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81)
2023(8845)
2022(7258)
2021(6740)
2020(5460)
2019(12106)
2018(11877)
2017(20535)
2016(12682)
2015(13986)
2014(13749)
2013(12632)
2012(11633)
2011(10579)
2010(10593)
2009(9412)
2008(9332)
2007(8437)
2006(7416)
2005(6621)
作者
(35070)
(29094)
(28937)
(27326)
(18496)
(14165)
(13123)
(11337)
(11251)
(10324)
(9925)
(9704)
(9315)
(9235)
(9124)
(9031)
(8910)
(8648)
(8421)
(8370)
(7514)
(7332)
(7023)
(6783)
(6555)
(6513)
(6510)
(6498)
(5918)
(5859)
学科
(38565)
经济(38523)
管理(29286)
(28139)
(22556)
企业(22556)
教育(20674)
方法(18419)
中国(17135)
数学(15087)
数学方法(14877)
(11886)
(11861)
理论(11549)
(10670)
业经(9945)
(8205)
贸易(8200)
技术(8059)
农业(8042)
(7990)
(7379)
教学(7317)
(6856)
产业(6386)
地方(6222)
(6204)
环境(5984)
(5977)
财务(5967)
机构
大学(177141)
学院(170726)
研究(62054)
(60043)
经济(58638)
管理(56136)
理学(49206)
理学院(48458)
管理学(47384)
管理学院(47026)
科学(39062)
(38380)
中国(38078)
(35456)
师范(35140)
教育(34796)
(32282)
(31568)
研究所(29204)
师范大学(28956)
业大(27580)
(27094)
(26835)
中心(26713)
农业(25635)
北京(24532)
财经(22222)
技术(21671)
(21556)
(20942)
基金
项目(115073)
科学(91850)
研究(87040)
基金(80701)
(72193)
国家(71384)
科学基金(59295)
社会(54351)
社会科(51238)
社会科学(51224)
教育(49155)
(46333)
(42245)
基金项目(42000)
自然(37586)
自然科(36772)
自然科学(36760)
编号(36331)
自然科学基金(36155)
成果(31722)
资助(31323)
课题(28978)
重点(27986)
(27190)
(25912)
(24541)
教育部(23886)
(23683)
规划(23278)
创新(22532)
期刊
(62376)
经济(62376)
研究(59520)
教育(56187)
中国(41328)
学报(33329)
(28050)
科学(27476)
大学(25876)
学学(22957)
(20769)
农业(18957)
管理(18944)
技术(16680)
职业(13111)
财经(12375)
(10734)
(10662)
(10572)
金融(10572)
经济研究(10247)
业经(9880)
(9801)
(8881)
论坛(8881)
问题(8650)
业大(8536)
技术教育(8399)
职业技术(8399)
职业技术教育(8399)
共检索到255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新卓  王欧  
在西方关于各阶层文化资本影响教育公平的诸多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源自社会上层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总是会被建构成社会的主流文化,并最终成为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和教育内容。由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携带的阶层文化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契合度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趋向于学校所代表的自由奢侈品位文化以及中上阶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排斥劳工文化与底层学生的文化习性。教师文化中的这种阶层趋向通过教学过程导致中上阶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大、底层出身的学生学业成功的概率小,后者经由考试、教育分流以及就业渠道会导致阶层再生产。这是学校教育承担文化再生产和阶层再生产功能的内在机制。打破这种现象需要平等...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马洪杰  张卫国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本文探讨了不同类型文化资本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作用,以及该作用在我国不同阶层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1)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仅具有有限作用;(2)文化资本诸类型产生的作用有所不同:制度化文化资本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客体化文化资本没有显著作用,而与高雅文化有关的身体化文化资本甚至有显著负面作用;(3)文化资本的作用存在阶层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文化资本的正面作用越大,负面作用越小。上述结果表明,文化再生产模型适合解释当前中国教育分层,同时不可高估文化资本对学业成就和教育获得的作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杜连森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职业教育通过参与产业工人阶层的生产,从而对社会阶层结构产生影响。历史地来看,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产业工人队伍的构成主体经历了由城镇户口居民到农村户口居民转变的过程,换言之,即是传统产业工人向新产业工人的转变。基于再生产理论的视角,职业教育以地位教育的逻辑服务于传统产业工人阶层的生产,而以生存教育的逻辑促进了新产业工人阶层的生产。结论认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阶层视角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应然方向是由阶层再生产转变为促进社会弱势阶层的向上流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杜亮  牛丽莉  
乡村教师是我国农村地区具有类中产特征的社会群体之一。基于云南、新疆地区部分年轻乡村教师的质性材料,研究考察了该群体日常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特征。借鉴布迪厄关于阶级的理论框架,研究分析了乡村教师家庭教育观念与实践中反映的"重教""亲为""自主"等群体文化特征。研究发现,这些特征与该群体所拥有的比较丰富的文化资本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群体社会流动经历的影响,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品味"。对乡村教师家庭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深层次认识这一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进一步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复杂的社会分层与文化生成过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胡家僖  
[目的]从实证的视角研究云贵民族地区环境意识、社会阶层以及民族文化对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以期对现有的环境行为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以及为促进农村居民环境行为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在云贵民族地区收集到的355份统计问卷,构建了环境意识、社会阶层以及民族文化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模型。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农村居民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民族文化对公民行为和消费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社会阶层中的受教育程度对生态管理行为和消费行为均有显著正向作用,民族身份对生态管理行为和说服行为都有显著负影响,收入只对公民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3)环境意识中的环境问题认知和环境情感价值对于4种环境行为类型都有显著正向影响,环境保护态度对生态管理行为、公民行为和消费行为都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环境状况感知只对说服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因此,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和复兴少数民族文化可以用来促进云贵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环境行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启焰  王兆杰  刘咏梅  吴小慧  
后工业化社会转型以来,中产阶层化现象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问题与空间规划方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本文将中产阶层化解构为中产阶层化过程中的社会化与空间化两个循环过程,并从布迪厄的"文化能力"概念出发,利用文化能力的分异本质,重新解析了中产阶层化过程中的这两个循环。在对中产阶层化的产生及其现象进行简要的回顾之后,阐述了文化能力对中产阶层社会化与空间化循环路径的修正。据此,本文认为文化能力继经济能力或物质资本之后,成为对中产阶层的社会化和空间化过程和结果进行再分化的重要资本形态。最终,作为后现代语境下中产阶层化过程的重要保障,文化能力的再分化对内城社会空间呈现出的破碎化和中产阶层身份的后现代迷失等新特征也产生了影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申云  贾晋  
香烟是人们社交符号和身份标识的一个载体,是社交圈子文化和社会阶层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基于全国11个省份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非线性门槛模型,分析了香烟社交对居民社会阶层认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香烟价格与香烟消费支出对居民社会阶层认同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香烟价格和香烟消费支出分别表现出单一门槛效益和双重门槛效应,并且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低社会阶层认同的群体以香烟这一媒介透过物质上的平等和精神上的平等来融入高社会阶层认同群体的圈子,实现其社会阶层认同的跃升。因此,需要加强圈子文化所衍生的隐性社会结构力量所诱发的权力腐败与公权力异化的监督,防止官员"圈子文化"背后的腐败利益圈,进一步强化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从而降低居民社会阶层认同上的差异。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申云  贾晋  
香烟是人们社交符号和身份标识的一个载体,是社交圈子文化和社会阶层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基于全国11个省份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非线性门槛模型,分析了香烟社交对居民社会阶层认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香烟价格与香烟消费支出对居民社会阶层认同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香烟价格和香烟消费支出分别表现出单一门槛效益和双重门槛效应,并且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低社会阶层认同的群体以香烟这一媒介透过物质上的平等和精神上的平等来融入高社会阶层认同群体的圈子,实现其社会阶层认同的跃升。因此,需要加强圈子文化所衍生的隐性社会结构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阳翼  
社会阶层是市场细分的重要变量之一,通过对中西方社会阶层研究的回顾提出以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划分维度。对中国消费者进行社会阶层市场细分的方法,包括精英阶层、知识阶层、中产阶层、新富阶层和草根阶层,探讨各社会阶层的核心消费行为特征,指出研究的局限和未来方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亮  
我们正进入一个创意时代。在"全球化"语境下,创意产业成为了最具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上也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在创意经济时代,社会阶层构造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个新的阶层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创意阶层。创意阶层是创意经济、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对于城市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旨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有关创意阶层理论,深化对这一核心要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戴海东  易招娣  
合理的阶层流动是社会公平、民主、自由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阶层流动和高等教育公平二者一致的价值诉求有其内在统一性。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与阶层流动良性互动、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可行路径包括:树立平等观念,遵循"扶弱"原则,为低层代际向上流动提供机会;增加教育投入,合理配置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提供保障;强化和完善高等教育选择功能,促进社会阶层的竞争性流动;发挥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关注大学生就业,促进社会阶层的公平流动等。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张慧民  
作为社会全体成员间和谐关系的最高概念,社会公正的本质在于社会公众都能够对社会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与享用。近年来,由于阶层的差异,社会公正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教育公平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教育公平的实现能够较好地缓解经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能够让每个公民享受到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基于此,通过对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的含义进行阐述,分析社会阶层对教育公平产生的影响,并从多个层面给出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雨巷  解垩  
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把父代与子代之间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的差异,以及子代14岁时家庭主观所处阶层与其当前主观阶层之间的差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利用Ordered Logit模型考察代际教育流动、职业流动对阶层代际传递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阶层具有较强的继承性,父子两代的阶层关联性强于教育和职业关联性,中低阶层呈现向上的代际流动趋势,中高阶层存在向下流动的压力,父子同处于中间阶层的分布较集中;代际教育和职业向上流动始终是实现阶层改善的重要途径,但其对阶层的改善作用具有时代特征,近年来教育因素、职业因素对阶层改善的作用出现弱化趋势,阶层固化现象初步显现;代际流动呈现地区、城乡异质性,东部地区、城市地区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对代际阶层改善作用大于教育向上流动,而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育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强于职业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济洲  
通过信息化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然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仍较为缺乏。当前教育改革处于城乡差异和阶层分化双重格局之下,必须基于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向教育领域深度渗透的背景,重新审视影响教育公平实现的隐蔽再生产问题。本研究的数据是基于山东省莱西市、沂水县和微山县,甘肃省会宁县、靖远县和武威市,安徽省萧县、无为县和肥西县共3省9市(县)的27所初中学校初三学生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多层次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总计发放19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0份,有效回收率96. 8%。研究从学生家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探讨城乡不同家庭阶层背景对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偏好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家庭阶层地位影响学生互联网使用偏好,学生互联网使用行为之学习偏好或者娱乐偏好,与社会阶层背景密切相关,优势阶层家庭、高收入家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庭和城市家庭子女,更易于形成互联网学习偏好。学校教育中的信息"使用鸿沟"最具隐蔽性,它掩盖了城乡学生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必须从城乡教育信息化实质公平角度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建设。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胡荣  张义祯  
本研究以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现阶段社会阶层背景因素对高等教育机会阶层辈出率的内在影响逻辑及其影响作用。本研究主要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探究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权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四大类社会阶层背景因素对高等教育阶层辈出率的影响作用及其大小,同时探讨性别、城乡、区域特征等因素对各阶层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