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45)
2023(2543)
2022(2138)
2021(2061)
2020(1672)
2019(3997)
2018(3923)
2017(6738)
2016(4314)
2015(5099)
2014(5233)
2013(4869)
2012(4726)
2011(4436)
2010(4651)
2009(4128)
2008(4267)
2007(3898)
2006(3482)
2005(3260)
作者
(13309)
(11122)
(10991)
(10535)
(7259)
(5257)
(4916)
(4412)
(4351)
(4175)
(4009)
(3942)
(3675)
(3653)
(3619)
(3543)
(3446)
(3409)
(3324)
(3210)
(3064)
(2844)
(2821)
(2742)
(2633)
(2608)
(2556)
(2475)
(2438)
(2346)
学科
(13555)
经济(13537)
管理(8312)
(7982)
(6746)
企业(6746)
方法(6084)
(5081)
数学(4844)
理论(4695)
数学方法(4653)
教学(4096)
(3823)
中国(3546)
(3421)
贸易(3417)
教育(3411)
(3308)
业经(3251)
(2743)
地方(2667)
(2435)
农业(2431)
(2387)
学法(2268)
教学法(2268)
环境(2155)
(2134)
(2112)
(2022)
机构
大学(65692)
学院(65249)
研究(24984)
(20360)
经济(19808)
管理(19619)
科学(17479)
理学(17051)
理学院(16711)
管理学(16106)
管理学院(15987)
中国(15621)
(14896)
(14814)
师范(14694)
(13793)
研究所(12877)
(12459)
教育(12182)
师范大学(12061)
(10972)
中心(10224)
业大(9984)
农业(9946)
北京(9567)
技术(9291)
(9155)
(8741)
(8461)
财经(7378)
基金
项目(42963)
科学(33283)
研究(32422)
基金(28940)
(26198)
国家(25948)
科学基金(20879)
教育(18145)
社会(17725)
(17401)
社会科(16711)
社会科学(16705)
(15913)
基金项目(14883)
编号(14071)
自然(13836)
自然科(13524)
自然科学(13516)
自然科学基金(13270)
成果(13050)
资助(12011)
课题(11553)
重点(10807)
(9804)
(9461)
(9269)
规划(8478)
(8476)
教育部(8277)
(8205)
期刊
(22918)
经济(22918)
教育(20171)
研究(20061)
中国(15818)
学报(12685)
科学(11411)
(10953)
大学(9221)
学学(8409)
农业(7703)
管理(7295)
技术(6926)
(6612)
职业(5165)
(4380)
(3983)
(3802)
金融(3802)
财经(3724)
(3579)
论坛(3579)
业大(3487)
技术教育(3483)
职业技术(3483)
职业技术教育(3483)
资源(3465)
(3396)
(3257)
经济研究(3253)
共检索到980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良宏  李雁冰  
本文在分析教师课程批判力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课程批判力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使课程"超越实施"、革新传统理论研究和教师教育课程、尊重教师实践立场、构建生成性教学文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培育与生成教师课程批判力的可能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元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而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核心。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师的课程意识内在地包含着教师的主体意识、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要求教师转变课程观念 ,具有反思性实践能力 ,学校应重建学校课程制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梦雨  陈倩娜  周钧  
应对商品化、市场化、私有化和标准化的挑战,美国批判取向的教师教育理论资源与行动方案尤为重要。本文追溯该取向的教师教育的学术脉络,并分析其基本主张与实践,包括批判政策对教师和教师教育的负面影响、培养教师和师范生的社会文化意识、关注教师教育中的种族问题、倡导通过赋权实现教师解放和通过行动研究促进社会正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耀威  
传统的教师形象,即改革的"保守者"、课堂教学中的"日常操作工"、教师培训活动中的"被培训者"、学校行政管理中的"被管理者",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实践革新。教师只有成就其学校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学校才可能真正从内部得到改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太平  李炎清  
灌输式教学重视客观、普遍的知识的传授,教师在灌输式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被看作"知识容器";灌输式教学过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强调知识对学生的控制,其过程呈现封闭的特点,其教学远离生活世界,其基本方法是机械性灌输。在交往理论看来,知识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知识对话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认同和相互尊重的主体间关系,教学过程是一个解放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复杂性。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方法应该贯彻对话精神。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德芳  
准教师实践知识的缺失成为当今教师教育课程批判的直接动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弄清教师教育课程所面临的现实处境,形成以实践知识的养成为价值导向的课程理念,以实践主体参与、合作与体验的课程运作策略;建立"灵活适宜"的管理制度;理清"差异多样"的学生需求;创立"合作共赢"的教育实践基地。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玮  
本文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批判性思维认识的介绍,结合哈佛核心课程所体现的批判性思维精神,揭示对批判性思维的完整理解应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同时提出我国通选课程或选修课程实践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宝庆  李春霞  
贝尔·胡克斯的批判课程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她以批判教育学、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人间佛学等为理论来源,对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研究方法提出了独到见解,在丰富当代课程研究话语的同时,也对我国的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提供了诸多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太平  
现代主义课程范式表现为课程内容选择的普遍主义,课程设计的因果决定论,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课程评价的等级主义。普遍主义知识观忽视了个人知识,否定了知识的价值倾向;因果决定论的课程设计忽视了课程的丰富性和非线性特点;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造成了课程和教学中的系列问题,否定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权;等级主义评价观忽视了课程知识的人文价值,否定了知识生成的情境性、动态性和建构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生尧  
课程评价定义的批判分析冯生尧对于课程评价(或评鉴,evaluation)的定义,不同的理论流派有着不同的诠释。定义就如路标,它往往充当相应理论体系的起点和核心,理论体系反过来又是对定义的具体化。因此,批判分析历史上各种课程评价的定义,不但令我们对概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孔云  夏志芳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针对当前存在的对地理课程的偏见进行批判与反思,审视了地理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而后分析阐释了地理课程的地域性与传承性、社会性与实践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的文化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地理课程文化进行了三方面的建构:建构生活化的地理课程文化,让地理课程"回归生活世界",逐渐让社会认识到地理课程的真正价值;建构生态性的地理课程文化,让地理课程走向民主、自由、开放与和谐;建构反思性的地理课程文化,使地理课程在反思中走向超越与创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胡定荣  
批判理论的课程改革理论兴起和发展于20世纪70—80年代,反映了西方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教育民主与公正的危机与要求,在理论来源上受到了威廉斯的文化选择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论的影响。批判理论的课程改革理论主张把课程改革作为文化再生产的政治斗争实践;课程改革的动力来自对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抵抗;课程改革权力主体应从统治者转移到被压迫者;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应揭露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对课程改革实践者进行启蒙;课程改革活动应通过批判性实践来对不舍理的社会结构进行颠覆或重组。批判理论的课程改革理论对课程现代化改革实践具有警示和启示作用,理论上有创新,但是,其对课程改革实践和理论的性质作...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肖磊  徐学福  
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史的本源价值是其元认知价值——展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辉格式科学史给学生呈现出一副歪曲的科学发展图景,不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者价值观的错位,即教育哲学中的知识中心主义、科学哲学中的素朴经验论和历史哲学中的移时史观;直接原因在于科学家的一些"不当行为"与科学教育工作者对科学、科学家所持的刻板印象相冲突,他们按自己的刻板印象去重塑科学史。科学课程应变辉格式科学史为真实的科学发展历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