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64)
2023(6007)
2022(5029)
2021(5095)
2020(4499)
2019(10759)
2018(11386)
2017(20961)
2016(12162)
2015(13882)
2014(14292)
2013(13343)
2012(12008)
2011(10897)
2010(11763)
2009(10888)
2008(11026)
2007(9841)
2006(9239)
2005(8800)
作者
(32540)
(26739)
(26713)
(26165)
(17192)
(12772)
(12280)
(10278)
(10256)
(10004)
(9362)
(9161)
(8805)
(8767)
(8383)
(8382)
(8018)
(7892)
(7873)
(7826)
(7150)
(6662)
(6660)
(6369)
(6215)
(6195)
(6075)
(6009)
(5658)
(5408)
学科
(42666)
经济(42597)
管理(30897)
(27938)
(23875)
企业(23875)
方法(18694)
数学(16640)
数学方法(15979)
(13772)
中国(13763)
(13172)
(11380)
理论(11340)
教学(10053)
教育(9946)
业经(9869)
(9295)
(9114)
银行(9105)
(8713)
(8213)
地方(7901)
农业(7877)
(7714)
金融(7713)
体制(7604)
(6884)
(6856)
贸易(6847)
机构
学院(159407)
大学(158412)
(58726)
管理(57120)
经济(57044)
研究(54359)
理学(47088)
理学院(46556)
管理学(45157)
管理学院(44862)
中国(43225)
(35327)
(32094)
科学(32068)
(28515)
(28042)
(25968)
师范(25792)
中心(25680)
研究所(24558)
(23902)
北京(23761)
财经(23022)
(22815)
技术(20763)
业大(20670)
(20572)
教育(20562)
师范大学(20257)
(19385)
基金
项目(93116)
研究(73929)
科学(72194)
基金(62457)
(52972)
国家(52434)
科学基金(44668)
社会(42257)
社会科(39820)
社会科学(39808)
教育(39361)
(38899)
编号(33402)
(32710)
基金项目(31120)
成果(30037)
资助(28140)
自然(28131)
自然科(27501)
自然科学(27496)
自然科学基金(26936)
课题(25587)
重点(21808)
(21480)
(20574)
项目编号(19903)
(19695)
(19278)
(19075)
规划(19063)
期刊
(75017)
经济(75017)
研究(56647)
中国(43549)
教育(39341)
(25976)
管理(24271)
(22998)
学报(21089)
(19579)
金融(19579)
科学(19447)
技术(18797)
大学(17062)
学学(14977)
农业(14669)
业经(12507)
财经(11773)
职业(11571)
经济研究(11113)
(10174)
图书(9926)
统计(9473)
问题(9425)
(8357)
论坛(8357)
(8175)
理论(7940)
技术经济(7680)
(7538)
共检索到271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斌贤  
近10年来,若干所高校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的新的需要,自发地开展了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形成了多种教师培养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沿袭多年的单一的教师培养模式,形成了立体的、多样化的教师培养模式的新格局。从对其中“4+2”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它适应了教育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但我国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还刚刚起步,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应当确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师教育改革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对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促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多元化和整体化,将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师教育改革有机结合,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不断变化的需要。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竹  吴东立  齐春雷  
高等学校实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一种发展趋势,能够有效规避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盲目性,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整合并优化教学资源,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构建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机制,有利于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智力资源,有效拓展大学生个性成长空间;在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整合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专业分流导致专业冷热分化加剧,对冷门专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冲击;一些课程安排设置不合理,不利于大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弱势冷门专业出现不良的学风问题,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增加;新建的班级凝聚力不足,大学生的班级团体归属感缺失。因此...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金梧  
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与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世界著名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还有很大差距。要把一批中国大学办成世界著名大学,就需要我们找准大学自身的定位,保持和弘扬自己的办学特色,积极借鉴国外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成功的经验,突破现有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构筑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要大力倡导学术自由、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大学文化,在科技创新中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努力在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中有所作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邹广严  
中国大学自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毛入学率突破15%大关,至今,在校生总规模先后超过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位居世界第一。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如此高速发展,国内专家学者的态度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高等教育自1895年第一所现代大学诞生一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徐敏  李刚  
MLIS作为建立在高深学问基础的一种专业硕士,它既需要完整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娴熟的技能。在转型时期,首先要认清并处理好MLIS和学术型硕士的关系;其次应明确专业性和职业性是MLIS人才的基本属性;通过讨论课程可以获得核心知识和"元能力",然后在实践教学中反复检验这些知识和实现"元能力"的迁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林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双证书"式、"订单"式、顶岗式、工学交替式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形式。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训基地建设是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证。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余瑾  曾冬梅  
一、以“地方性”为主线。确立办学指导思想 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出发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于学校办学类型和办学目标的定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受到“大一统”办学理念的支配,不论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院校,办学目标定位基本是一个模式即“高水平大学”。这种缺乏个性的办学思想,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制约着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至今,高校与高校间办学目标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廖运凤  
"苏南模式"是指江苏省南部农民率先实践的,以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乡村工业为主导,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市场经济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以县乡两级政权为直接领导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更是如虎添翼,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仅一直领先于全国,而且也高于"亚洲四小龙",使苏南成为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但由于"苏南模式"产生和发育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史秋衡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过程环节,其基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已经被学术界讨论多年,从培养高级人才到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系列大讨论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一直处在变革和充实之中,面对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家伦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具有影响全局、带动各方的基础性作用。高校应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贡献力量。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鄢彩玲  
教师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欧盟一体化和博洛尼亚进程中学制改革的推进,德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从"学位+国家考试"旧模式向"学士-硕士"新模式过渡。解析德国新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并提示其对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借鉴意义:融合职业性与教育性构建课程内容,基于职业能力发展规律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本科与硕士阶段课程模式,多方合作共同保证师资培养质量。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徐皓  
本文针对教育部批准的“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中的部分重点和难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加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的途径与实践教学等诸关系,试图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较深层次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理解的若干思路。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程平  黎明  
在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教指委建立MPAcc质量评价体系的背景下,对现有MPAcc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构建了MPAcc培养模式改革协同创新的总体框架,详细分析了战略协同、主体协同、过程协同和知识协同等四个协同过程的内涵,并针对招生宣传、校外导师选择、培养方案修订等关键培养环节重点阐述了相应的协同创新改革路径,最后针对MPAcc培养模式改革协同创新的组织和运行提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汪龙生  张娜艳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由规模扩展转为内涵提升,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职院校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本文剖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要素,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原则,着重阐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胡岳岷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对高等财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财经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整体实施,全面推进。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财经人才。着眼于多元化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确立“突出整体,素质为本;夯实基础,创新为魂;学科整合,学程分段;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活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是其内容、方法和手段,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上下工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