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9)
2023(1990)
2022(1655)
2021(1584)
2020(1285)
2019(3026)
2018(2966)
2017(4985)
2016(3353)
2015(3976)
2014(4059)
2013(3669)
2012(3650)
2011(3494)
2010(3655)
2009(3113)
2008(3254)
2007(2947)
2006(2649)
2005(2441)
作者
(10217)
(8637)
(8458)
(8063)
(5572)
(4040)
(3804)
(3364)
(3271)
(3268)
(3085)
(3057)
(2842)
(2820)
(2785)
(2717)
(2658)
(2608)
(2556)
(2475)
(2415)
(2235)
(2181)
(2137)
(2082)
(1984)
(1974)
(1890)
(1876)
(1827)
学科
(8860)
经济(8844)
管理(5521)
(4983)
(4016)
教学(3943)
(3911)
企业(3911)
方法(3837)
理论(3827)
教育(3186)
数学(3112)
数学方法(2945)
(2708)
中国(2387)
学法(2169)
教学法(2169)
业经(1968)
农业(1821)
(1734)
学理(1731)
学理论(1731)
(1719)
(1597)
金融(1594)
(1573)
地方(1533)
环境(1504)
(1496)
贸易(1496)
机构
大学(50853)
学院(50238)
研究(19501)
科学(13986)
(13610)
管理(13410)
经济(13173)
(12934)
师范(12830)
理学(11701)
(11552)
理学院(11418)
中国(11309)
教育(11241)
(10948)
管理学(10881)
管理学院(10789)
师范大学(10524)
研究所(10302)
(9806)
(8573)
技术(7931)
中心(7872)
农业(7848)
业大(7696)
北京(7391)
(6691)
(6678)
(6560)
职业(6271)
基金
项目(32953)
科学(25428)
研究(25381)
基金(21674)
(19686)
国家(19498)
科学基金(15484)
教育(15257)
(13511)
社会(13286)
(12629)
社会科(12462)
社会科学(12456)
编号(11376)
基金项目(11181)
成果(10969)
自然(10313)
自然科(10080)
自然科学(10073)
自然科学基金(9886)
课题(9621)
资助(8984)
重点(8505)
(7998)
(7745)
(7276)
规划(6921)
(6655)
教育部(6594)
大学(6511)
期刊
教育(19124)
研究(15853)
(15597)
经济(15597)
中国(12654)
学报(10239)
科学(9105)
(8852)
大学(7425)
学学(6704)
农业(6195)
技术(5594)
职业(4919)
(4677)
管理(4444)
(3331)
技术教育(3289)
职业技术(3289)
职业技术教育(3289)
(3215)
(3066)
论坛(3066)
业大(2968)
财经(2743)
(2741)
(2721)
金融(2721)
农业大学(2478)
资源(2386)
(2367)
共检索到746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元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反映和“课程哲学”,而课程观是课程意识的核心。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在教育中的行为方式、存在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教师的课程意识内在地包含着教师的主体意识、生成意识和资源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要求教师转变课程观念 ,具有反思性实践能力 ,学校应重建学校课程制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良宏  李雁冰  
本文在分析教师课程批判力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教师课程批判力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使课程"超越实施"、革新传统理论研究和教师教育课程、尊重教师实践立场、构建生成性教学文化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培育与生成教师课程批判力的可能途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元祥  
课程制度是学校落实课程计划和课程方案,有效促进学校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与课程评价的一系列规程和行为准则,是学校实现课程自主更新的机制。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对学校课程实施的个性化意义和价值创造立场的追求。学校课程制度内在地包含课程价值准则系统、课程行为规则系统和课程运行保障规程系统,其核心要素是课程实施中的价值澄清、行为导引和程序文明。学校课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需要注重课程制度的文化性和有效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林一钢  潘国文  
本文通过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结构的分析,探究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机制,发现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教师面临教育困境——建构或调用已有实践性知识——以行动应对困境(试误)——强化实践性知识模块或重新建构实践性知识模块以至成功解决问题;第二种方式是观察其他教师的成功授课——探究其成功背后的实践原则和意象——经由反思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这两种方式的发现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金运  
在全球倡导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阐述了文化敏感性之于民族地区教师的价值,从提升教师文化认同、尊重本土知识、构建文化共同体等方面,提出了生成民族地区教师文化敏感性的可能路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郑葳  李芒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多元、民主、平等而安全的开放式学习环境,不仅能促进学习者认知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从而提高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质量。通过创造开放合作的学校和课堂文化、赋予学生和教师参与和创造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权利,以及促进共同体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对话协商等一系列的过程,学习共同体将得以逐渐生成。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平  李太平  
在生成性过程观看来,教育过程是以教育目的为中心建构生成的教育事件的变迁序列及其关系性群集。教育过程型态是对教育过程的生成方式和关系状态分析得到的现实或理想的类型。教育过程的生成特性是在教育过程动态变化中体现的特性,是生成论教育过程观从不同的维度对教育过程的解读。从连续程度、技术手段、活动类别和沟通性质等方面可划分教育过程的基本型态。作为复杂系统的教育过程,循环生成是其根本特性。循环生成既是教育过程的生成机制,又是教育过程的运化机制。在教育过程的生成和运化中,循环生成主要表现在生命性与境遇性、计划性与生成性、转化性与节律性以及分立性与整合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才茂  
知识生产力是不同于物质生产力的一种新质生产力,是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为主导的生产力。但知识生产力必须成长于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必须有丰厚的物质经济基础、知识积累、智力资本以及竞争的市场条件与专注于发展生产力的国际国内环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保强  
从根本上说,教育格言源于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但在具体形态上,则主要由圣贤教育古训和民间教育智慧发展成型。教育格言的生成,须同时具备典型适宜的场景、自由主体的感悟、社会公众的认可及堪受考验的效果等基本条件。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周毅  
网络信息长期保存需要以网络信息存档权的发现和确认为前提。文章分析了网络信息存档权的内涵和构成,认为公共图书馆、公共档案馆等公共信息机构是网络信息存档权的权利主体。网络信息存档权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具体表现是:为国家积累数字文化遗产(或资产)提供保障,为公民信息获取权利的实现提供条件,为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资源。只有通过新的立法(如图书馆法)和对已有法律法规的修订(如档案法、出版法规)等途径,平衡各种信息权利的关系,才能有效实现对网络信息存档权的法律确认。在赋予公共信息机构网络信息存档权时,需要对其提出相应的义务要求。网络信息存档权的实现有赖于一定的管理体制与机制、良好的信息环境和信息能力以及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凌鹏飞  陈佑清  
在现实当中,教学决策存在一定的伦理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功利化、偏狭化的教学决策取向;过分随意和专断的教学决策方式;伦理向度被遮蔽的教学决策过程。事实上,对教学决策的认识与把握理应摆脱技术主义的陷阱而观照其伦理品性,其意义在于促进教学决策的合理有效,规避教学伦理失范的产生,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具体来说,教学决策伦理品性的生成需要教师的专业道德信念与道德思维能力、完备的教学伦理条件与积极的教学心理环境。基于以上分析,要实现教学决策伦理品性的生成,可以将提高教师专业道德素养以及着力于改善教学决策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周久凤  
学科馆员在学科化服务中获得的实践知识对提升知识服务能力至关重要。文章在分析学科馆员实践知识内涵基础上,论述学科馆员的实践知识具有实践性、情境性、个人性、默会性、整合性、互动性、嵌入性、反思性等特征;阐述学科馆员实践知识的生成过程,认为互动与合作、参与与嵌入、反思与感悟、转化与升华是学科馆员获得实践知识和服务智慧的必要途径。实践知识的习得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对新一代学科馆员专业化成长、深化和拓展图书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赵炳辉  熊梅  
教师课程意识是属于社会职业意识范畴的一种职业专业意识,是教师基于职业生活实践对课程的本质、功能、性质以及课程与自身职业角色内在关系的独特体认;是教师自觉地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课程评价与学生成长有机统整,指向课程实践的实践性专业智慧的集合;是教师基于职业实践对课程的再解读,是教师职业情态的映射,是教师与课程是否融合为一的表象,是教师对自我职业价值与生命的省察。其回归与重建需要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与支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席晓丽  
"翻转课堂"不仅仅意味着教学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以及传统"教"与"练"两个环节的空间转换,更意味着学生从"接受性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深刻转变。教师必须摆脱"管理主义"课程意识的束缚,确立"生成性"课程意识,使学生能够依照个体的生活经验"由内而外"地建构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课程资源的"生成"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杰  
教师的"他者"意识,主要表现为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对学生的相异性、外在性的尊重和理解,并以此促进学生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他者"意识使教师道德主体的建构、学生自由个性化发展以及关切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为可能。教师"他者"意识的生成和提升至少应考虑如下方面:省思自我强权意识的危机、审视学生"他者"性的价值、体认"相遇"伦理学的意蕴、强调与"他者"交往的实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