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57)
- 2023(4081)
- 2022(3465)
- 2021(3538)
- 2020(3112)
- 2019(6989)
- 2018(7121)
- 2017(13106)
- 2016(7799)
- 2015(9115)
- 2014(9359)
- 2013(9016)
- 2012(9056)
- 2011(8280)
- 2010(8856)
- 2009(8386)
- 2008(8954)
- 2007(8331)
- 2006(7731)
- 2005(7365)
- 学科
- 济(29426)
- 经济(29373)
- 管理(23676)
- 业(20188)
- 企(17500)
- 企业(17500)
- 方法(11041)
- 学(10622)
- 农(8605)
- 中国(8555)
- 数学(8249)
- 数学方法(7923)
- 财(7766)
- 制(7367)
- 理论(7283)
- 业经(6592)
- 教育(5953)
- 银(5919)
- 银行(5900)
- 策(5645)
- 行(5617)
- 和(5493)
- 农业(5463)
- 融(5373)
- 金融(5372)
- 技术(5349)
- 贸(5320)
- 贸易(5316)
- 易(5143)
- 划(4899)
- 机构
- 大学(123374)
- 学院(120114)
- 研究(44930)
- 济(41907)
- 经济(40643)
- 管理(40130)
- 中国(33972)
- 理学(33113)
- 理学院(32605)
- 管理学(31597)
- 管理学院(31385)
- 科学(29540)
- 京(28282)
- 所(24821)
- 研究所(22181)
- 财(22160)
- 范(21810)
- 师范(21630)
- 农(21437)
- 江(20717)
- 中心(20353)
- 北京(18584)
- 师范大学(17441)
- 业大(17274)
- 农业(16721)
- 财经(16667)
- 州(16635)
- 教育(15587)
- 院(15304)
- 经(14866)
- 基金
- 项目(70419)
- 科学(54914)
- 研究(52235)
- 基金(49586)
- 家(43830)
- 国家(43422)
- 科学基金(35691)
- 社会(30464)
- 社会科(28579)
- 社会科学(28568)
- 省(27099)
- 教育(26118)
- 基金项目(25559)
- 划(24104)
- 自然(23441)
- 自然科(22925)
- 自然科学(22915)
- 自然科学基金(22490)
- 编号(22424)
- 成果(22050)
- 资助(21215)
- 课题(16519)
- 重点(16496)
- 部(15862)
- 发(14626)
- 项目编号(13898)
- 创(13769)
- 性(13584)
- 教育部(13476)
- 年(13438)
共检索到199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夏永庚 童强
在多数教师的观念中,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具有确定性,属于客观的真理。这种真理性的知识观对教师的课程观和教学行为的选择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要改进教师的课程观与教学行为,必须从知识的本质观、价值观和获得观三个维度对知识观进行重建。
关键词:
教师知识观 本质观 价值观 获得观 重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园园
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力量,这是基本共识。当教育改革不成功时,人们多从教师职业信念、专业素养或是教育生态等方面进行简单归因,但这些思路忽视了教师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建构的复杂关系。本研究以月城初中为例,运用“教师知识景观”概念探究并揭示这一复杂图景。教师知识景观是描述教师知识与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间复杂关系的隐喻性概念。教师知识景观变构是变革情境中教师知识内在转变及其新质生成的结果,涉及多层面与因素所发生的动态性和根本性变化。研究发现,学校转型变革中,教师知识景观发生了多层次的变构,包括生态层面的整体转变,变革、身份和专业等知识层面的内在转化,以及关乎个体生命成长的意义实现。深入剖析教师知识景观变构的内在机制,“价值—制度—行动”等外部联动性因素提供持续而稳定的环境中介;教师对内在发展、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与意义确认,是促使教师知识景观深度变构的内部决定性因素。由此,我们需要深层透视教师知识景观中的关键主体角色,以激发深层变构力;理性处理张力关系,以促进教师深度自省;建构多元教师知识社群,以形成共生式叙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蔡辰梅
时间"深嵌"在我们的生命之中,对时间的主体性占有和使用是自我认同建立的基本条件。然而,伴随社会与教育的变革,教师的自我认同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时间困境。在种种内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教师的时间沦为"失去自我的‘被动性时间’"、"失去连续性的‘无指向时间’"和"失去意义的‘平庸时间’",这样的时间性存在令教师的自我认同深陷危机之中。为此,就需要在时间维度上重建教师的自我认同,需要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师拥有"自由的时间",从主体层面使教师获得"自主的时间",从存在意义维度使教师享有"存在的时间"。从而,使教师的自我认同能够在时间性上得到基本而深刻的确立,获得完整的自我存在感。
关键词:
教师 时间 自我认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石健壮 李森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郭丽丽
高职传统的英语课程知识观把人与课程知识割裂开,忽略了知识本身就是人类运用智慧全身心探索世界的产物这一客观事实,因此难以揭示课程知识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联;试图回到原点探寻校本英语课程知识与教育联姻的基础,即知识的内在结构与人的生命本性的内在契合,阐明高职英语校本课程知识观的发展应从"人知疏离"走向"人知融生互动"的新观点。
关键词:
高职英语 校本课程 生命本性 知识观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杨柳 罗生全
知识具有思维逻辑和伦理逻辑的双重属性,是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关键质素。学校知识教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教科书和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知识立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极易被忽视、被误解甚至走向偏狭,面临解构知识逻辑的关系网络架构、忽视认知逻辑的身心发展规律、漠视文化逻辑的空间文化特性、消解人的逻辑的意义生成价值等风险,影响教学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对这些潜在困境,可从深度理解教科书知识运行的结构关系及价值意涵、建立教科书知识理解及转化与学生同构发展的共生机制、勾连教科书知识的价值叙事空间与人的文化生活世界、以人的意义建构消解知识教学的固化思维与非理性行为等路径着手,修正教科书使用中的知识伦理意图,捍卫“人—知”之间真实的关系及其意义表现。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莉娟 王宜鹏
个人知识是相对于公共知识而言的。教师个人知识是教师个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而领会并总结出来的有别于“公共知识”的实效性知识,它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缄默性和对话性等特征。在个人知识观的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培训在理念上应实现由“技术性实践”向“反思性实践”转变,在内容上应强调教师个人知识的建构,在模式上应以校本培训为依托,强调教师的反思与体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袁维新
知识观是科学教学的认识论基础。由于受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影响,传统科学教学是一种以知识授受为特征的客观主义科学教学范式。当前,由于客观主义知识观向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转型,引起了科学教学范式由注重授受向强调建构的转变,主要表现为:科学教学目标由知识的掌握转变为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教学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变为问题性、生成性;科学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转变为科学探究;科学教学评价从终结性转变为过程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良
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应处理好知识与素养的关系。素养作为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蕴含的知识论意义在于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交往协作的媒介以及自我实现的资源。传统知识观以现成性、实体性的知识信念为旨趣,却封闭了知识迁移、运用的空间,难以构成素养生成的知识基础。知识生成为素养的知识观策略在于重建知识的情境特征、实现知识的实践意义以及彰显知识的个人价值。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仲建维
知识概念"重建"论者并不是绝对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而是试图把知识真理性的思考与知识批判精神和态度紧密结合,这样的转向对学习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重建论者对"知识"和"学习"概念的论述,是对知识和学习性质的一种新表述和新挖掘,批评者认为他们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否定科学文化知识的价值和学校教育价值,这种批评渗透了两分法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知识 知识批评 学习的复杂性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辛继湘 唐泽霞
教师的发展是一种融入教师生命的实践,离不开时间的绵延与经历的承载。在技术至上、效率至上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往往被"科学时间"所裹挟,这使教师生活沦为"无我化""制度化""平庸化"的存在,从而造成教师深层自我与表层自我的分离,导致意义感与自由的阙如。通过对科学时间局限的反思,发现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时间观给予教师发展以新的启示。基于对柏格森"真正时间"的理解,教师时间的重建与自我生命的发展需要从主体层面使教师拥有"反思的时间",唤醒自我觉知;从制度层面使教师获得"连续的时间",突破制度阻隔;从意义层面使教师享有"自由的时间",获得生命成长。
关键词:
生命哲学 教师时间 科学时间 真正时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燕燕
在教师职前实践学习中开展儿童研究有利于改变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并能帮助师范生在教学中从"关注自身"转向"关注他者"。然而,当前在我国的教师职前实践学习阶段,师范生未能有效开展儿童研究,这直接影响其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最终影响了他们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我国教师职前实践学习中开展儿童研究的一些具体构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解晶
我国高职院校外籍教师师资不稳定,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不同是制约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两大问题,文章针对这两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外教师资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傅荣贤
自1917年《仿杜威书目十类法》以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近现代图书分类虽不乏"中国特色",但其本质乃是对以杜威十进分类法(DDC)为代表的近代西方学术分类的皈依。而图书分类的转型,也是知识观念和知识结构的重建,由此导致的对图书分类学和广义知识学的双重改变,堪称纯驳互见、得失相参,值得仔细分析。
关键词:
图书分类 知识体系 杜威十进分类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硕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知识概念重建”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坚持能动反映论的正确知识概念;建构主义不能作为正确知识概念的理论基础;用“重建”的“新”知识概念指导课程改革必将产生灾难性后果;在“革命”中进行的“概念重建”违反科学认识的规律;“知识概念重建”不是“理论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