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4)
- 2023(6993)
- 2022(5941)
- 2021(5328)
- 2020(4236)
- 2019(9635)
- 2018(9444)
- 2017(17449)
- 2016(9577)
- 2015(10659)
- 2014(10677)
- 2013(10473)
- 2012(10209)
- 2011(9455)
- 2010(9669)
- 2009(8700)
- 2008(8551)
- 2007(7735)
- 2006(7099)
- 2005(6701)
- 学科
- 济(44548)
- 经济(44493)
- 业(25971)
- 管理(24968)
- 企(19378)
- 企业(19378)
- 地方(17286)
- 中国(16123)
- 农(14069)
- 方法(11755)
- 业经(11737)
- 农业(10011)
- 地方经济(9705)
- 数学(9535)
- 数学方法(9384)
- 发(9173)
- 融(8904)
- 金融(8904)
- 银(8841)
- 银行(8831)
- 行(8649)
- 技术(8244)
- 财(7969)
- 制(7679)
- 学(7310)
- 贸(7170)
- 环境(7167)
- 贸易(7158)
- 发展(6871)
- 展(6849)
- 机构
- 学院(136722)
- 大学(133981)
- 济(55736)
- 经济(54425)
- 研究(50959)
- 管理(50162)
- 理学(42505)
- 理学院(41879)
- 管理学(41024)
- 管理学院(40765)
- 中国(38576)
- 科学(30478)
- 京(30113)
- 所(25836)
- 财(25222)
- 范(23864)
- 师范(23650)
- 中心(23449)
- 农(23260)
- 研究所(23146)
- 江(22435)
- 北京(19863)
- 财经(18990)
- 师范大学(18961)
- 州(18647)
- 业大(18296)
- 院(18103)
- 农业(17701)
- 经(17127)
- 教育(16897)
- 基金
- 项目(85994)
- 科学(69104)
- 研究(67453)
- 基金(59958)
- 家(51356)
- 国家(50797)
- 科学基金(43746)
- 社会(42209)
- 社会科(39970)
- 社会科学(39966)
- 省(35629)
- 教育(32336)
- 基金项目(31479)
- 划(29931)
- 编号(28632)
- 自然(26451)
- 自然科(25885)
- 自然科学(25882)
- 自然科学基金(25420)
- 发(25098)
- 成果(24411)
- 资助(23912)
- 课题(21448)
- 发展(20572)
- 展(20157)
- 重点(19749)
- 部(19027)
- 创(18523)
- 年(17371)
- 规划(17333)
共检索到2252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莞生 吴贾 周芷涵
人力资本能力包括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教育的内卷化发展使得家庭、学校和老师都格外注重认知能力培养,往往忽视了非认知能力。然而,非认知能力会对个体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学校尤其是老师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学年数据,以儿童时期非认知能力具有较强可塑性为出发点,着重考察了以情感和信息反馈支持测度的教师行为对初中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并重点解决了教师行为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教师情感支持主要改善了儿童的亲和性和外倾性;教师对家长的信息反馈主要改善了儿童的严谨性与开放度。异质性分析表明,教师情感支持更有助于弱势群体儿童(农村户籍、留守和流动儿童)社交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提高。机制分析表明,教师情感支持提高了儿童交朋友的意愿从而提升亲和性与外倾性,信息反馈则通过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监管来提高儿童的严谨性与开放度。本文的研究对于培养健全的儿童“人力资本”,从学校角度提高弱势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定启发。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教师支持 弱势儿童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吴贾 张宇霞 吴莞生
本文在一个信息不完备的视角下分析了父母与子女信息摩擦及父母认识偏差和儿童自我认识偏差对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与子女的信息摩擦显著降低了儿童的非认知能力,自我认识偏差的影响大于父母认识偏差。机制分析表明,父母认识偏差减少了陪伴子女的时间和教育物质投入;儿童自我认识偏差减少了他们用于学习和做家务的时间并增加了娱乐时间。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即使对于部分富裕家庭的父母,他们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仍然偏离最优水平。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叶晓梅 朱红 王伊雯
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与共同富裕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了解城乡家庭教养现状与预测改进效果是基础环节。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城乡家长在“严”教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乡村家长的“慈”教养比例显著低于城市。严慈相济的教养方式能显著促进城乡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而乡村家庭教养方式中重“严”轻“慈”是引起乡村儿童非认知能力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预测乡村家长“慈”教养比例提升至城市均值水平,城乡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五个维度——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与尽责性的差距将依次缩小31.58%、40.40%、47.67%、30.00%和74.19%。未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定向发力,关注城乡差异现状,助益乡村地区家长构建严慈相济的教养理念,促进儿童人格健全发展。
关键词:
严慈相济 家庭教养 非认知能力 城乡差异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要要
基于2014-2015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考察教师支持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教师支持(学业支持、情绪支持和关系支持)对学生非认知能力有显著正向作用,即教师支持能够促进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且这一研究结论在替换因变量、考虑到情境效应和关联效应,以及应用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保持足够的稳健性。进一步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教师支持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期望促进非认知能力发展。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完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激励教师给予学生支持;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行为表现,与学生及其家长密切沟通,为学生提供适时引导和帮助;学生应主动与老师交流、互动,争取教师支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春超 钟锦鹏
儿童的非认知能力是其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开展小学生班级内随机排座实验,考察在随机形成的小组内学生干部同群效应对周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组内前后桌学生干部数量的增加对学生的开放度和神经质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组内学生干部的同群效应对于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群体更受益于同群效应。(3)进一步分析发现,同群效应的实证结果与精品模型契合。在作用机制上,学生间的交互作用很好地解释了同群效应的组间异质性。分析揭示,合理利用学生之间的同群效应并增强学生群体间的交流互动,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卓依 张竞 冯帅章 陈媛媛
本文以新冠疫情为例分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差异。基于2017—2018年和2020年上海小学调查数据,回归结果表明,相比本地儿童,疫情冲击导致流动儿童的情绪稳定性显著下降0.222个标准差。家庭环境是造成流动儿童情绪稳定性下降更多的主要影响机制。在经济条件方面,流动儿童父母更多从事不稳定的工作,更易经历收入下降,心理压力增加;在学习支持方面,流动儿童家长较难提供安静的居家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支持。
关键词:
公共卫生事件冲击 流动儿童 非认知能力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吴贾 张宇霞 楚鹏飞
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分析幼儿园增建如何影响家庭教育决策和儿童未来人力资本发展。基于手工整理的幼儿园数量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经验研究发现,我国2010年实施的幼儿园增建政策平均使6—16岁儿童数学和语文成绩提高约0.05—0.06个标准差。机制分析发现,接受幼儿园教育的儿童3—5岁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更高,未来也会获得更多的教育投入,显示出更明显的能力的动态互补性。保守估计我国2010年幼儿园增建政策的收益成本之比约为5.06。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成奎 王宙翔 任飞容
早期认知能力发展是个体未来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认知能力的形成又受到个体努力及环境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和2014年数据,构建儿童认知能力CES生产函数,检验了努力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儿童自身努力显著且稳健影响认知能力的形成,并且努力与环境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儿童进入初中后,努力会显著提高认知能力,而在小学以前,认知能力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样本发现,城镇儿童与家庭环境好的儿童,努力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由此,政府应完善现行的义务教育政策,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等化水平,重视发挥父母对儿童认知能力形成的积极作用,进而激发儿童努力以有效地改善认知能力。
关键词:
努力 环境 儿童认知能力 CES函数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马艳云
本篇主要探究视听觉障碍儿童的基本认知能力。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注意、听觉记忆和听觉表象比正常人更好 ;听觉障碍儿童的视觉搜索 (视觉注意 )、视觉表象、运动表象和视觉记忆比正常人好。这些实验研究更好地支持了特殊教育的三原则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许鑫凤 王骏 王洛忠
学生性别差异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与不同性别学生的非认知能力有关。本研究基于对北京市城市功能拓展区3个区县40所学校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调查数据,采用增值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分位数回归探究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及其与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特别是自我控制能力显著影响学生表现,并在一定程度解释了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其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主要由思维控制解释,日常行为的性别差异主要由行为控制解释。此外,后进生表现的性别差异远大于全体学生。本研究建议教育工作者要理性对待学生表现的性别差异,给予男生更多成长空间,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律能力,特别关注后进男生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关键词:
学生表现 性别差异 非认知能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民 林崇德 申继亮
本文从选择注意、知觉和思维能力角度综述了国外教师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和讨论了该领域研究对师范教育与教师培训的意义。
关键词:
教学专长 认知能力 教师知觉 教师思维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吴贾 吴莞生
随着中国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开始备受社会关注。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留守儿童对同伴的溢出效应。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重的提高使得同班普通儿童的非认知能力显著降低,该效应主要源于留守男童,并且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普通儿童产生了更大的负面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教师投入降低以及班级氛围变差是重要的影响渠道。这意味着在没有考虑同伴溢出效应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被低估。本文结论对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缩小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罗英姿 黄维海
本研究通过对1107名毕业博士的调查数据发现,无论是学术职业还是非学术职业,样本的非认知能力教育增值在成功/不成功两组之间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差异普遍地存在于非认知能力方面。通过回归分析实证检验,认知能力与博士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不存在普遍显著的相关关系,13种非认知能力中有10项与职业发展成功之间呈现显著地相关关系,其中6项促进了职业发展成功或部分促进了职业发展成功,也有部分非认知能力确实会对职业发展成功产生部分负面影响。
关键词:
博士 非认知能力 教育增值 职业发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李波
基于2016年对北京市功能拓展区46所学校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父母参与对子女发展的影响。首先,二元Logit模型的父母参与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经济资本和家庭出身显著影响父母参与行为。个体特征中,子女学业基础越差,父母对其作业督导越多和学校联系越频繁。同时,对于女生和本地儿童,其父母参与行为显著高于男生和流动儿童。其次,为了解决自选择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探讨父母参与对子女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参与对子女学业成绩和非认知能力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具体而言,亲子阅读、亲子活动和亲子交流能够提高子女的学业成绩。除家校互动外,父母参与对子女各维度非认知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最后,父母参与对学业成绩影响的路径检验表明,父母参与主要通过非认知能力这一中介来影响子女学业表现。同时,父母参与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会因家庭资本、学业基础和教育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父母参与有助于缩小因家庭资本、学业基础导致的学生间发展不平等,且子女年龄越小,父母参与的作用越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超 孙曙涛
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造成了留守儿童现象,而寄宿学校是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困难和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学校寄宿如何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和非认知能力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学校寄宿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但没有显著改善其非认知能力。学校寄宿对不同留守类型、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具有异质性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学习时间增加和师生互动交流频次提升是学校寄宿提高留守儿童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成本—效益分析表明,当前我国寄宿学校投入的单位成本产生的效益相对较低,寄宿制度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