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04)
2023(3697)
2022(2944)
2021(3100)
2020(2567)
2019(5767)
2018(5892)
2017(8557)
2016(6568)
2015(7762)
2014(8156)
2013(6749)
2012(6282)
2011(6045)
2010(6537)
2009(5726)
2008(5508)
2007(5290)
2006(4968)
2005(4875)
作者
(14794)
(12005)
(11976)
(11949)
(7790)
(5941)
(5753)
(5007)
(4679)
(4606)
(4327)
(4047)
(4036)
(3961)
(3951)
(3908)
(3886)
(3688)
(3650)
(3629)
(3629)
(3196)
(3160)
(2995)
(2910)
(2867)
(2795)
(2662)
(2633)
(2538)
学科
教育(21064)
中国(11202)
(10999)
经济(10978)
(9115)
管理(8934)
教学(8706)
理论(8304)
(5874)
思想(4812)
政治(4702)
(4626)
企业(4626)
学法(4346)
教学法(4346)
研究(4189)
(4107)
思想政治(4085)
政治教育(4085)
治教(4085)
德育(4057)
学校(3885)
发展(3831)
(3752)
(3731)
(3705)
高等(3595)
改革(3568)
(3488)
学理(3481)
机构
大学(81153)
学院(74895)
教育(32909)
研究(30318)
(26116)
师范(26021)
师范大学(21390)
(19893)
科学(17521)
(17492)
管理(17019)
经济(16588)
(15827)
中国(15806)
职业(15369)
(14875)
技术(14518)
北京(14111)
理学(13457)
中心(13431)
研究所(13299)
理学院(13074)
教育学(12989)
管理学(12385)
(12225)
管理学院(12201)
(10659)
(10638)
职业技术(10630)
教育学院(9685)
基金
研究(40776)
项目(39845)
科学(32297)
教育(30941)
成果(22745)
基金(22291)
编号(21205)
社会(20690)
课题(19890)
社会科(18984)
社会科学(18983)
(18212)
(18002)
(17867)
(17409)
国家(16992)
规划(13925)
科学基金(13340)
(12783)
项目编号(12663)
研究成果(12408)
(11987)
年度(11453)
(11226)
(11186)
阶段(11159)
重点(11093)
(10970)
(10800)
教育部(10394)
期刊
教育(60167)
研究(38033)
中国(31935)
(23963)
经济(23963)
职业(14753)
技术(11534)
学报(9745)
技术教育(9030)
职业技术(9030)
职业技术教育(9030)
大学(8758)
(8696)
(7585)
科学(7564)
图书(7398)
成人(7266)
成人教育(7266)
高等(7058)
(6758)
论坛(6758)
管理(6155)
高等教育(6013)
(6005)
(5841)
金融(5841)
书馆(5834)
图书馆(5834)
学学(5612)
发展(5170)
共检索到140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夏正江  梅珍兰  
教师能否对犯有过错的学生施加惩罚?本文认为,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抛弃抽象的总体思维,引入具体的、特化的复杂性思维。而且,仅有思维方式的变化也是不够的,还必须采取教育学的观察视角,引入"教育学的立场"。所谓"教育学的立场",就是在思考该不该罚、如何惩罚的问题上,必须始终牢记"教育的宗旨与使命",贯穿和体现"教育的根本精神"。由此,本文对惩罚的使用边界作了三种限定:只有那些违反重要的、基本的学校规则,尤其是道德规则的行为,而且是主观的故意行为,才可以考虑使用惩罚;面对学生的过失行为,惩罚并不是首选的办法,更不是唯一的办法。只有在尝试采用其他办法都不起作用时,才可以考虑实施惩罚;唯有遵循正当程序、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江峰  
教育惩罚的争议性问题可概括为两组:一是教育性和必要性问题,二是正当性和适用性问题。后者在实践上更受关注,但前者在理论上是更为基础性的、决定性的。康德教育学中有对这两组问题的一整套回答,并且其中还蕴含了一个对教育学而言是意义更为重大的儿童心灵学说。这一学说蕴含在康德对教育惩罚施加了什么痛苦、这种痛苦何以能使人向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但随着哲学心理学逐渐为科学心理学所取代,康德教育学中的儿童心灵学说及其遗留问题,今天已淡出我们的视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傅维利  
教育中恰当的惩罚对维护教育秩序和促进学生社会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中的惩罚与社会中的惩罚在目的、情感基础、种类和量度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教育中正确地使用惩罚首先要划清正义与权威角色、群体领域与个人领域、过错行为与糟糕结果、故意行为与非故意行为、非遵从行为与故意违规行为等的界线。在教育中执行惩罚要做好奠定情感基础、选择惩罚种类、控制惩罚量度等方面的工作。惩罚中应坚持慎罚、指向过错、及时与坚定、一视同仁、保持关爱等原则,还要从过错行为和过错动机的消减水平两个方面来评估惩罚使用的效果。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卫平  
反垄断惩罚性赔偿制度肇始于美国,该制度的初衷是通过多倍损害赔偿的潜在收益激励私人实施反托拉斯法。由于恰当的私人诉讼激励涉及公权执行和私人执行之间的妥善分工,涉及反垄断实体规则、程序性规则和责任规则间的协同和配合,美国法对建立最佳的反垄断威慑体系所作出的制度探索,尽管仍存在模糊或不完全匹配之处,但对中国《反垄断法》的相关制度改进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于忠海  赵玮芳  
教育惩罚不能产生预期成效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些教师对教育惩罚的内涵、机制和惩罚者角色等的认知比较模糊。基于教育独立性的思考,本文提出教育惩罚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机制以尊重生命的自主发展为前提,还承载着道德教育诉求,教师在教育惩罚中扮演着平等参与者、专业监督者和反思学习者等角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永明  王健  
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是我国百余年师范教育演变史以及当今教师教育事业需求之必然产物,也符合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教师教育学"是一门有关教师教育活动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原理或是方法论的学问。建构当代中国的"教师教育学",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的滋养,有必要加强学科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并须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教育学科队伍。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辰斗  
杰克家有一只非常聪明的牧羊犬。一天,牧羊犬叼回一只小狼,杰克奖给它一只鸡腿。第二天,牧羊犬又叼回一只小狼,杰克高兴极了,又奖给它一只鸡腿。但奇怪的是,杰克发现家里竟然少了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伯特·博伊德  赫伯特·金迪斯  塞缪尔·鲍尔斯  彼得·J.理查森  韦倩  
实验和现实数据均显示,即使在一次性的交往过程中人类也会惩罚非合作者。即使这种"利他性惩罚"可以解释人类社会较高水平的合作行为,但是它也会产生一个演化悖论:现有模型认为非亲缘个体之间的利他性合作只有在小规模群体中才可以稳定地演化,因而用这一模型来解释利他性惩罚的演化时就会产生一个结果,即人们不会自己承担成本去惩罚别人,并为大量非亲缘的成员提供利益。然而,本文认为,利他性合作与利他性惩罚之间是不对称的,这就使得利他性惩罚可以在一次性和匿名交往中演化,并使利他性惩罚和利他性合作都得以维持。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游永恒  
很多人都认为开明的管理是不能乱用惩罚的,但人们在实际操作中又倾向于使用惩罚来解决问题。迷信惩罚、滥用惩罚是我们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点只要看看各个单位的规章制度就清楚了。在我国,各单位的规章制度大都以惩罚性的条款为主。按理说,规章制度既应该指出职工不能千什么,也应指出职工应该干什么;既应包括惩罚的内容,也应包括奖励的内容。但我们很多规章制度的视野却是狭窄的。在一些管理人员看来,加强管理就是大胆运用惩罚措施,强化管理就是敢于惩罚。类似这种以“惩罚条例刀作为规章制度的现象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淑萍  
学校惩罚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其具有秩序功能和矫治功能。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学校惩罚使用不当易于异化为破坏性教育力量。本文对学校惩罚主体及其权限、学校惩罚对象及受体、学校惩罚方式及其选用进行了深入解析,以厘定学校惩罚要素的边界,导向惩罚的教育性目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吕思培  
据《英国周日快报》2009年6月28日报道,教师将以更加严格的方式来对待不负责的家长。本周,英国政府将出台一项计划,支持教师将扰乱学校秩序的学生家长告上法庭。在要求家长强制执行养育令这一问题上,学校将被赋予更多的权力,也就是说,学校可以要求家长必须到学校上课来学习如何教育自己的子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贾莉莉  
德国各个州的政府正在逐步引入罚款机制来对那些延期学习的学生进行经济惩罚,以缩减他们在本科生学习阶段所需要的费用,因为他们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时间太长了。 相关的立法规定,如果那些攻读学位的预定时间在8到10个学期的学生在完成学位时,延期毕业的时间超过了预定时间20%的话,他们将在每个学期被处以350英镑的罚款。各个州依照法律规定也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何浩然  夏静文  关雯琦  林斌斌  
本文通过构建实验室实验引入现实社会中常见的淘汰式惩罚机制,探究该机制对团队合作行为的影响。在引入淘汰式惩罚机制的重复公共品博弈中,每位团队成员均能观察到其他成员每轮对公共品的贡献,且每4轮获得一次永久性淘汰其他成员的投票权利。当某成员被不少于半数的其他成员投淘汰票后会被逐出团队,意味着其将不能再参加后续博弈轮次并获得收益。研究表明,各团队均有成员使用该惩罚机制淘汰其他团队成员,从而在重复合作过程中不断提高团队的人均贡献并将其维持在较高水平。成员的个人贡献低于团队人均贡献的相对程度越大,其被惩罚的概率就越大。贡献高于团队人均水平的成员比贡献低于人均水平的成员更愿意实施惩罚。在撤掉该惩罚机制后,之前形成的高水平合作未能继续维持。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杨天平  
从文字起源的视角分析古代的教育惩罚,可以清楚地看出,惩罚是教育的伴生物,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其发展具有自身内在的规律。古代教育惩罚与古代礼仪规范等传统文化相适应,具有合理性和神圣性,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对下一代实施惩戒教育,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借古鉴今,应当以客观、辩证、冷静的思维认识和使用教育惩罚,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学军  
教育惩罚不是达成其他目标的工具,它是一种个性限度内的惩罚,应该使它融入教育的终极使命。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性是个性的本源,个性不是先验的存在和权利,个性是道德的个性。纪律精神、对社会的依恋和自主性是个性的基本要素。教育惩罚是一种道德惩罚,是对道德违犯者的一种谴责性表达,并对遭破坏的道德权威加以复原。迪尔凯姆认为教育应该远离体罚,惩罚不应针对学业失败,应该发挥惩罚的教育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