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14)
- 2023(4235)
- 2022(3354)
- 2021(3219)
- 2020(2486)
- 2019(5485)
- 2018(5771)
- 2017(9481)
- 2016(5786)
- 2015(6636)
- 2014(6897)
- 2013(6025)
- 2012(5629)
- 2011(5080)
- 2010(5156)
- 2009(4574)
- 2008(4419)
- 2007(4039)
- 2006(3494)
- 2005(3182)
- 学科
- 济(13375)
- 管理(13357)
- 经济(13337)
- 业(10379)
- 企(8749)
- 企业(8749)
- 制(6515)
- 体(6188)
- 理论(5891)
- 中国(5848)
- 教学(5445)
- 教育(5350)
- 农(5242)
- 学(5033)
- 财(4730)
- 体制(3957)
- 银(3700)
- 银行(3687)
- 业经(3657)
- 方法(3591)
- 行(3587)
- 融(3555)
- 金融(3548)
- 地方(3504)
- 学法(3444)
- 教学法(3444)
- 农业(3135)
- 和(2790)
- 学理(2748)
- 学理论(2748)
- 机构
- 学院(71544)
- 大学(70421)
- 研究(26709)
- 管理(21393)
- 济(20466)
- 经济(19612)
- 中国(19291)
- 理学(17424)
- 科学(17351)
- 理学院(17143)
- 管理学(16612)
- 管理学院(16466)
- 京(16190)
- 农(14184)
- 范(13961)
- 师范(13763)
- 所(13680)
- 江(13132)
- 技术(12614)
- 中心(12512)
- 研究所(12407)
- 教育(11983)
- 财(11630)
- 农业(11074)
- 业大(11053)
- 师范大学(10828)
- 北京(10498)
- 职业(10422)
- 州(10412)
- 院(10151)
- 基金
- 项目(46607)
- 研究(38027)
- 科学(35261)
- 基金(29368)
- 家(25894)
- 国家(25593)
- 教育(20790)
- 科学基金(20657)
- 省(20256)
- 社会(20208)
- 社会科(18877)
- 社会科学(18875)
- 编号(17700)
- 划(17433)
- 成果(16402)
- 基金项目(14772)
- 课题(14387)
- 自然(12381)
- 年(12350)
- 自然科(12066)
- 自然科学(12060)
- 自然科学基金(11819)
- 资助(11798)
- 重点(11377)
- 体(10735)
- 项目编号(10585)
- 发(10244)
- 部(10190)
- 性(10014)
- 规划(9761)
共检索到120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枬 王彦
教师叙事,其实质是教师生命在实践中的体悟。它具有如下突出的特点:教师所叙之事是教师生命中真实的经历,是教师生命中独特的经历,是教师生命中有意义的经历。因此,“生命”是教师叙事的表现形式,也是教师叙事的核心特征。教师叙事也是教师实践的固化和凝结,课堂生活实践是教师叙事的源泉,课堂生活实践的反思是教师叙事的主题,追求课堂实践的自由境界是教师叙事的鹄的。由此,教师叙事便成为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关键词:
教师叙事 课堂生活实践 教师生命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德云
本文在分析教育中叙事研究案例的基础上,论述了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叙事研究,做出结论:教育研究者对教师的叙事性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韩玉 易连云
教师道德发展是以身份认同为基点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身份认同与道德生长相辅相成。教师道德生长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体认。高师院校"师导生创"教育实践中的道德体悟教育,能够引导教师获得移情体验和直接体验,完善自我认同的"道德框架",走出教师成长初期的意义迷惘状态。
关键词:
高师生 教育实践 教师道德 体悟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全印 韩亚成
本文叙述了一位老教师教学生涯中9个体现其实践智慧的、耐人咀嚼而又令人回味的故事,从中窥见一个教师的专业历程、专业追求和专业信念,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教育传统特质、教育现态改革和教育发展趋向等方面进行深层把握和深度反思。在叙事方式上,采用"三人转"和叙事"案语"等方式,探索教育叙事的本土形式。
关键词:
教育叙事 实践智慧 三人转 故事 案语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韩亚成
本文以一所中学教师教育的实践为叙述蓝本,撷取10个比较有代表性或比较经典的故事,讲述该校80年来特别是近六年来在教师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显性经验和知识,并力图表征出教师教育方面所隐含的焦虑以及有效控制这些焦虑的策略和隐性知识。同时,在力求提供一所学校教师教育整体实践框架图像的基础上,对学校教师教育中的关键性瓶颈问题作一探讨,以供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
教师教育 研究型教师 专业成长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静 张俊豪
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探究的方法,以一位优秀的民族院校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具备怎样的实践性知识,以及这些实践性知识背后所隐含的教育意义。研究表明,该教师拥有关于自我的知识、学生的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以及教育的信念五个方面的实践性知识,具体表现为:该教师将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理解自身文化身份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对自身专业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熟知学生的文化特点、民族特点、心理适应、学习基础和能力、认知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切性的教育教学方式,秉持平等的师生观念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关心"和"关怀"、"负责"和"耐心"始终贯穿于其民族教育教学实践中。本研究可以为民族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民族院校教师 实践性知识 叙事探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兰孝慈 李海英
本文阐述的我馆刚刚试行的“一站式服务”,是人本理念在创新模式中的运作。期望本文能够对他校日后推行“一站式服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人本理念 一站式服务 创新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立 张健君
在现代性构建和人的城镇化社会进程推动下,地方认同在发生转换和迭代的变化。与静态视角下地方认同的断面研究不同,论文基于生命历程和家的流动性的动态研究视角,以具有70 a时间跨度的个体-家庭为研究主体,对其地方认同随时空迁移的变化和社会意义进行了生活史式的跟踪解读。研究发现:在城乡迁移过程中,随着时空的转移和生活经历的层累,个体-家庭的地方认同发生了转换、迭代的动态变化。①这一动态变化与家的流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流动中个体与家庭成员在不同生活区域的地方性产生了地方阻力与地方推力,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地方认同发生了迭代变化;②社会环境与社会场景、家庭角色、文化适应与个体行为调整是人的城镇化过程中地方认同迭代的重要影响因素;③家庭类型变化和代际差异会影响到地方认同迭代发生的幅度。
关键词:
流动 他乡 故乡 城乡迁移 城市化 家庭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姜美玲
教师信念是课程改革能否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论文采用“叙事探究”的方式,通过对一位优秀高中语文教师的描写,从自我角色、课堂管理、学生需要、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资源等方面综合展现了其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并分析了阻碍教师实践信念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教师信念与新课程理念基本相吻合,但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具有不一致性。研究建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调整和重塑教师信念,一是教师加强自我反思,二是新课程教师培训切实关照教学实践,从而促使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达成一致。
关键词:
教师信念 教学实践 课程改革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范士龙 王桂芬 李月萍
在美国,用户数量呈指数级增长的社交软件Twitter逐渐融入到教育领域。美国教师以Twitter"微型"字符软件用户数量作为交流平台进行微叙事,将教育故事或教育案例等以简短精悍的微型篇幅呈现在该平台上,并利用Twitter的即时性、精悍性、交互性、自由性等特性吸引多方参与者对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通过"草根式"协作,进行交互式学习,从而构建成以自愿自组织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在微叙事视角下美国教师学习共同体蕴含出三种新特质:在组织上呈现柔性化特质,在行为上呈现交互化特质,在个体发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刘珂 刘芮
[目的/意义]基于研究数量和研究内容,分析我国目前数字人文项目开发现状,探讨游戏化叙事对数字人文的驱动和变革作用及其应用于数字人文的可行性。[研究设计/方法]在梳理游戏化叙事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叙事表达和媒介呈现两个维度总结目前在数字人文项目中体现的游戏化叙事理念。[结论/发现]提出数字人文游戏化叙事的实践路径,即挖掘特色文化基因、构建开放叙事文本、完善平台反馈机制、打造多元媒介矩阵。[创新/价值]游戏化叙事为数字人文项目开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可丰富现有数字人文项目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方式。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仇开域 夏翠娟
本文通过跨媒介叙事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两条路径,探讨了跨媒介叙事在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中的应用,并基于对具体实践应用项目的总结提炼,抽象出跨媒介叙事在GLAMs机构所提供的数字人文服务中的应用方法和路线,为多模态文化遗产的活化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首先从跨媒介叙事的概念、特征入手,阐述其叙事方法及与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一致性及必要性,并对当前领域内跨媒介叙事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梳理了跨媒介叙事在数字人文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思路及当前问题。接着结合上海图书馆的碑帖、家谱及老唱片资源素材分别进行跨媒介叙事实践,从实际应用层面探索了通过跨媒介叙事进行数字人文叙事空间营建、活化文化遗产、促进知识普及、构建文化记忆的可行性。基于文献研究及实践经验总结,提出GLAMs机构数字人文服务中跨媒介叙事的应用方法和路线,并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可用性和通用性,以期对跨媒介叙事在数字人文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聪志 王莎莎 赵泽阳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实现过程必然会对农民的生计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重视纳入农民视角。本研究通过微观层面的调研,考察了村庄和农民变迁的新特点,以及在生态宜居建设方面的基层实践逻辑和农民的主体性表达。研究发现,当前农村生计和乡村形态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的重构,农民群体已经高度分化,对生态宜居的认知和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在现实中,政府主导的生态宜居建设实践与农民的紧迫需求之间存在较多偏离,同时农业的绿色转型、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宜居建设目标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并且,部分生态政策和行动的实施以及风险产业的引入,也可能给乡村带来负面社会后果。要有效实现生态宜居目标,未来相关政策和行动应重视适应农民需求和农村变迁的新特点,做出一些必要调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聪志 王莎莎 赵泽阳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实现过程必然会对农民的生计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重视纳入农民视角。本研究通过微观层面的调研,考察了村庄和农民变迁的新特点,以及在生态宜居建设方面的基层实践逻辑和农民的主体性表达。研究发现,当前农村生计和乡村形态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的重构,农民群体已经高度分化,对生态宜居的认知和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在现实中,政府主导的生态宜居建设实践与农民的紧迫需求之间存在较多偏离,同时农业的绿色转型、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宜居建设目标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并且,部分生态政策和行动的实施以及风险产业的引入,也可能给乡村带来负面社会后果。要有效实现生态宜居目标,未来相关政策和行动应重视适应农民需求和农村变迁的新特点,做出一些必要调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