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02)
2023(4201)
2022(3517)
2021(3285)
2020(2638)
2019(6027)
2018(5885)
2017(9807)
2016(5416)
2015(5877)
2014(5795)
2013(5459)
2012(5070)
2011(4501)
2010(4684)
2009(4100)
2008(3931)
2007(3762)
2006(3103)
2005(2712)
作者
(14556)
(12098)
(11858)
(11154)
(7544)
(5786)
(5278)
(4696)
(4632)
(4288)
(4009)
(3992)
(3872)
(3785)
(3768)
(3711)
(3584)
(3533)
(3500)
(3390)
(3095)
(3031)
(2901)
(2861)
(2769)
(2691)
(2685)
(2632)
(2534)
(2452)
学科
(20793)
管理(19740)
(19574)
企业(19574)
技术(13521)
(13483)
经济(13473)
技术管理(11147)
教育(7106)
教学(5703)
理论(5596)
中国(5415)
研究(5223)
方法(5082)
(4916)
业经(4755)
(4139)
数学(3857)
数学方法(3740)
(3692)
研究生(3631)
(3558)
(3358)
学法(3317)
教学法(3317)
(3117)
银行(3110)
(3098)
制度(3096)
(3049)
机构
学院(72779)
大学(72770)
管理(27910)
(25167)
经济(24332)
理学(24241)
理学院(23958)
研究(23837)
管理学(23505)
管理学院(23342)
(15188)
中国(13963)
(13957)
师范(13861)
科学(13695)
教育(13236)
(12393)
技术(11168)
师范大学(11033)
(10938)
(10717)
中心(10342)
(9877)
北京(9740)
研究所(9734)
职业(9593)
业大(9009)
(8901)
财经(8549)
(8375)
基金
项目(49616)
研究(41440)
科学(40435)
基金(32856)
(27949)
国家(27635)
科学基金(24607)
社会(24348)
教育(23426)
社会科(23108)
社会科学(23105)
(22791)
(18891)
(17656)
基金项目(17526)
编号(17439)
创新(15238)
自然(15097)
自然科(14836)
自然科学(14830)
成果(14716)
课题(14666)
自然科学基金(14616)
(12023)
重点(11853)
资助(11749)
规划(11663)
(11268)
(11035)
(10852)
期刊
(29314)
经济(29314)
教育(27662)
研究(26040)
中国(23721)
管理(13223)
技术(10095)
科学(8957)
(8335)
学报(8088)
职业(7160)
(7023)
科技(7002)
大学(6815)
(6607)
学学(5865)
(5247)
论坛(5247)
农业(4926)
(4742)
金融(4742)
业经(4573)
技术教育(4503)
职业技术(4503)
职业技术教育(4503)
技术经济(4461)
财经(4184)
经济研究(4038)
(3702)
高等(3653)
共检索到112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娟  郭元祥  
本文认为,教师的课程理解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创生课程是与"忠实执行"课程政策相对的一种课程实施模式,是一种实践的课程立场"。教师即课程"是一种基于生命立场、价值关怀、主体视野、过程取向的课程观。教师创生课程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权力,促进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但同时,教师的课程创生也存在局限性,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小红  
“教师的课程创生”意在回答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它源于但又超越“课程实施的创生”,主张教师在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的课程创生”这一命题的确立,对于变革课程观念、转换教师课程角色及课程运作价值取向的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熊川武  周险峰  
师之发展,创新为要。这是当代教师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在教师面前,发展与解放之路纵横捭阖,但有内外之别。外在的道路由他人修建,也许平坦而广阔;内在的道路大多是行路者踏出,坎坷而崎岖。自我创生的道路无疑属于后者。仅就课程的三大类型即忠实取向、互适取向和创生取向而论,教师若选创生,非但不遭贬斥,反而可得褒扬。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志林  
个人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但它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日积月累和自觉创生的结果。有效的课程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独特而丰富的个人知识,课程意识则深刻地改变着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并内在地影响着教师个人知识的创生。为此,要在课程意识的观照下,通过强化对课程与教学的反思与研究,倡导自主、对话与合作的教学文化,赋予教师专业自主权等策略,以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的持续创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丽华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沈建民  
课程创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但目前教师的课程创生仍处于"自为"状态,离"自觉"尚有距离。要使教师的课程创生从"自为"走向"自觉",完成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是需要在观念层面上准确理解课程本质,二是需要在操作层面上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运作;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则需要学校积极创设并形成以"探究、合作和平等对话"为基本特征的课程文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炜霞  
由于受传统时空限制,同时缺乏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论依据,教师课程创生在实践中常常流于形式,其知识价值受到遮蔽。通过价值澄清,教师课程创生的内在价值直指教师知识的创生。知识价值作为微课程的内在价值正逐步得到彰显。教师课程创生恰逢其时地际遇了微课程时代,网络社会中的微课程将为教师课程创生提供知识基础和方法论依据。作为教师课程创生的知识栖息地,认识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微课程提供认识基础,网络化的行动研究为微课程提供方法论依据,同时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为微课程开发和研究提供重要保障。在知识创生价值的召唤下,微课程在未来将呈现出一幅令人期待的知识图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沈建民  
本文借用"自在"、"自为"和"自在自为"三个哲学术语来说明教师课程创生的三种不同的发展状态。笔者认为,教师课程创生的"自在"状态和"自为"状态分别是课程领域崇尚"技术理性"和张扬"实践理性"的结果,而"自在自为"状态仍是绽放"解放理性"的期盼。教师的课程创生已完成了从"自在"状态到"自为"状态的历史性转变,如今应从现实的"自为"状态走向应然的"自在自为"状态。教师要走向"自在自为"的课程创生,需要教师自身自觉地建构与完善课程创生的内部"能量系统"的同时,也需要学校、国家等建立和健全课程创生的外部"支持系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文军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高科技正在快速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样貌,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各种关于未来的社会想象。本文剖析了以《未来简史》为代表的极端精英主义的社会想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全球共同利益的社会想象。文章提出为了避免极端精英主义社会想象造成的割裂和异化,在课程领域,可以从课程政策和管理、学校课程创生、教师和课程研究者等各个层面出发,以课程创生来弱化甚至取代功利主义泛应试教育工具化课程,从而助力于实现全球共同利益的社会想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臣之  
课程调适与创生研究需要关注地方文化融入。地方文化融入课程调适与创生是一个价值辨识、联结课程、设计融入性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改进的过程,同时伴随着课程变革者的研究过程。地方文化融入方式、融入领域和融入主体共同构成课程调适与创生的整体框架,地方文化作为教学内容资源和教学手段是融入课程调适和创生的关键路径。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周卫东  张典兵  
德育价值是指作为德育价值客体的德育实践活动以及其所内蕴的德育功能能够满足德育价值主体内在道德需要的一种属性,它具有客观性与多维性、主体性与为我性、自在性与自为性、直接性与间接性等突出特征。高校德育价值的顺利实现不仅有赖于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德育目标的合理性和德育内容的现实性,而且有赖于德育过程的科学性、德育方法的适切性、德育途径的整合性以及德育环境的优越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枫  
运用数学的方法对二板市场创生环境系统进行评价,建立了以国家为设立主体的二板市场创生条件的数学模型,并依此对我国二板市场的创生条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指出了培育我国二板市场创生环境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赖国强  
运用数学的方法对二板市场创生环境系统进行评价 ,建立了以国家为设立主体的二板市场创生条件的数学模型 ,并依此对我国二板市场的创生条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指出了培育我国二板市场创生环境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尹睿  黄甫全  曾文婕  曾育芬  潘蕾琼  陈思宇  伍晓琪  
人工智能(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生了人工智能教学系统AI教师。最早的AI教师代表之一是爱达(IDA),随后进化出好学爱达,亦即琳达(LIDA)。基于学习为本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神经科学连接组学(connectomics)神经网络双重特性,籍由新兴技术的支持,产生形成了神经网络化的价值创造型智慧学习系统结构框架。它包括"实时课堂教学转化系统""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和"教学比较前馈分析系统"三个子系统。而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又包括"优秀教师教学参照系统""先进理论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大数据优选教学参照系统"和"经验自组织教学参照系统"四个子系统。价值创造型智慧学习系统神经网络融入人工智能,创生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教学系统——伊万琳达(EVA-LIDAs),它既可扮演AI教师,也可扮演AI学伴。基于此,教师成为课程创新者,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伊万琳达作为AI教师和AI学伴成为介导者,三者间多维交互生成新形态的智能课程,其实质是以神经网络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为基础,以评估促进学习的价值创造为旨趣,以协同、精准、个性、优化为原则,以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为机理,以情境感知、大数据关联、经验自组织和智能决策为手段,最终通过持续改进师生教与学而优化所有学生的学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