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90)
- 2023(6474)
- 2022(5826)
- 2021(5485)
- 2020(4849)
- 2019(11696)
- 2018(11720)
- 2017(22557)
- 2016(12943)
- 2015(15060)
- 2014(15291)
- 2013(15037)
- 2012(14206)
- 2011(12856)
- 2010(12841)
- 2009(11707)
- 2008(11648)
- 2007(10617)
- 2006(8962)
- 2005(7983)
- 学科
- 济(50542)
- 经济(50497)
- 管理(30285)
- 业(29409)
- 方法(24621)
- 企(22344)
- 企业(22344)
- 数学(22090)
- 数学方法(21874)
- 农(15311)
- 地方(12313)
- 财(11983)
- 中国(11932)
- 学(10620)
- 农业(10215)
- 业经(9549)
- 贸(9541)
- 贸易(9540)
- 易(9188)
- 理论(9133)
- 制(8582)
- 和(7898)
- 务(7248)
- 财务(7233)
- 财务管理(7211)
- 环境(7114)
- 银(6902)
- 银行(6878)
- 企业财务(6685)
- 教学(6653)
- 机构
- 学院(180511)
- 大学(179913)
- 济(68351)
- 经济(66585)
- 管理(65301)
- 研究(59640)
- 理学(56097)
- 理学院(55330)
- 管理学(54260)
- 管理学院(53896)
- 中国(43835)
- 京(38769)
- 科学(38571)
- 农(33326)
- 财(31047)
- 所(30641)
- 中心(28682)
- 江(28647)
- 范(28624)
- 业大(28414)
- 师范(28404)
- 研究所(28026)
- 农业(26538)
- 财经(24770)
- 北京(24191)
- 州(22935)
- 师范大学(22786)
- 经(22291)
- 技术(21367)
- 院(21112)
- 基金
- 项目(118593)
- 科学(91317)
- 研究(89377)
- 基金(81624)
- 家(70608)
- 国家(69942)
- 科学基金(58641)
- 社会(52380)
- 社会科(49331)
- 社会科学(49313)
- 省(49067)
- 基金项目(44336)
- 教育(44260)
- 划(41266)
- 编号(39173)
- 自然(37906)
- 自然科(36914)
- 自然科学(36902)
- 自然科学基金(36226)
- 资助(33385)
- 成果(32758)
- 课题(27838)
- 重点(27110)
- 部(26539)
- 发(26361)
- 创(24216)
- 科研(22937)
- 年(22790)
- 大学(22772)
- 项目编号(22633)
共检索到263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西顺
教师专业道德是师道与师德的内在统一,是专业价值与主体价值的内在统一,表征为基于德福一致原则的自监督机制,帮助教师在不断变化着的教育情境之中,于内心建构深层稳定的价值根性,促使外在的师德规范获得内在的价值依据。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强调致内在德性、立内在心性,不仅可为洞见教师专业道德之深层价值根性提供恰切的分析工具,而且可以帮助探明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路径:在专业承诺层面立其志;通过事事磨砺的知行合一之师德实践,逐步澄清、确证、珍视专业的内在价值;以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作为伦理支撑及价值引领。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既是利他奉献的,同时内蕴着对教师自身幸福的价值关切,应避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伦理不对称性。师德的专业理想境界是圆融共生的,以美善育美善,教师专业的内在之善、教师自身的幸福及学生的幸福皆涵蕴其间,共同形成建构教师专业道德的合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苏晓冰
在当前学术讨论中,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往往被理解为一种道德要素,从而置于以伦理学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中加以诠释。这一做法固然可以细化相关讨论,但也导致了对“良知”概念的深层内涵的遮蔽。若将讨论的框架从伦理学转移到中国哲学固有的“天人之际”视域,则可以看到,在王阳明那里,“良知”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意识或道德动力,它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也在事实上构成了“万物一体”的一“体”之所在:“良知”是人与万物共有的天地之“生意”。与此同时,在强调“必然如此,才能生长”“必然如此行为,方不失事物之本性”的意思上,“生意”又是万事万物的道理(天理)之总名,从而使“良知”成为了“格物(之理)”之可能性与合法性的担保。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天人之际 天理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迎年
阳明心学高扬了文化理想,同时却也重视实现文化理想的途径或方法问题。由文化理想的超迈绝伦,阳明讲良知自知、良知独知、见在良知等,仿佛良知可以脱离一切"现象"而"千古见在"。由文化理想的实现问题,阳明讲贵在得师、教化兴行等,重视良知的公共化、天理化、圣贤化和政教化,又似乎良知只能透过具体生活"现象"而"有"。前者重视道德"本体"的呈露,是一种"良知现象学"。后者强调人生的"工夫"历程,是一种"教化现象学"。两者碰撞内嵌,揭示出阳明心学"自我教化-圣王教化"的复调结构。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教化 现象学 复调结构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丁愉 王晓庆 李睿
王阳明良知说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立志之说,不仅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设定了基本原则;且其事上磨练、知行合一的工夫,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良知说依据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良知,以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能鼓励大学生在具体的行动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最终使其在致良知的过程中,塑造理想人格。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说 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清文
王阳明对"良知"、"知行"等理论的阐发中,对"经"与"权"的问题多有涉及。他认为,作为现实的道德行为中应当遵循的规矩或准则,"经"的形而上的依据,只能从"良知"那里去寻求;通过"良知"对具体情境中的行为的正当性进行判断取舍的过程,就是"权"。经权统一的基本原理,是"知行合一";统一的现实路径,是"致良知"。王阳明的经权理论具有鲜明的启蒙色彩,对于主体价值的发现以及破除外在权威的束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王阳明 经权观 良知 致良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卢盈华
良知与行动相关的意涵包括道德行为推动力、实践能力两个方面。道德情感贯通了良知不同方面的特征。在意识的清晰性、行为推动力和对外在知识的促进方面,未经实践深化的良知与为实践所深化的不同阶段的良知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程度差异。这种解读可以解决王阳明知行合一说表面上的矛盾和逻辑问题,并更好地澄清我们的道德体验。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乔见
孟子奠定了儒家性善论的传统,其所论性善的根据在于人皆有四端之心,其中恻隐之心尤为根本。朱子则以"性即理"来阐明性善的根据,认为"四端"是性体之发用,这就颠倒了孟子"以心(情)善言性善"的理路,同时他亦认为恻隐之心是四端之根本。王阳明以良知概念阐明人性善,良知绾合了孟子的四端,但阳明特别强调良知只是一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一个好恶,这就使"四端"的中心由恻隐转移到了羞恶心和是非心。现代进化论的研究表明,以羞恶为内核的是非心才是人类特有的良心,这一看法也为儒家性善说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儒家 性善 四端之心 良知 进化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丹崖
故事发生在美国加州郊区的一个小镇上,那天,街道上静极了,盛夏的烈日炙烤着大地,没有一丝风。突然,马路对面出现了一个八九岁光景的男孩。他一边跑,一边摇动着手里的10元钞票开心地呼喊着:"阿姨,买几个香梨!"男孩眼睛直直地盯着对面水果摊上的一大堆金黄的梨子,径直朝水果摊奔来,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悲剧发生了——一辆疾驰而来的红色轿车突然闯进了这条街道,随着一声惨叫,男孩的身体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条街道是明令禁止车辆通过的,那辆红色轿车竟然明日张胆地闯了过来,即使造成了事故,竟连速度都没有减,溜之大吉,仿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申绪璐
"颜子没而圣学亡"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之后旋即引起争议。王畿继承阳明的思想,继续发展论证该说。除该命题所蕴含的"心学道统论"独立、开放的意义之外,从良知与知识的角度,王阳明与王畿师徒二人以此命题反对后世流传的以子贡为代表的外向闻见之学,并进一步强调颜子先天之学的重要性。王畿的思想中,外在的知识不同于内在的良知,但知识本身又是良知发用的一部分。一方面,王畿担心外在闻见对于良知发见的遮蔽,另一方面王畿也认为在良知的主导下,可以实现转识成知的默识。
关键词:
阳明学 颜子 子贡 良知 知识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恒武 陈名扬
"贵阳讲学"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形成期,在阳明心学形成史上与"龙场悟道"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先学有关王阳明贵阳讲学的这一段史实语焉不详,且互有龃龉。《元山文选》所收席书致王阳明系列书简和《送别阳明王先生序》述及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的历史细节,这批文札可证:正德三年(1508年)夏至正德四年(1509年)四月这一时段内阳明曾一度应毛科之邀讲学于贵阳文明书院;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至同年十二月,阳明受席书邀请再度莅文明书院执教;文明书院是席书与王阳明相识相知的主要平台,两人在对"举业之学"的态度及《春秋》宗旨之理解等方面有颇多契合,在文明书院讲学期间王阳明还与席书就朱陆异同之辨、知行合一等论题进行了思想交流。
关键词:
王阳明 文明书院 席书 系列书简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黎琼锋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蕴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一种规约下的承诺,教师以承诺规范自己并逐渐形成专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律为核心,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
教师道德 专业性 自律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姜汝祥
天理是规律,规律在人心,因此,"天理即良知"。凭良知(心)做事,即是按规律办事,但如何做到把规律与良知融为一体呢?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段伟文
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1993年制定的《科技进步法》的修正案,标志着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的确立。新的《科技进步法》将于2008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与修订前的《科技进步法》相比,这个修订案的特色有哪些?过去《科技进步法》实施不力的原因是什么?实施好《科技进步法》的对策有哪些?这些都是本期专题笔谈关注的内容。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肖作武
文章通过对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高职教师专业道德构建的重要性,讨论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基本特征,从高职教师自身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角度提出了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
高职教师 专业道德 建构 实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夫艳
教师专业道德基于对何谓道德上适切行动的理解,描述了教师在与学生、同事等群体互动时的专业行为方式和行为边界。规则取向的教师专业道德建构围绕"我应该如何行动",探寻教师正确行动的道德规则。美德取向的教师专业道德建构追问"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关注教师的道德品格和道德自我。美好的专业生活是规则和美德整合的基点,也是一元论的话语体系与多样化的专业实践之间的张力中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可能出路:把握教师生活的同一性,建构整合的道德身份;打破自我利益与自我牺牲的二元对立,关注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人文性与可持续性;发展教师对专业实践的道德承诺,彰显教师在专业道德建构中的主体性。
关键词:
教师专业道德 规则 美德 美好生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