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677)
2023(4235)
2022(3414)
2021(3504)
2020(2827)
2019(6601)
2018(6667)
2017(10362)
2016(7292)
2015(8330)
2014(8593)
2013(7433)
2012(7033)
2011(6779)
2010(7090)
2009(6140)
2008(6194)
2007(5696)
2006(5175)
2005(4848)
作者
(18840)
(15725)
(15561)
(15044)
(10122)
(7559)
(7236)
(6356)
(5983)
(5865)
(5561)
(5482)
(5130)
(5085)
(5004)
(4990)
(4925)
(4756)
(4662)
(4626)
(4505)
(4112)
(3838)
(3833)
(3766)
(3694)
(3631)
(3435)
(3377)
(3234)
学科
教育(19444)
(17341)
经济(17320)
(11849)
中国(11411)
管理(10129)
理论(8532)
(8127)
教学(7063)
方法(6883)
(6070)
企业(6070)
数学(5532)
数学方法(5357)
(4687)
(4662)
发展(4144)
研究(4023)
(4021)
思想(3842)
经济学(3687)
(3653)
政治(3649)
(3446)
技术(3363)
学法(3268)
教学法(3268)
改革(3249)
高等(3248)
农业(3168)
机构
大学(101713)
学院(94197)
研究(39690)
教育(32277)
(28159)
师范(27997)
(26091)
科学(25443)
经济(25231)
管理(24618)
(23960)
师范大学(23395)
理学(21226)
(20711)
理学院(20672)
中国(20301)
管理学(19817)
管理学院(19611)
研究所(19262)
(16687)
北京(16111)
中心(15753)
技术(15344)
(15322)
(13762)
职业(13666)
业大(12871)
(12578)
教育学(12541)
(12472)
基金
项目(59091)
研究(49784)
科学(47787)
基金(38775)
(33814)
教育(33732)
国家(33370)
社会(27705)
科学基金(26716)
社会科(25717)
社会科学(25711)
(24547)
(23953)
编号(23017)
成果(22994)
课题(20479)
基金项目(19451)
(17270)
自然(16152)
重点(15807)
自然科(15770)
自然科学(15763)
资助(15679)
自然科学基金(15467)
(15399)
规划(15057)
(13941)
教育部(13745)
(13522)
项目编号(13407)
期刊
教育(53570)
研究(38872)
中国(29785)
(28678)
经济(28678)
学报(16983)
科学(14724)
大学(13341)
(13138)
职业(12573)
技术(11411)
学学(10588)
农业(9310)
(8821)
技术教育(8062)
职业技术(8062)
职业技术教育(8062)
管理(7569)
(6593)
论坛(6593)
(6121)
高等(5949)
成人(5890)
成人教育(5890)
图书(5880)
财经(5343)
高等教育(5170)
(5043)
(5038)
发展(4923)
共检索到151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斌  
本文提出的教师心理的性别差异,涵义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由于性别因素,教育者的心理特征显示出不尽相同的规律性。简言之,就是指男女教师反映在心理层面上的差别。当今教育理论的探索,正由粗放走向精细。因而,从教育学视角出发,观照教师心理的性别差异这个人们既熟悉又易忽视的问题,对深化现代化教育研究不无裨益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刚  谢桂阳  
性别差异研究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从强调女性劣于男性,到否定心理性别差异,到剔除性别歧视、承认性别差异;从性别差异上的生物决定论,到文化决定论,到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论,在走过了一段曲折道路后,人们形成了一个共识:既要消除性别歧视,又要承认两性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孰优孰劣的差异,而是社会性别角色科学分工的基础,以让男女不同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可慧  马启鹏  
老年人在教育需求上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调查发现,女性学员相较于男性学员在基本特征上呈现出低龄化、低学历化、低收入化以及退休前职业的趋管理化现象;课程选择上,女性学员青睐"休闲娱乐型课程",男性学员倾向"素质提升型"和"技能培训型"课程。现行退休制度与养老保障机制、传统家庭角色分工与性别刻板印象、教育认知偏差与教育资源缺乏、个体的心理差异与先前知识储备等是造成老年教育课程选择性别差异的原因。为实现人人皆学的积极老龄化社会,应从社会、学校及个人三个层面,通过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扩大老年教育的课程供给、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等途径破解老年教育性别失衡问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雨  赵丝萌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兴趣及语言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男女教师在言语行为方面有着基本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必然会反映到英语课堂的教师提问行为和话语中,并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视频资料及调查问卷的方法,从提问方式、问题类型、等候时间、提问技巧和教师反馈五个方面对比分析英语课堂男女教师提问行为和话语的差异以及由此对学生英语语言习得产生的影响,并探讨教师提问行为的差别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陆根书  刘珊  钟宇平  
本文应用对我国三省一市90所中学10909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数据,探讨了高中生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中生高等教育需求的性别差异已不大,但专业选择中的性别隔离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家庭存在的"男孩偏好"倾向、家庭教育期望的代际传递模式、家庭资源的不充裕等因素是造成高等教育需求中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性别刻板印象、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教育期望等因素对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纪珽  梁琳  
本文运用指标法和回归法,对我国代际职业流动与继承状况的模式、影响因素和声望获得的性别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虽然总体上我国的代际职业继承性较强,但是两性代际职业流动模式存在差异,男性的平均继承性更高,女性的平均流动性更高,而且这种现象在各影响因素分层中普遍存在;(2)父亲位于低职业地位时,男性比女性更易摆脱其低阶层的家庭背景;(3)城镇家庭背景、沿海地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非农业户口性质、年龄段的增加和已婚状况相对而言均对子代代际流动和向上流动具有正的整体作用;(4)女性可以从上述前四种因素中获得比男性更大的有效作用,实现更大程度的代际流动和向上流动,但是年龄段和婚姻状况会抑制女性代际流动,并且结婚对女性向上流动有明显的反作用;(5)平均而言,女性能比男性取得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在中国特定国情下性别因素在代际间职业流动中的特定作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淑珍  安子允  
日本许多学者都指出,在高教领域,妇女实际上被忽略了。尽管女性入大学人数在增加,但主要是入初级大学,而男性主要进入正规四年制大学。如1983年。约有34万男性和27万女性从中学毕业,但不足40%女性进入四年制大学,其它入初级大学;相反,有95%的男性进入四年制大学。女性在正规大学中只占22%。在名牌男女合校的大学中,女性比例很小,如东京大学女性不到7%,京都大学占8%。研究生中女性更少,1981年硕士研究生女性只有1.4%,博士研究生女性只有1%。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黄志岭  姚先国  
大多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对妇女显著的性别歧视,但另一方面,人们又发现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高于男性。对这一矛盾的现象,本文提出的假说是,教育程度的提高对女性来讲,除了与男性一样具有直接增加生产力提高工资的作用外,还可通过降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受到的歧视程度,间接增加工资。正是由于教育对女性这一间接作用,使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高于男性。本文使用2003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该假说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降低了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中受到的歧视程度,在工资方程中考虑教育对妇女这一作用时,性别间教育回报率差异完全消失。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肖巍  候爽  
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女性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能力和发展不及男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一些学者在布朗大学进行了一次关于“自然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的调查,并在这一调查研究基础上,对于如何在自然科学教育中贯穿一种性别视角提出建议。本文主要介绍这一研究成果,以期启发国内的相应研究与实践。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徐继存  
教育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它并不只是由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命题和判断构成,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理性"和"技艺",需要许多难以言表、难以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教育学既是一种可以言说的知识,一套自恰、不矛盾的命题,一套可以演绎成篇的逻辑,也很可能是教育学者种种认识迷误叠加的结果。相对于复杂的教育实践,教育学知识永远是不足的,教育学者个体所拥有的教育学知识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知的。因此,教育学者要认识到自己只是"建议者",而不是"决策者"。恪守这一界限,不仅有利于削减试图用理性的教育学知识改造和影响教育的致命的自负,克服唯理性主义的迷误,葆有对教育的一份敬畏和谦卑之心,也有助于教育学者自觉地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彭丹  
幼态持续是一种重要的进化方式,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亲缘物种的关键。幼态持续是通过身体发展的延迟,对祖先的幼年特征的保留。从分子生物学层面来看,幼态持续的实质就是通过基因调节系统的改变,使得一些发育特征的出现时间和发展速率被延迟。人类的进化和发育不仅需要一个延长的童年期,而且在形态、行为和心灵上,人类会终生保留部分的幼年特征。幼态持续思想从进化的视角认识了儿童和童年,这为更深刻地认识童年期、童年期的游戏,以及更好地处理儿童和成人的关系提供了教育启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荣伟  
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具有多样性,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二元对立论"、"二元一体论"和"一体多元论"三类观点。个体生命存在的"三元一体论"将个体生命分为身体、心智和灵魂三个相互依赖而又相对独立的部分,由此引发出"基于身体存在的个体生命"、"基于心智存在的个体生命"和"基于灵魂存在的个体生命"三种个体生命形式,由此形成的生命(化)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要朝向人的身体、适宜人的身体和成全人的身体;教育要朝向人的心智、适宜人的心智和成全人的心智;教育要朝向人的灵魂、适宜人的灵魂和成全人的灵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绍明  扈中平  
戴伊克的批判话语研究综合社会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社会认知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话语之间的协调作用,通过心理模式、语境模式、事件模式研究生产和再生产意识形态的具体过程,并根据"意识形态方块"等方法研究意识形态话语结构的各个层面。教育学批判话语的权力分析从话语/社会分析、批判语境分析和交际事件分析三个阶段阐释话语结构和权力结构的交互状态。这种批判话语研究范式能更好地揭示教育问题,体现教育学研究的人文精神。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沈红  熊俊峰  
对我国学术职业性别隔离状况及其与高校教师收入性别差异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水平方向的学科性别隔离和垂直方向的职称性别隔离现象。工科和理科的程度最高,医学与生命科学的程度最轻;高、低职称两端的职称性别隔离状况最重,男、女性教师分别聚集于高、低职称段。研究还发现,职称性别隔离状况比学科性别隔离严重,是造成高校教师收入性别差异的主要根源。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慧君  
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数据,比较了不同婚姻状况、婚姻质量的群体心理福利的差异,并分析了婚姻状况、婚姻质量对心理福利的影响机制及其性别差异,探讨了家庭代际支持、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婚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单身群体的心理福利比婚居群体差,心理福利也因婚姻质量而差异显著,但单身女性的心理福利好于婚姻质量差的女性,婚姻质量差的男性心理福利好于单身男性。回归分析结果也证实婚姻特别是高质量的婚姻对心理福利存在保护功能。婚姻状况对男性的影响较大,婚姻质量对女性的影响较大。另外,代际支持和个体地位也是影响心理福利的重要因素,对婚姻特别是婚姻质量具有替代或强化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