏离感。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伟荣  张方玉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这看似是对瞿秋白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的高度评价,其实却隐含着他一生的无奈与悲哀。"马克思主义者"和"旧士文人"的双重身份曾一度让瞿秋白倍感撕裂与苦痛,"疏离"形象也因此成为瞿秋白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标签。然而,"疏离"形象背后的隐性情结却不太为人所知。探寻瞿秋白生命历程中的"疏离"形象,对于理性理解瞿秋白的复杂情感、突破过往瞿秋白研究的解释窠臼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旺  
用问卷法对431名听力障碍中学生的疏离感进行测查,结果如下:(1)听障中学生疏离感的总体状况表现为环境疏离最高、社会疏离其次、人际疏离最低。(2)女生的无意义感高于男生,男生的亲人疏离感和不能控制感高于女生;在三个年级的学生中,9年级学生的自我疏离感最高,7年级学生的压迫疏离感最低。(3)独生子女的伙伴疏离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的压迫疏离感和社会孤立感高于农村学生。(4)听障中学生的无意义感和亲人疏离感均随人缘状况的改善而降低;人缘差的学生的伙伴疏离感和不能控制感高于人缘好的学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亮奎  
教师本应是新课改革的主要参与者与推动者,然而实践中却出现了教师徘徊于课改边缘的现象。本文从教师自身、课改理论与实践以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了导致教师疏离于新课改的原因。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我们必须深入认识与把握影响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诸因素,还教师以主角地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任晗  许亚玲  陈维政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04份数据为样本,探讨了直接上级的辱虐管理行为对"80前"和"80后"员工工作疏离感的影响作用,并对代际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与公众和学术界对"80后"员工"脆弱、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等评价大相径庭:辱虐管理对员工工作疏离感及其三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80前"员工感受到的辱虐管理水平、工作疏离感及其三个维度的均值水平均高于"80后"员工各变量均值水平,除孤立感外,其他变量在两组样本中的均值水平差异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代际的调节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黄丽  陈维政  
工作疏离感会减少员工的工作投入、组织承诺、工作满意感,并引发偏离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工作疏离感的形成因素进行系统地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作疏离感的干预策略。工作疏离感的形成因素可归纳为个体特征、领导风格、人际关系等方面;工作疏离感干预策略主要包括:培养积极的心态、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构建和谐人际氛围等。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于海琴  李玲  梅健  
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是高校组织管理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选取武汉地区5所重点大学的优势学科实验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教师的工作疏离感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无规范感最高,达到中上水平,说明组织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则;教师的组织政治认知对其工作疏离感预测作用显著,其中同事关系是最主要的预测源;无力与无意义感会导致工作绩效降低,无规范感会导致离职倾向,提高工作绩效和预防离职倾向需要不同的管理策略;工作疏离感在组织环境评价与工作结果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应成为组织管理的重要途径。抵制疏离感,需要重视组织内部的充分沟通,加强思想价值观引导,多关怀教师的工作态度与情感。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明  凌文辁  
工作疏离感是组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本文通过案例分析,阐释了工作疏离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了其应对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