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29)
2023(11431)
2022(9811)
2021(9136)
2020(7979)
2019(18594)
2018(18228)
2017(34531)
2016(19421)
2015(22221)
2014(22401)
2013(21591)
2012(20233)
2011(18461)
2010(18832)
2009(17662)
2008(17918)
2007(16427)
2006(14484)
2005(13298)
作者
(55344)
(46380)
(46291)
(44491)
(29488)
(22088)
(21378)
(18130)
(17514)
(16665)
(15649)
(15429)
(14796)
(14713)
(14600)
(14346)
(14249)
(13715)
(13588)
(13371)
(11700)
(11452)
(11329)
(10554)
(10535)
(10522)
(10461)
(10441)
(9489)
(9219)
学科
(74890)
经济(74772)
管理(59580)
(53468)
(45708)
企业(45708)
方法(33412)
数学(28577)
数学方法(28227)
(22936)
(20892)
中国(20402)
(20080)
业经(16908)
(16071)
(14324)
(14038)
财务(14000)
财务管理(13963)
(13769)
贸易(13760)
(13359)
企业财务(13266)
地方(13231)
理论(13190)
农业(12937)
(12668)
银行(12628)
(12009)
金融(12005)
机构
大学(281796)
学院(274222)
(109827)
经济(107338)
管理(102879)
研究(93581)
理学(88040)
理学院(86991)
管理学(85348)
管理学院(84805)
中国(70249)
(59857)
科学(55802)
(55562)
(47408)
(46413)
(43760)
中心(43081)
财经(43023)
研究所(42501)
业大(39923)
(39622)
师范(39267)
(38870)
北京(37990)
农业(36211)
(33894)
经济学(33852)
(33695)
财经大学(31812)
基金
项目(176981)
科学(139437)
研究(132416)
基金(127342)
(110153)
国家(109226)
科学基金(93015)
社会(83386)
社会科(78771)
社会科学(78747)
(69496)
基金项目(66995)
教育(64431)
(59211)
自然(58811)
自然科(57438)
自然科学(57419)
自然科学基金(56384)
编号(54838)
资助(51790)
成果(47666)
(40835)
重点(40728)
课题(39179)
(37194)
(36950)
(36826)
大学(35494)
教育部(35394)
(34396)
期刊
(124680)
经济(124680)
研究(86436)
中国(63626)
(46281)
学报(44171)
教育(42953)
(42497)
科学(39589)
管理(38669)
大学(34736)
学学(31302)
农业(27749)
(25262)
金融(25262)
技术(23714)
财经(22174)
业经(19569)
经济研究(19410)
(19050)
问题(16725)
(15095)
(14337)
(14017)
图书(13866)
技术经济(13248)
理论(12750)
科技(12123)
财会(12030)
统计(11960)
共检索到4254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叶文明  
教师参与大学内部治理的渠道是教师从实现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到产生参与动机,再到实现参与目的的路径或过程。"组织"和"制度"是影响教师参与渠道有效性的两个重要因素,教师参与渠道于是可以划分"有组织-有制度"渠道、"无组织-有制度"渠道、"有组织-无制度"渠道、"无组织-无制度"渠道四种类型。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得出上述四类渠道的效用依次递减,这表明"制度"变量对教师参与渠道效用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敏感。因此,提高教师参与渠道效用、增进教师参与治理的首要路径是为教师参与渠道提供更有效的制度供给,其次是提升教师利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吴清华  
基于现代企业治理环境变迁与内部审计功能拓展的互动关系,从一般的代理理论角度分析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治理角色,并以集团公司为例,系统地探讨了内部审计的制度安排问题,即内部审计的领导形式、组织结构、行权安排、治理边界等,以期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体制改革提供一个指引框架。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必良  王玉蓉  王京安  
[期刊] 改革  [作者] 崔焕金  李中东  
食品安全治理实质上是人们履行产品质量合约问题,而合约是在既定制度环境下基于资产专用性和交易属性理性选择的结果。在社会转型期,制度环境和技术的不确性诱发的厂商机会主义是食品安全治理失效的根源,它加深了市场主体的负向调整并过度依赖市场和企业合约,而混合治理合约未受重视,也诱使企业偏向以通用资产替代专用资产,直接降低了安全水平。因此,创设稳健制度环境并激励缔结多元混合合约是扭转私人治理低效的基本政策取向。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炯  
围绕现代公司制度,存在着两次公司革命、两类公司治理问题和两对制度特征。这种关系揭示出,一个理想化的公司在其制度安排上,既要体现变革的思想,又要能建立有效的纠错机制。而所谓公司治理就是企业制度进化的纠错机制。结合现代公司制度的这层内涵,建立基于理想公司的公司治理分析架构,它为公司治理的研究确定了一个参照系和一个形式化的研究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维林  
基于演化博弈视角将地方公共服务供给这一复杂的制度体系进行解析并分析其演化的路径与趋势,提出供给制度的剖析应立足于提供者、生产者、使用者的三方制衡关系,将其解构为四个基本制度元以辨识其内在结构与核心机理。考察不同阶段重点建构与完善的制度元,认为制度演化更替存在有序性,提出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长期演化序列,以及"三方制衡、多元治理"的制度结构未来演化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宗新  
本文通过建立一种比较分析的框架 ,对资本市场主导型和银行导向型融资制度的特性与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指出融资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制度环境 ,政府对经济的参与程度、金融市场的管制程度、市场机制的发育程度等因素是融资制度形成的重要参数。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两类制度的经济绩效进行比较 ,指出了不同融资制度在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公司治理与监控机制、经济效率等方面的差异性。同时 ,伴随着金融国际化与金融自由化 ,融资制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迁 ,并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蔡长昆  
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在新公共管理的背景之下,公共服务市场化成为替代官僚制的重要备择制度安排,所以研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制度绩效对于理解这一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原有的对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研究主要围绕"环境条件—制度安排"以及"制度安排—制度绩效"展开,在环境条件—制度绩效之间存在重要的断裂。基于此,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以及制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解制度环境—制度绩效的理论框架,解释嵌入在不同制度环境中,具有相似属性的公共服务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迥异的绩效命运。同时,在该框架基础之上,通过对13个公共服务市场化案例的经验展示,对制度环境影响制度绩效的机制进行了详细...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胡振华  陈柳钦  
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嵌入受到小农经济和村社文化的约束,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主要由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治理结构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等构成,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呈现农村经济合作联社—农民协会—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四个阶段,传统制度阴影、现有制度缺陷以及制度变迁成本较高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障碍,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的主要措施有:加大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供给的力度;走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道路;营造制度环境并提供政府援助;以及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农村"2+1"新模式;等等。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绍合  胡岳岷  陈雨霏  
乡村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国家治理的最小单元。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治理是一个沉寂了几百年的古老名词,进入21世纪开始被各个学科广泛使用,成为学术热词。但是,如何理解它的内涵,学术界仍未达成共识。中国乡村数量庞大,地域分布辽阔。乡村治理仍然存在着许多困扰和亟待解决的难题,主要表现为:村民自治仍处于弱势地位,紧张的干群关系导致乡政村治互相扯皮,农地制度安排成为乡村治理的矛盾焦点,不发达的集体经济成为乡村治理的软肋。走向善治的乡村治理需要一个合适的制度安排框架,也就是说,乡村治理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坚持以村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村民自治的主体性作用,坚持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坚持发展集体经济。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罗必良  王玉蓉  
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证结合的角度说明,一个经济组织的经济绩效,既取决于组织内部的制度安排,也取决于组织制度安排与环境的相容性。这里的环境不仅指制度环境(如宪法秩序、政府政策框架、意识形态等),而且还包括经济组织运行的资源环境、产业特性及其市场环境。不同...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胡敏华  
目前,中国农村扶贫陷入了制度性陷阱,具体表现为:扶贫的边际效益出现递减趋势;农村贫困人口存在着严重的脆弱性,贫困人口“返贫”的压力依然很大。为此,需要对现行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扶贫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研究发现,构建农户的“内在激励机制”可能有助于冲出扶贫制度陷阱,而农户组织化则为该机制的运行提供了有益的组织支撑。通过对贫困农户组织化的内在逻辑和组织化效应的系统分析,本文有力地支持了农户组织化与农村扶贫存在有机统一性的推断。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雅静  
文章利用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探究高职院校在国家与市场力量下的组织策略建构过程。基于对新星学院的文本资料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为适应制度与技术环境变革,逐渐形成一套具有市场理性的行动策略,具体表现为正式工作的仪式化和仪式工作的制度化。组织策略中的"务虚"和"务实"正是高职院校不断"向上看"的过程:即依靠国家力量进行组织扩张和升级,以追求在教育科层体制中的地位提升和获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经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嘉鸿  贾林州  
组织租并不足以说明村社理性所具有的特质,村社制度所内涵的,除了长期演进的重复博弈结构中形成的具有工具理性特性的"队生产"形态,还包括以血缘认同和村落共同体认同为基础的具有价值理性性质的家庭内代际分工和外部协作行为。这一价值形态和生产关系及其所依赖的小农经济,即为小农村社制度,它实质上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条件的制约下,农耕文明演进路径依赖地形成的内生性生产与治理结构。豫南村落自主治理实践形态表明,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乡村巨变导致乡土伦理价值体系的式微与村社制度的瓦解。因此,"三治"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赵彦志  
大学的核心本质是知识创造与知识传播。大学的知识可以分为大学组织自身的知识以及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两个部分。通过分析知识的不同类别与不同组织形态的关系以及不同的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的方式与组织形态之间的关系,构建组织模型的基本分析框架,识别不同的大学组织模型的基本特点和存在基础,进而探寻各类不同大学的最佳组织模型。对各类组织模型的分析还发现,知识经济时代下,网络组织模型将逐步成为大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并对大学治理体系的构建发挥关键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